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凡的母亲

平凡的母亲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把她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王远和妈妈之间,有着母子之间的亲情,更有着朋友之间的真诚与平等。马月的乐感非常好,手型却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便斥责她,用铅笔打她的手。上小学后,因为治疗弱视,马月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成绩亮起了红灯,成了老师的话柄、不可救药的差生。

李圣珍,北京通州二中的一位优秀教师,从教近30年。中央电视台专门报道过她的“教子经”,北京电视台、浙江卫视等数十家电视台做过她的专题节目,数百家报刊报道过她的“拯救差生”的教育事迹,全国数以万计的家长和孩子致电向她咨询,一封封求教信纷至沓来,请她指点迷津。

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把她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所有这一切都源自她的“人性教育”——“因为爱他们,所以教他们”。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一个个把“动物”变成人的奇迹,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航船指明了方向。

教子有方

儿子王远是李老师的第一件作品,这个“小神童”一直是通州很多父母讨论的话题。他上了三年半小学,10岁开始上中学,16岁时接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入学通知书,21岁考上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尽管儿子如此优秀,但在母亲眼里,王远的智商与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没多少区别:同样的调皮,上课不守纪律,痴迷游戏机,和同学打架,贪玩……幸运的是,他的很多“坏个性”都得到了母亲的引导,支撑他的是母亲高贵的灵魂。

和很多父母不一样的是,李老师从来没有对儿子的未来进行刻意规划,她甚至从来都不知道儿子是那么向往清华,她对儿子的希望就是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没有要求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具体的事。在王远成长的道路上,到处有母亲的足迹,她总是默默地站在儿子的身边,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支持,她的安详让儿子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永不枯竭的动力。

王远从小就喜欢玩,妈妈总是给他充分的时间玩耍,不压抑他的天性,让他从玩中学,通过玩来开发他的智力。王远小时候,家里很少给他买玩具,妈妈经常跑到木工房去捡各种形状的小木块,和王远一起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当成小积木,搭成不同风格的小房子。闲暇时,妈妈还常常带王远去沙滩上堆各种形状的东西,让他认识各种立体的几何图形。王远对军事感兴趣,妈妈就找来木块,和儿子一起做远洋舰艇。在下棋、跳绳等娱乐活动中,妈妈教会了儿子很多做人的道理。

自由化的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的纵容,李老师认为孩子要玩可以,但决不能没有度,不能影响学习。王远上初中时,特别迷恋游戏机。一次,妈妈在出门前嘱咐他写作业,可王远却跑到游戏厅,忘乎所以地玩游戏,并算准在妈妈回来之前回家装作写作业。不过妈妈没有揭穿他,而是问他作业写完了没有,如果没写完就快点写,这既给孩子保留了自尊和反思的空间,又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平时,在王远玩的时候,妈妈都会暗暗地把握时间,时间一到,她就语气坚定地提醒儿子该学习了。

王远和妈妈的关系极好,什么事都不会瞒着妈妈,妈妈是他倾诉的对象,是他忠实的听众。每一次,妈妈都会不厌其烦地聆听,像一个朋友一样,有时会给一点建议或者一点鼓励。王远在妈妈这里永远不会碰一鼻子的灰,因为妈妈从不会取笑他,把他的缺点或错误当小辫子一样时不时揪一揪,妈妈总是会给他一些男子汉的鼓励,引导他看一些有哲理的书籍,会敞开心扉跟他交流。王远和妈妈之间,有着母子之间的亲情,更有着朋友之间的真诚与平等。

在成长的道路上,妈妈的鼓励一直陪伴着王远,正是这些鼓励,让王远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挫折后继续前进。1994年5月,在第一次高考摸底考试中,王远只得了560多分,距离他的目标——清华还有一定距离。知子莫若母,妈妈知道王远只是一时失误,因为他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基础很扎实。她让王远好好总结一下前期的学习情况,分析考试试卷,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除此以外,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儿子的心态。在那紧急的关头,妈妈平静而坚定地对王远说:“儿子,就这样去做,你能行。”妈妈的信任与鼓励给了王远莫大的鼓舞和安慰,他又重新找回最佳的学习状态,凭借妈妈的帮助,王远最终叩开了清华的大门。

无论是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苦涩,还是披荆斩棘的艰辛、乘风破浪的豪迈,都是妈妈陪着王远一起走过,这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母爱,最伟大的母爱!

