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通讯的写作

谈谈通讯的写作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谈通讯的写作通讯——属新闻类文书的范畴,是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而又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宣传文书。结构特点——凤头、豹尾、母猪肚。所谓“凤头”,就是要求通讯的开头要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所谓“母猪肚”,就是要求通讯主题鲜明、内容丰腴。

谈谈通讯的写作

通讯——属新闻类文书的范畴,是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而又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宣传文书。通讯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真实性:即真实准确,切忌虚构。通讯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的真人真事,要求写作表达要完全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和想象。

二是生动性:即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通讯在语言运用上,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包括对环境、场面的描述,都要力求抓住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感染力来。

三是时效性:即迅速及时,具有指导作用。通讯要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给读者提供社会信息,以指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但通讯的时效性,较之新闻消息要稍微弱一些。

四是丰富性:即详细深入,容量大。通讯与新闻消息相比较,其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内容丰富、容量大,可以详细而深入地进行报道。

五是灵活性:即手法多样,更具文采。通讯可以充分调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更吸引人,更有可读性。

通讯分类——通讯按报道对象与内容分,主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如果按写作特点分,主要可分为:书信式通讯(特点:以书信体为主,给人以真切、新鲜的感觉;叙事写人灵活,手法多样;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散文式通讯(特点:语言优美,以饱含激情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述新闻人物或事件,诱人阅读;内容结构组织灵活,不拘一格;突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注重人物和事件、场景的描写,给人以意境美的享受;篇幅一般都比较简短)、杂文式通讯(特点: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短小精悍,形式多样;歌颂,满腔热情,针砭,一针见血,极具战斗性)、政论式通讯(特点: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示出作者的观点,是一种夹叙夹议、边述边议的新闻载体;它往往针对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形势,研究动向,总结经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帮助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以报道事实为基础,分析要“一针见血”,议论要“画龙点睛”,就事论理,以理服人),以及散记(特点: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形式自由,表现灵活;文字表达比较活泼;成稿迅速,能及时报道有关新闻事实)、侧记(特点:抓住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而不做全面的反映,尽管有时也涉及其他方面的事宜,但决不着力去写;取材自由,它抓住读者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反映事件或人物;写作方法灵活自如,叙述、描写、夹叙夹议都可采用)、巡礼(特点:它是作者采访观察的现场实录性报道,真实性明显,现场感强;它是作者边走边看,移动观察的结果,是一种巡游性的纪实报道,现场感强),等等。

基本笔法——夹叙夹议,叙述里包括描写,议论中包括抒情。通讯在表现手法上,要求做到:叙述得生动、具体;描写得真切、朴实;抒情要情真意切;议论要画龙点睛。写作时要特别处理好记人与叙事的关系:叙事时,要注意主干与细节的关系,情节一定不能少,否则就只有枯干,没有花枝,让人赏之,索然无味;写人时,要注意人物的言、行、神的关系,写出人物的个性、思想,否则就只有骨头,没有血肉,让人睹之,面目可憎。

结构特点——凤头、豹尾、母猪肚。所谓“凤头”,就是要求通讯的开头要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一般可用重要情节或细节开头,或以吸引人的悬念开头,或以比喻联想开头,或以歌谣引用开头,或以议论抒情开头,等等。所谓“豹尾”,就是要求通讯的结尾要耐人寻味、余意绵长。一般可在结尾点题,或含蓄结尾,意在言外;或议论结尾,深化主题;或抒情结尾,给人以感染;或首尾呼应,结构谨严;或自然结尾,给人以思考余地;等等。所谓“母猪肚”,就是要求通讯主题鲜明、内容丰腴。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注重提炼主题,全局在胸,从时代精神、问题本质和事物个性上去提炼,尤其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注重拟好标题,使之成为对全篇的形象概括,更好地发挥标题“眼睛”的迷人作用;注重安排好结构,使之成为能充分反映主题的载体,无论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还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结构,都要做到叙述完整,环环相扣。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这三个最常用的通讯体裁:

