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人不贪吃

圣人不贪吃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食”是一个象形字,象一种盛饭的食器之形,上部是盖,下部是器身,金文中有的字形中在器盖和器身中间有两点,表示米粒,强调其食物之义。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的感情非同一般。而国人对“吃”的另一种异化则是什么都吃。中国人喜欢引用孔子说过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证明“贪吃”的合理性。由此可见,圣人并不主张吃得多么好,更不赞成铺张浪费,“安贫乐道”才是儒家文化的终极追求。

11

“食”是一个象形字,象一种盛饭的食器之形,上部是盖,下部是器身,金文中有的字形中在器盖和器身中间有两点,表示米粒,强调其食物之义。值得一提的是,“食”字下部的“皀”,本也是单独成字,也象食器之形,是“簋(guǐ)”字的初文。“簋”字就是在“皀”的基础上添加了表器皿义的“皿”和表材质义的“竹”形成的。

234200

甲骨文的“食”

234330

小篆的“食”

我们熟悉的“即”“既”二字,也与“皀”字有关,“即”字象一个人面朝着食器跪坐,准备吃饭,本义是“靠近”“接近”,又引申为“马上、立刻”之义;“既”的字形中人则扭转过头,脸背向食器,本义是“完结、结束”,又引申为“已经”。

234465234468

甲骨文的“即”和“既”

食物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汉字中“食”部的字很多,大都表示食物的名称和跟烹饪饮食有关的动作和状态,如“饼”“饭”“馅”“餐”“饲”“飬(养)”“饱”等。我们今天的简化字“饥”合并了繁体的两个字:“飢”和“饑”。这两个字都表示食物不充足,但在古时有所区别:“飢”是饥饿义,表示个人吃不饱;而“饑”则是饥荒义,表示庄稼歉收。我们今天常用的“余”字也是合并了古时的两个字:“余”和“餘”(也简化作“馀”),“余”是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意思;而“剩余、余下”的“余”古时都写作“餘”,本义是丰足,有富余,也是借食物来表义的。

1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的感情非同一般。走在任何一座城市,放眼大街小巷,到处开的都是饭店。迎来送往要聚餐,婚丧嫁娶要聚餐,饭桌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佳平台,仿佛不吃饭就开不了口、“打不开局面”。吃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面子”,说起来这算是对“吃”的一种异化。而国人对“吃”的另一种异化则是什么都吃。笔者曾见过一部介绍十二生肖文化的书,书中一项重要内容竟是讲如何对生肖们进行烹饪——鼠、蛇、猴等皆可做成大菜,至于龙——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大概就用驴来代替了吧!

中国人喜欢引用孔子说过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证明“贪吃”的合理性。其实,这完全是对孔子的误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本来是专指祭祀的。因为“食”和“脍”都是供神明享用的,所以要尽量做得精细,才能充分表达恭敬,让神明满意。言外之意,如果是普通人自己吃饭,当然就不必像祭祀时做得那么认真,粗茶淡饭足矣,即如《论语·雍也》中孔子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可见,圣人并不主张吃得多么好,更不赞成铺张浪费,“安贫乐道”才是儒家文化的终极追求

235389

河南洛阳朱村东汉墓夫妇宴饮壁画摹本





5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