上天堂,我跟着去,下地狱,我陪到底

马月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一个美丽、充满灵性的姑娘。她是何其幸运,有着聪明的脑袋、漂亮的容貌、幸福的家庭;然而她又是何其不幸,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怪孩子”,被折磨得伤痕累累、心力交瘁,在失败、痛苦、屈辱的梦魇中生活,几乎到了堕落和死亡的边缘。

小时候的马月聪明伶俐,人见人爱,智商在130以上,她有着奇妙的幻想,会唱很多首歌,能自编自讲许多故事。她在宠爱和赞扬中长大,一直被认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是命运却跟人开了一个玩笑,噩梦悄悄降临到她的身上。

马月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经过“文化大革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一步步走了出来。他们希望女儿是最优秀、有理想、有追求的,因此对她有着很长远的规划。马月刚牙牙学语时,他们就对她进行教育,四五岁就让她学钢琴。为了对她进行思想教育,他们还教她唱革命歌曲。小时候,马月不会唱儿歌,却会唱《国际歌》、《南泥湾》、《红梅赞》。长大后,马月不会唱同龄人的流行歌曲,却会唱《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使得马月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不熟悉他们的语言、思想,不懂他们的游戏规则,被同龄人看成是异类。父母的封闭式教学让马月成了一个大家不喜欢的、没有活力的“怪物”,成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孩子。她的童年虽然“辉煌”,却犹如一只孤雁,美丽却凄凉。

如果说父母的教育为马月后来的生活埋下了隐患,那么五岁那年学钢琴则是她不幸的开端。马月的乐感非常好,手型却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便斥责她,用铅笔打她的手。马月对老师严肃的表情和严格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恐惧,甚至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老师就紧张,越紧张就越弹不好,没多久老师就把她给淘汰了。

上小学后,因为治疗弱视,马月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成绩亮起了红灯,成了老师的话柄、不可救药的差生。老师的轻视造成同学对她的歧视、疏远和欺负,她成了有名的“木头脑袋”。一次,二年级学生要去校长室朗读,为了取得好成绩,马月早就把准备的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了,正在她打算朗读时,辅导员在校长耳边说:“这孩子有点傻,可能脑子有问题。”马月只觉得鼻子酸酸的,眼前一片模糊,那些看来亲切的文字全变得陌生了,校长严厉地说:“还愣着干什么,是不是不识字啊?”从此,她的“傻子”名声传了出去,同学、老师处处与她为难,做游戏没她的份,歌咏比赛也让她提前放学回家,讥笑、捉弄和挖苦总是伴随着她。从那以后,马月就将自己封闭起来了,她恨那些把她当傻子的老师和同学,对学校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迅速下滑。在小学六年的时间内,她转了三所学校,可情况却没有丝毫的变化。

为了逃避现实,马月开始装病,可好了之后仍然要上学。无奈之下,她觉得只有装疯才是唯一的出路。11岁那年的一天,马月果然“疯”了,不认识爸爸妈妈,不会弹钢琴,不会骑自行车,不会做10以上的加减法,她披头散发地坐在床上,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胡言乱语。看到马月变成这样,心酸的父母只好把她送进精神病医院,天真的马月以为从此不用再上学,可以快快乐乐地生活,可是到了医院才发觉事情不妙。无论她怎样哭闹,说明真相,都没有人相信她,每个人都把她当作精神病人,电椅和药物像噩梦一样纠缠着她,摧残着她的灵魂。在度过了十分艰难的一段日子之后,聪明的马月很快明白,以哭闹来乞求信任只会适得其反,于是她变得很乖、很听话、很安静、很勤快,才最终走出了医院。可是,为了躲避上学而装疯,成了她永远也摆脱不了的耻辱,在同学和老师眼里,她不仅是个傻子,还是个疯子,几乎所有人都抛弃了她。

马月的数学老师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没有歧视,也没有嘲讽,对马月的任何一点进步,她都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在马月的心陷入无边的黑暗时,是这位老师给了她温暖。对一个久被遗忘、久被歧视的孩子来说,一个温暖的笑容,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都会让她深深地感动。在数学课上,马月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希望通过刻苦努力来让老师高兴,为了给老师留下更好的印象,她甚至主动要求每天开关教室门,风雨无阻。可是她对老师的崇拜与感激,却被同学认为是同性恋倾向,数学老师也惶惑不安,有意疏远了她,甚至连她的父母也觉得她的心理可能还存在某些问题。