一、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反映新闻人物的活动和思想的一种宣传文书,主要分为个体人物通讯和群体人物通讯两类。在形式上,它要求用具体叙述、形象描写、细节穿插、夹叙夹议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地报道事件,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写人物通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表现人物先进思想上着墨

我们报道某个先进人物,不单是要告诉读者这个先进人物做出了什么成绩,而主要是为了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面貌,以感染、教育读者。这就是说,不但要反映先进人物做了些什么,而且要反映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因此,在写作时,我们一定要通过人物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并将人物的活动紧紧围绕着人物的思想来展开,使之见人、见物、又见思想。

我们之所以强调写思想,是为了防止单纯叙事。我们有的同志在写人物通讯的时候,只是把报道对象所做的事一件件地罗列出来,写成了“流水账”,或者变成了纯事务性、纯技术性的介绍,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被繁杂、琐碎的材料所淹没,让人像雾里看花,形象模糊不清,没有深度,没有灵魂。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写事的过程中着眼于写人,而写人又着眼于写人的思想。

我们强调写思想,应该选取最能揭示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人的崇高品质的事去写,把写事与揭示人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这里,我们要从容地走出一个误区,以为最能揭示人的精神境界的事,一定是那些惊心动魄的“壮举”,其实,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哪来那么的“壮举”,更多的是平凡的工作和平凡的生活,而我们就是要善于在这些平凡中去发现不平凡,从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发现闪光点,挖掘好的思想、好的品质、好的作风,努力追求“小中见大”的效果。

2.在刻画好人物上下工夫

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要以刻画人物为主。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所报道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就应适当地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在刻画好人物上下工夫。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矛盾与斗争,来表现先进人物形象。由于先进人物都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应把人物放到矛盾和斗争的激流漩涡中去写,这些矛盾包括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努力工作与照顾家庭之间的矛盾,以及付出与回报之间的矛盾……这些斗争,就税务工作而言,包括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斗争,对腐败、落后现象、错误思想的斗争,对各种困难的斗争,以及先进人物的自我斗争。只要我们写出对立双方的矛盾、斗争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就一定能充分而深刻地揭示先进人物的思想品格,同时也才会写得波浪起伏,激动人心,使读者、还有我们自己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二是通过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行动来表现人物。前面我们讲到,写人要强调写思想,但思想不是抽象的,它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抓住最能反映先进人物的特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来着意的描写,精心的雕琢,呈现给读者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只是在那里介绍先进人物如何如何了不起,有哪些优点,取得什么成绩,通篇看不到人物的具体行动,写成了一份“鉴定书”,不仅读起来乏味,也不可能打动读者,给人留下鲜明具体的典型形象。

三是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这里的语言包括先进人物的语言,干部职工的语言,纳税人的语言,甚至违法分子的语言等。所谓个性化语言,就是从语句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到语气腔调,都要符合说话者身份与性格的语言。在我看到的一些稿件中,有的文中人物所说的话,一听就是虚构的,比如,一个农村人说什么“我是从农村来城里的务工人员”、“我的纳税申报很快就受理了”,等等这些,谁会相信这些话是从一个文化水平并不高、又没有从事过税务工作、来自农村的人的口中说出来的,除非他是从农村来从事律师工作的。否则,鬼才会相信。因此,我们在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时,一定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性格、职业,甚至于说话时的语言环境,正像沙滩、游泳馆、T台穿比基尼、三点式,大家都认为很正常,也很养眼,但如果在公共汽车上、或公共场所穿比基尼呢?你不说“神经病”才怪,给人以伤风败俗的感觉。因此,说出来的话也要符合说话时的语言环境,请大家特别注意。

四是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人物。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生活细节描写好了,不仅使文章读来细腻、动人,增强文采,对于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大有好处的。

五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是指围绕着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本身的行动,简练而真实地写出他的思想活动,即对事物的感触、想法等,从而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另外,刻画人物的手法还有环境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作者的抒情和议论等等。写作时,都应注意把这些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交织使用,使整篇作品“活”起来,从而充分显示先进人物真实、生动、丰满的形象。

