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定圣人的第一位标准是抱一:对道的执著,具体的是六不(不自见,不自视,不自伐,不自矜,不自持,不争),三去:去甚(去掉极端)、去奢 (奢侈)、去泰 (过分)。汉朝以后,道教称老子、庄子、黄帝为三圣。老子没有想到自己也被尊为首席三圣,但未称圣人。圣人的称谓让给儒家之徒了。
按照老子自己的标准,大概他也不敢自称老子天下第一。《老子》书提到圣人的标准有20条。
1.虚心弱志——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3章)按照此条,孔子不及格。老子批评孔子骄傲,孔子教民有知有欲。
2.无私而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第4章)后其身而身先,并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公有私。外其身而身存,吃小亏占大便宜之谓也。
3.为腹不为目——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5章)(圣人只为肚子吃饱,不为望着好看。)
4.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知识少反有收获,知识多反而迷惑,是以圣人用道 〔一〕作为观察命运的工具。)任继愈把 “一”解释为 “道”。《老子》提道者73处。有天之道,又有圣人之道。连圣人之道也是虚无的。因为 “道常无名”(第32章),“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圣人无疑也是虚无的。
5.大制不割——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28章)(圣人在 “朴”破坏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和领导,所以最完美的管理不出于勉强。)
6.守中——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
7.无为——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第57章)(我无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淳朴。)
8.不露锋芒——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58章)(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致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致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9.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第60章)
10.无欲——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复 (补救)众人之所过。”(第64章)(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不重视稀有的商品,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错误。)
11.不好表现——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72章)(但求自知,而不自求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 〔自见、自责〕而保持前者 〔自知、自爱〕。)
12.不责人——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第79章)(圣人虽执有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偿还。)
13.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圣人是无所谓仁慈的,听任百姓自己生灭。)这一条同孔孟讲仁义恰好相反,没有悲天悯人之意。
14.善于用人——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27章)(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根本无用的人。)
15.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49章)(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
16.有童心——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第49章)(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浑沌沌……使他们像无知无欲的婴儿。)
17.不好高骛远——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63章)(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随便允许别人的要求,势必使信用破产,把事情看得容易,势必遭到困难。)
18.不自以为是—— “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不知道自以为知道,就是病。圣人是不病的,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他不病。)
19.不积——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第81章)(圣人没有什么保留,尽全力帮助人,他自己反更充足,把一切给予人,他自己反更丰富。)
20.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做什么从不跟人家竞争。)
(注:以上译文,全抄任继愈:《老子新译》,1978。)如果按照老子的标准,孔子够不上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