马月真正地绝望了,她欲哭无泪,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她也曾有许多憧憬,却一次次被否定。她曾渴望成功,希望却一次次幻灭。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她常躲在厕所里拿刀片划自己的手,让猫将自己的手背抓出一道道血痕。希望离她越来越远,死亡却离她越来越近。1995年1月13日深夜,她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叩开了死亡之门,母亲将她送到医院,可第二天她又将缝起来的伤口划开了,因为她下了必死的决心。当马月被介绍给李圣珍老师时,她只会叙述三件事:一只叫米利的波斯猫、她一定要去死以及那位数学老师的名字。面对李老师,她说:“你救不了我,谁也救不了我。”那呆滞的目光、苍白如纸的面容和伤痕累累的双手紧紧地揪住了李老师的心,她对马月说了一句催人泪下的话:“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去天堂,我陪着你,你要下地狱,我也下地狱。”李老师和马月谈三毛,谈海明威,谈《老人与海》,谈生与死的意义……从小到大,从未有人能够给予她如此的温暖和尊重,从未有人知道她的内心仍然残存着希望与憧憬,也从未有人能洞悉她自卑和自尊交织的心灵,更是从未有人能抚慰她孤寂的灵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马月心头的寒冰谈何容易,要调整好严重扭曲的心灵又是多么的困难,要愈合10多年的创伤又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拯救孩子的唯一秘诀就是爱,唯一途径就是爱之路!在三年多的岁月里,李老师的爱像潺潺的溪水,流过马月心灵的荒漠,滋养出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它像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马月黑暗的心灵,留下融融的春意。

连父母都不知道,马月惧怕黑夜,多年来同样的噩梦一直纠缠着她:在黑漆漆的夜里被一群人追赶,可是跑着跑着,前面无路可逃,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多少次从噩梦中醒来就再也无法入睡,多少次被恐惧和黑暗所包围,多少次在黑夜中用被子紧紧蒙着头,多少次大汗淋漓不知该何去何从。马月住到李老师家后,每一次睡觉,李老师都会轻轻握住她的手,在她耳边喃喃细语:“好孩子,睡吧,别怕,好好睡吧,别怕……”每一次,她都在李老师温柔的声音中渐渐睡去;每一次醒来,她的手仍然被李老师紧紧握在手中。搂着马月时,李老师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就是为她而生的。就这样,噩梦渐渐远去,马月心中的温情一日日增长起来。两个月后,马月正式叫李老师“妈妈”。

马月喜欢一个人抱着洋娃娃遐想,在她的梦里,每天不要学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的世界从来就没有柴米油盐,从来没有世俗的生活。为了让她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李老师有时会带她一起去买菜,让她明白即使是和小贩讨价还价也是一种每天必须面对的生活,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次,马月问李老师:“妈妈,你说,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有意义吗?”她给李老师出了一道难题,李老师反问她一句:“你看一棵大树、一只猴子、一棵草、一只蚂蚁,它们活得有意义吗?”马月答不上来,李老师告诉她,从某种角度讲,它们只是存在着,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们让地球变得丰富多彩,生活变得美好,作为人类的职责就是让生活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在李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下,马月的心情豁然开朗。这是人与人的平等交谈,是心与心的交换,是人格与人格的碰撞。没有幻想与憧憬的人生是平淡、残缺的,但生命的诗篇只有在现实中才会流畅。