3.应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在强调写思想的时,切忌不要随意地、人为地给典型人物贴上“思想”,把自己认为理当“想到”的东西“强加”在典型人物的身上,比如自认为某一个英雄人物会想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某一个先进人物会想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等等,于是,便自以为是地往上贴,让人读来就感到虚假,不足以说服人,更谈不到教育人。事实上,一个人当他全力以赴做某件事的时候,也许“想得很多”,也许“什么也没有想”,即使真的想了,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不能模式化地、想当然地把某一种思想硬塞给典型人物,而要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叙述和描写,让思想自然地流淌、自然地折射出来。如,有一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的通讯(载1978年3月3日军报),本身标题就是人物的一句话,透出的就是所报道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篇通讯着力表现的是:典型人物“不学笛子几个眼,要像蜡烛一条心”,“不学‘知了’唱高调,要学蜜蜂勤酿蜜”的先进思想,以及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高尚风格。而并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类的、老掉牙的、所谓的思想。还有,无限地拔高,塑造高、大、全形象的做法,也要尽量的避免。

二是要处理好先进人物与团队、群众的关系。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固然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绝不能忽视组织的培养、领导的教育、群众的支持,不能把先进人物写成高踞群众之上的“救世主”,只要他一出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为了突出典型人物,把群众写得很落后,艰难困苦的事大家都不想干,只有典型人物“挺身而出”,这些都是违背生活真实的。也不能把属于团队创造的成绩和经验,随意集中到先进人物一个人的身上,“抬高一人,压低一片”,这也不符合先进人物的事迹。否则,我们笔下的先进人物,就一定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个不受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欢的人,不仅进不到读者的心里,还会遭到大家的唾弃,成为榜样更无从谈起。

二、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指报道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通讯,是一种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其主要特点:一是它有强烈的新闻性。并不是所有事件都能成为事件通讯的题材,事件通讯所描述的应当是新闻事件,具有强烈的新闻性;二是它不是孤立地写事。“事因人生,人以事显。”事件和人物是血肉相连的,事件通讯也要刻画好与事件有关的人物形象,使事件和人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把事件中的人物写好,能发挥绿叶扶红花的作用;三是它必须是真人真事。和其他新闻种类一样,真实性也是事件通讯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事件通讯不容许有任何虚构的情节,真真假假不行,“合理想象”,臆想虚造更不行。写事件通讯应主要的几个问题:

1.选题应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

事件通讯的题材最好选择广大读者瞩目的渴望了解的重大新闻事件,然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大量的是“小事”,这些“小事”也是事件通讯取之不尽的题材,关键的是要能“以小见大”,像一滴水见太阳那样,能生动地反映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新昆明建设的时代风貌,以及地税“二次创业”实践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和新气象,让“小事”不小,寓“大道理”于小事件之中,只要我们写得情理并茂、真知灼见,它的效果往往不会亚于重大事件的报道。而它的成功必须根植在深入采访的土壤之中,靠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是一定写不出上乘的通讯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去做深入细致的采访,从中发现题材,并力求把整个事件及其细节摸清楚,搞准确。正如伟大导师毛泽东教导的那样:“到一个单位去了解情况,要了解运动的全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现在怎样,群众是怎么搞的,领导是怎么搞的,发生过一些什么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认识有什么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应该成为我们采写事件通讯的指南。因为,不把整个事件及其细节摸清搞准,就无法详略得当地记述全过程,也无法准确妥贴地截取断面。

2.要下工夫写好几个典型情节

事件通讯的大忌,是不分主次、没有波澜地平铺直叙。一部好电影,看完总有几组特写、几个片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长久不能忘怀。写作事件通讯,大可以仿效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每篇着力写好一个至几个寓意深长、感人肺腑的典型情节。没有这些典型情节的穿插,通讯就不会有曲折起伏,没有这些典型情节的支撑,稿子就会显得“平铺拉沓”。

