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不论中外,不论政见是否相同,一般都承认这一点。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舆论的认识是深刻的,“广泛的无名的”,这恰恰是舆论的特点。他们以纸币代表金或银这种情形,借用来说明传媒与舆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报纸是舆论的承载物。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是一种泛化的表达,一种人们的总体感觉,无法在理论上给予清晰的证明。

一、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这个观点不论中外,不论政见是否相同,一般都承认这一点。但这只是一种泛化的说法,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可能说不通,因为若要较真,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自然存在相当多的人的意见,传媒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并非都代表舆论,甚至完全不代表舆论。不过在总体感觉中,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说法: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现在能够确认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英国18世纪的伦理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他在其著作《宪法法典》中谈到: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因为当时唯一的传媒是报纸。边沁在欧洲学术史上是非常有地位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

报刊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1]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舆论的认识是深刻的,“广泛的无名的”,这恰恰是舆论的特点。第二句话,讲述了何种情况下传媒能代表舆论。他们以纸币代表金或银这种情形,借用来说明传媒与舆论的关系。如果纸币不能够兑换为较为稳定的交换价值的替代品金或银,它若要代表一定的实际价值在社会中流通,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接受这样的纸币。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中介。纸币可以流通,在于公众的承认,在于它含金或含银。一份报纸能够在社会上流通,说明它一定程度上被公众认可,能够代表舆论;如果一张报纸不能代表社会多数人的意见,它就很难卖得出去,偶然维持一小段时间还可以,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1996年3月我在香港访学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名为《颠狗日报》的报纸,每天只有8版,居然售价也是5港币,与其他报纸一样,而其他报纸有70—80个版。这张报纸发行了几个月,再也办不下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一个调查,该报的公信力全港倒数第一,不代表舆论,就是几个狂人在瞎说。它能够维持几个月,除了有一点钱可以烧烧外,还有就是公众的一时新奇,买一份两份看一看,时间长了没人看它了。如果传媒完全没有受众群,哪怕是很小的分众,就没法在社会中流通了。

马克思还把报刊与舆论的关系比喻为驴子(报刊)和它驮着的麻袋(舆论)[2]。这是在论述德国民营报纸的时候做的比喻,前提是认为这类报纸多少与公众有一些思想上联系。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报纸是舆论的承载物。

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是一种泛化的表达,一种人们的总体感觉,无法在理论上给予清晰的证明。但是,它提出的本身,表达了从“传媒代表国王”到“传媒代表舆论”认识的转变,而当时“舆论”的概念本身,自卢梭之后,带有“人民主权”的内涵。

讲舆论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舆论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分析,那时你会在理论上认识到,这种说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把它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可能会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对传媒与舆论的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把握一下,知道有这个说法,知道马克思也说过就行了,不要把这样的观点作为学术研究中的论据。一般说说,当然多数人都会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