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凡的圣人

平凡的圣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由于孔学后人的极力推崇,尤其是在乾隆手御笔“万仞宫墙”的震慑之下,孔子某种程度上成为国人的精神偶像,具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法接近,不可认知的圣人。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从此,鲁国政权又从大夫下移于家巨,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败落局势。一天,他派人趁孔子不在家时将一具蒸猪送去。在孔子的门生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当属子路。《论语》一书共有48处涉及子路。以此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

既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可能会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很神圣的样子。

先从外形上说,大家可能会因他是“万世师表”,认为孔子应当是一个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其实因为父亲基因的缘故,《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即孔子身高九尺有六寸,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巨人,都惊讶他怎么能长得如此之高大。古书上形容男子常用“七尺之躯”,或“堂堂七尺男儿”等词,以战国秦汉时期一尺约等于23公分来算,也就是说我们的先人平均身高约七尺,相当于1.62米左右,孔子身高达2.21米,活脱脱一个“姚明”,不得不令人“仰视”。

另外,由于孔学后人的极力推崇,尤其是在乾隆手御笔“万仞宫墙”的震慑之下,孔子某种程度上成为国人的精神偶像,具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法接近,不可认知的圣人。

至于孔子的真实性情,生活状态,下面几个小故事或许会使你重新建立对孔子的印象。

故事1:《论语·阳货》主题:强梁面前,迂回抗争。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2年左右。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大夫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定公七年(前503年),季平子死,子桓子继为执政,政治形势更加恶化。阳虎本是季氏世代家臣,从季桓子祖父时就开始作季氏宰(大管家),如今已是积久势重,竟然控制了桓子和鲁定公,掌握了鲁国大权。从此,鲁国政权又从大夫下移于家巨,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败落局势。阳货为了笼络人心,培植自己的势力与群众基础,就想法设法请当时颇有声望的孔子出山,做他的左膀右臂。此时,孔子在鲁国办学已二十年有余,包括鲁国贵族子弟在内的一大批青年才俊都是他的门生。由于政见不同,加之二人之间又有过节,所以孔子对阳货手下的几次拜访一直避而不见。于是阳虎煞费苦心地制造了一个机会。一天,他派人趁孔子不在家时将一具蒸猪送去。按照“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的规矩,阳虎料定知礼的孔子肯定会上门称谢。殊不知孔子也针锋相对,让弟子侦察阳虎行踪,趁其外出时登门拜访,这样既回了礼,也避免了直接见面。谁知冤家路窄,孔子在回家的路上双方还是碰上了!

阳虎叫过窘迫的孔子,问道:“一个人明明有治国之才,却不肯为邦国效力,听任国家混乱,能叫‘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能。”

阳虎再问:“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却屡次坐失良机,能叫‘智’吗?”

孔子只好再答:“不能。”

阳虎最后说:“岁月在流失,时间不等人啊!”

孔子最后表态:“好吧,我同意出来做官了。”

孔子“诺诺”连声,答应出来做官。这次智斗,阳虎大获全胜,孔子一败涂地。好在阳虎很快因为颠覆“三桓”失败而出逃到了晋国(前501年),孔子得以躲过了在其手下讨生活的难堪和尬尴。

后世苏轼曾有诗云:“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描述了孔子“人在屋檐下”的囧态,以及“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应变能力。

故事2:《论语·阳货》主题:言出不慎,立即改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应邀到自己的学生子游任职的一个小地方武城去观光,听见有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不以为然地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孔子的话是说,治理这个小的地方,用得着礼乐教育吗?子游则直言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会知情达理,遵纪守法,容易管理’,用不用礼乐教育,应该和地方大小没有关系吧?”孔子说:“学生们,言偃(即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与这个故事相似的,是《先进》篇中记载的孔子由对子路的一个不慎评价引起的波澜。在孔子的门生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前后44年)当属子路。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鲁国卞邑(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与孔子所生活的鲁国都城陬邑相隔约50公里。他比孔子小九岁,名仲由,字子路或季路。《论语》一书共有48处涉及子路。他的一生个性粗鄙张扬,爱憎分明,勇敢、粗鲁、直率,是张飞李逵的祖师爷。子路和孔子一样,是个破落贵族,境地比孔子还惨,连一个放羊养牛的差都谋不到,只能在家以打猎为生。年轻时他经常带着猎物上城里赶集换粮食以供养父母。那时候可没有公交车,走路全靠步行,去的时候扛着一大堆猎物,回来的时候肩负更重的粮食。但这对子路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天生一副好筋骨,肌肉发达,力大无穷。至今曲阜地区还流传着子路“百里负米”的传说。由于身体如此强壮,所以在成为孔子的学生之后,便是孔门第一大护法。有了这样强悍的护法,孔子独创的私学就不容易受外界的骚扰。孔子曾很牛气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春秋末年,世界动荡不宁,孔子周游列国险象环生但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靠的不全是运气,得益于有一批像子路这样的护法弟子。尽管子路一生都没能理解把握孔子的思想,但却能一生忠心护念孔子,如影随形。

弹琴对孔门来说是门虔诚神圣的功课,就好像在基督教堂里学唱圣歌一样。有一天五大三粗的子路心血来潮,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抱着把瑟乱弹一气。其憨劲和执着让大家哭笑不得,庄严肃穆的氛围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气得老师孔子大叫:“子路,你也有资格在孔门弹瑟!”这话太伤子路的面子了,于是学生们就再也不敬重这个护法的大师叔。得知这一情况后,孔子马上修正自己的话,给子路台阶下,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孔子在这里是以此形象地说明学习和修炼的几个步骤,同时也在众学徒面前维护了子路的尊严。

这两个小故事说明孔圣人也有出言不慎的时候,好在他会立即认识到错误,并马上予以改正。

又如孔子见南子一事。《雍也》篇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会见了漂亮而淫荡的南子,引起“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之意)。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卫国政事,而且绯闻不断,名声很差。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不高兴。但孔子认为,自己去见南子,只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卫国施行自己的治国主张罢了,并没有越轨的想法和行为。受到子路的责难,孔子很委屈,所以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以此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

大概与阳货欲招纳孔子差不多的年代,有个叫公山不狃的,在季氏家中日渐有些地位,也想召孔子前去辅政。据《阳货》和《孔子世家》记载:“子欲往,子路不悦”。子路的理由是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解释说,难道公山氏招我去是没有用意的吗?他让我去的费邑虽然很小,但这或许就是我施展政治抱负的地方吧,就像周文王、武王虽起于丰镐但却能够称王天下一样。这事最终由于子路的反对而作罢。

通过以上两件事,既能够看到子路的单纯直率,也可以明了在孔子内心深处对于从政的深切愿望。“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为了实现从政的愿望,孔子甚至准备以某些代价来获取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