3.要多准备一些各式各样的“时装”

“马靠鞍装,人靠衣裳。”文章也讲究形式,要给它多换几次“时装”。如果老让它穿一身“蓝布大褂”,不仅难以应时,而且太煞风景。我们都知道,形式是由题材决定的。然而我们所写的题材何止万千,因此形式也要因“事”而异,量“体”裁衣,并多准备几套,随时应“事”而换。毋庸讳言,我们所写的事,大多先天不足、不够丰满,但只要我们在形式上经常创创新,弄一身好“衣服”给它装扮一番,也能别开生面。

4.要努力学得笔下生花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古人的发愤之辞。我们写作事件通讯(当然不只是事件通讯),也要有这股狠劲。通讯这种文体,要求使用的语言具有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等特色,写作事件通讯,也应该是这样。要做到这点,非下苦工夫学习和调遣语言不可。典型的事件,再加上生花的妙笔,才会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在粉碎“四人帮”期间,有一篇题为《石头城里的盛大节日》的事件通讯(载1976年10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在写到盛大庆祝游行的时候,不是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歌声嘹亮,万众欢腾”这样的陈词滥调,而是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来描写欢庆的盛况:“来了,数不清的红旗,从绿树丛中伸出来了!数不清的笑脸,从四面八方露出来了!数不清的大鼓,轰隆隆一齐擂响;噼噼啪啪的爆竹,在空中闪着亮光……欢乐的群众的洪流,使人想起炼钢炉前红水奔流,银花四溅,热气腾腾,锐不可当的壮丽场面。”这样来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用“出钢”比喻人流,有色(红水奔流——喻擎着红旗的群众队伍),有光(银花四溅——喻半空中爆炸的鞭炮),有热(热气腾腾——喻群众昂扬欢乐的情绪),有声势(锐不可当——喻人民群众的无比威力),比“红旗如海歌如潮”之类的描写新颖得多、生动得多。

三、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指用通讯、特写的形式,来反映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成就和经验的报道,用以指导工作。

工作通讯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工作通讯所介绍的工作经验,能抓住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即大家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有很强的指导性,使读者一看就能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

二是崇尚用事实说话。写工作通讯,并不排斥运用概括的语言,也并不笼统反对用“一、二,三”的写法。但是,概括也好,用“一、二、三”也罢,都必须是建立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把道理寓于事实的过程中,道理是事实逻辑的必然结果。好的工作通讯,无论是写一项工作、一个运动或一件事的经验,都有生动的过程,具体、深入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寓理于事,好懂易学;

三是生动活泼吸引人。好的工作通讯,情景交融,文理并茂,使人如临其境,读后从思想作风到工作方法都受到很大教益。正如有的同志说的:“看一篇好的工作通讯,好比参加一次推广先进经验的现场会”;

四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内容和需要,工作通讯可以写成随笔、散记、纪事、侧记、纪行、札记、巡礼等等。作者可写眼见耳听之实,也可记领导群众的肺腑之言。

写好工作通讯的五大要点:

1.要抓得准。就是要抓准主要问题,抓准主要矛盾,使工作通讯中所介绍的经验,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当前人民群众、纳税人关心、急待解决的带普通性的问题,又是当前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以及税制改革、征管改革等进程中,急需回答的问题。

2.要破得开。就是要分析好,有破有立。一篇工作通讯提出问题,好比是下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好比开花结果。一篇工作通讯要写出特点、深度,就要靠分析好。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要把所反映的经验、体会,如实地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靠作者主观的拔高、人为的臆断。

3.要挖得深。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文章一层深似一层。有的同志写工作通讯常常愁抓不住特点,其实,事物都是各有特点的,比方看人,不细瞧,都是鼻子眼睛,千人一面。但只要一细瞧,就看出各自的特点来了。又比如,地税基层中层干部45岁就下课,乍一看,无非不过是基层中层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深探究,则是人力资源极大浪费的大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挖得深呢?重要的一条,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有的写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工作通讯,不能敲到点子上,常常就是因为只讲一般规律,如讲落实税收优化政策是如何的重要啦,领导是如何重视、精心组织啦。但是就是不讲清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复杂情况下怎样落实政策,文章必然流于一般化,还是说起来明白,做起来糊涂。所以,工作通讯要写出深度、特点,一定要在反映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反映好特殊规律。

4.要写得活。就是要生动活泼。怎样才生动活泼?一是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帽子加例子的写法是不好的。在工作通讯中,无论是先提出观点再写材料,或先摆出材料再引出观点,都要在二者的联系、统一上下功夫。二是要做到写思想和写行动的统一。在工作通讯中,只写行动一大堆,不写人物的思想,或只用所谓的“闪光”思想和语言,而不见行动,都是不得要领的。写工作通讯,贵在于用行动、事实说明思想,反映经验,把写思想和写行动统一起来。但是,在工作通讯中写行动,与写人物通讯有所不同,不需要用很多文字去刻画人物的外部形象,也不必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而是要着力于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行动。三是做到数字和观点的统一。一般引用数字有两种:一种是对比的数字,多是作为情况的交代,或论证的根据;另一种引用数字作为事实的补充或经验的分析。但无论运用哪一种,都要力求做到数字的引用巧妙、自然,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让读者觉得枯燥,反而觉得生动。

5.要调查细。写工作通讯,如果闭门造车,必然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来,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调查时,有三个注意事项要记住落实:一要注意研究矛盾的两个方面,注意调查正反两方面。毛泽东说:“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因此,如果我们不研究对立面,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晓得人家的经验的可贵之处,难以提炼主题,写不出有思想深度的工作通讯;二要注意扩大调查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的发生发展,总是与其他事物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一篇工作通讯,虽然讲的是一个问题,一定范围里的事,但是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就必须对有关的问题,作深入地考察分析,搞清楚事物之间的矛盾和依存关系;三要在调查研究中注意同群众见面。写工作通讯,当然要很好地运用各级领导和机关工作的成果,但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跑衙门是跑不出名记者来的”。一定要深入下去,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和群众讨论。我们写工作通讯,即便是反映领导经验,也一定要听群众的反映,要同群众讨论商量。

四、如何选取报道角度

报道角度——所谓角度,通常指人们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一如旅游景点的摄影作品,虽然旅游团队的一行人所面对的是同一景点,但由于我们各自的取景角度不一样,最后当大家盘点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我们会发现相片上的景致和亮点大相径庭,以至于怀疑别人的照片不是出自同一景点。这就是取景角度带来的不一致,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在绘画领域,角度历来倍受画家们的关注,宋代李成在《中国画论类编·山水诀》一文中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他强调的就是绘画角度的问题。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国王,左眼瞎,右腿瘸,一天,有大臣请来国内有名的画师为国王画像,第一个画师穷其画技照实画来,结果被杀;第二个画师接受前者的教训,竭尽美化之能势,仍然遭到同样的命运;第三个画师不敢大意,经过认真揣摩,取国王闭左眼、跪右腿、拉弓射箭的姿势,成画后,深得国王的赞许而获重赏。这可以算是绘画艺术中巧妙选取角度的经典范例。其实,当人们在刻画同一个事物时,由于各自的视点不同、角度不同,便呈现了不同的风姿状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绘画、摄影如此,文章也不例外,特别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人物和问题,如果一定要写,就必须追求新的角度,因为任何现象都是多侧面的,一处景物,一个人物,一件事情,只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总能获得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感想。就写文章而言,以写税收工作信息为例,我们长年累月面对都是依法治税,强化征管;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如果不紧跟形势、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依然是老生常谈,这样写出来的信息,连你自己都感到底气不足、无聊,又如何奢望上级采用呢?如在全市软环境建设期间,市局召开执法责任制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工作现场会,有同志写了一条信息,着力点被定位在报道会议的动态信息上,多大的规模,有哪些领导参加等等,这样的信息被采用的概率可以说少之又少,且不说全社会都在呼吁搬文山,填会海,很不合时要,而且是对有效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我来写,我就会紧密地结合当时软环境建设的主题,换一个角度来写,比如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推行执法责任制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市地税系统建立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方面来着笔。估计被采用的概率就会大了许多。这就告诉我们,即便是“永久性”的题目,比如爱情、婚姻,又比如爱岗敬业、优质服务,只要我们找到新的角度,找出了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拓宽通道,同样能给读者新的启迪。

通讯作为一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使命的文章样式,必须强调它的新闻性、典型性和现实性,如何突破千篇一律的“老一套”,千人一面的“类型化”,使人感到有新意、有兴味、有意思,实现新闻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它的社会功能,精心选取报道角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通讯的角度选择新颖,通讯的写作就成功了一半。

通讯的报道角度,既是观察新闻事实的“取景窗”,也是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揭示、表现主题的“突破口”。它不仅决定了一篇通讯“写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一篇通讯“怎么写”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在面对具体的新闻事物时,不仅要研究该事物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更多、更重要的是寻找一个表现该事物某一本质的“最佳角度”。如何选取“最佳角度”呢?

首先,从精心提炼主题中找突破。即选择哪个侧面或哪个点去把握新闻事物的本质。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新闻事物,人物也好,事件也罢,都是现实生活中内涵丰富的社会现象,犹如五光十色的多面体,具有“多棱性”,这就给我们多面观察、多方入手创造了条件。虽然我们往往面对的是同一个报道对象,但我们仍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所观察到的东西反映出来,即所谓的“智者见其智,仁者见其仁。”例如,1980年6月,众媒体面对“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为探索罗布泊的奥秘,捐躯于千古荒漠”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他们的角度各不相同,如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他们的标题分别是:《一腔热血荐中华》、《一颗闪光的铺路石》、《永生在边疆》、《彭加木——一个英雄的名字》,但他们都没有脱离所提炼、彰显的主题,所折射的都是英雄的精神品质和闪光点。

其次,从捕捉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找出路。我们知道,每一新闻事物都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和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性。同样是好人好事,这一人与那一人,这一事与那一事,共性之中必然隐含着个性;即便是同一典型人物,他的今天和昨天,不可能没有发展变化。只要我们善于比较,我们就一定能捕捉到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找到新的角度,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方面,穆青等大师所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为了周总理的嘱托……》(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等著名通讯,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借鉴。

第三,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这集中体现在对主题的表现上,即从更有利、更艺术的角度来表现和凸现新闻主题。无数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写的题材并非“见人所未见”的题材,我们所渲染的主题并非“发人所未发”的主题,如果不寻找到新的表现角度,就难免拾人牙慧、落入窠臼。相反,如果我们报道的角度选择得当,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新闻效果,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通讯来。例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如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的高楼,如星罗棋布般、四处冒烟的工厂,更多的是歌颂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有一篇标题叫《成都平原SOS》的系列报道,则从另一个角度,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大声疾呼:“SOS!成都平原紧急呼救!SOS!‘川西米粮仓’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仅从以下系列报道的标题,就能领略报道像一枚重磅炸弹,直接轰击人们的心灵:

系列之一:

紧急呼救

天府之国耕地锐减触目惊心

两百年后米粮之仓何处寻找

系列之二:

寸土寸金

万顷粮田系平原人命根所在

肆意毁灭怎对得起后代子孙

系列之三:

八面蚕食

大手大脚大片沃土眼看浪费

无法无纪无处不在乱占耕地

系列之四:

两难决策

既要吃饭又要建设孰轻孰重

无粮不稳无工不富谁是谁非

系列之五:

力挽狂澜

与起坐而论道不如奋起拯救

还我膏腴之地留与子孙耕地

这个系列报道,角度十分新颖,行笔跌宕起伏,呼救扣人心弦,效果令人反思。可见,报道角度的选择,对于通讯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选取好的角度,就有可能生产出艺术性高、个性色彩强、让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