爱可以温暖孤寂的心灵,但自信的建立却需要技巧。马月来李老师家的第二天晚上,李老师拿出当年的高考试卷让她做,就像做游戏一样,马月得了300多分,李老师高兴地说:“马月,你真行!只要努力,你一定能上北大。”接着李老师又给她分析了她的强项和弱项。发自内心的赞扬和真诚的帮助,激活了马月的自信,让她看到了希望。后来,马月成为李老师班上的一名学生。一次竞选班干部,李老师鼓励马月说:“去吧,试试看,也许你能行。”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马月以她的热情、口才和自信获得了成功。学校举行运动会,李老师鼓励马月参加4000米越野比赛,马月害怕地说:“我从没参加过运动会,更没参加过长跑,我哪行啊?”李老师说:“不要紧,只要你坚持跑,不要停下来,你绝对不是最后一名。”比赛时,马月牢记李老师的话,好几次都快坚持不住了,但想到“妈妈”在给她加油,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结果,她拿到一个好名次。两次成功让马月觉得自己要跟过去的生活决裂,要过一种积极、自信的生活。马月心中的希望之船开始扬帆,向着光明美好的明天驶去。第一个期中考试快到了,对考试有着恐惧症的马月在前一天紧张得病倒了。李老师在床边守了一夜,虽然心疼,却知道,只有让马月参加考试,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她一直遭受打击的自信才能真正得到修补和建立。早晨,马月终于退烧了,李老师将她搂在怀中,轻轻拍着她的背说:“好孩子,你能行,别怕。你能带病坚持考试,这就很了不起。”令人高兴的是,马月的总分排到了全班第14名,她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马月变成了一个健康活泼、成绩优异的好女孩。李老师仍记得一天深夜,马月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你听,小青蛙又叫了,生活真好,我再也不想死了。”

唯有爱能治疗一切伤口,唯有爱能抚平一切创伤,唯有爱能拯救绝望中的灵魂,唯有爱能化腐朽为神奇!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西西现在长得很精神,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可原来的他骨瘦如柴,体重不到20公斤,吃不好也睡不好;现在他已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前三名,可在他上三年级时还不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课本上的字他没几个会认,智力相当于五六岁的儿童;现在他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像开机关枪似的,经常给小伙伴们讲课外知识,但他以前总是结结巴巴,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三岁以前的西西是个爱说爱笑爱问的孩子,可从三四岁父母开始教他识字和算术起,西西就变了。父母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是打出来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要挨打,计算出错要挨打,玩要挨打,爱说话也要挨打。在棍棒、拳头和巴掌的驯服下,西西不再活泼,变得懦弱、胆小,甚至失眠。他怕父母,怕老师,怕黑夜,怕书本,怕数学,怕那一个个方块字。书本是他的仇敌,他常趁父母不在时用玩具冲锋枪扫射它们,嘴里不停地喊着:“打死你们,打死你们,去死吧,你们,去死吧……”渐渐地,西西成了一个“白痴”,无论父母怎么辅导,老师怎样讲解,他都听不懂课,不会做作业,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一名。

就在西西的父母对孩子彻底失望时,李老师的事迹又让他们燃起一线希望,他们将西西送到了李老师家里。跟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李老师并没有让西西看书,也没有让他做计算题,而是让他在家玩和睡觉。李老师的宽容和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拉近了她和西西的距离。自由自在的玩耍、安安心心的睡觉使西西在精神上渐渐放松了,他不再失眠了,饭量大了,身体也好了。

西西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学习,而是压制性的教育扼杀了他的天赋,使他对书本产生了抗拒,从“天才”成为“白痴”。为了刺激他的知识胃口,李老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西西喜欢看图画,却不愿看文字,李老师便找只有图画的书给他看,渐渐地,西西觉得图画太简单,一些故事似懂非懂,这时,李老师就会启发性地说:“要是有文字说明就好了。”李老师还经常讲故事,西西听得很带劲儿,李老师告诉他会认字就能知道很多很多故事,故事的诱惑终于使西西拿起了原本可憎的书本,在看懂后还配合各种动作和表演技巧讲给老师和哥哥姐姐听,就这样,西西发现自己很有口才、很幽默。为了激发西西对数学的兴趣,李老师给他玩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如扑克牌中的24点等。通过数学游戏,西西发现就像搭积木一样,数字的不同组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让他发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计算题,而是和游戏一样有趣,他不再讨厌数学了。半年后的一天,西西再次回到学校,不但当上了班干部,而且成绩在班上也名列前茅,再也没有人喊他“白痴”了,他成了一个有理想的孩子,每天自觉地写作业、看书,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航天专家。看到现在活泼可爱的他,谁还会认为他是一个“白痴”呢?

田田是李老师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和西西一样,田田也是在父母望女成凤的压制下,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一度失语,甚至患有强迫症的孩子,是李老师结束了她的噩梦,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和医学神话。

田田有过一段快乐的童年,小时候的她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她的笑声、歌声总是连绵不绝,给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欢乐,人们经常听到她清脆稚嫩的歌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可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下午,当父亲去接她时,就发现她脸上挂着脏乎乎的泪痕。第二天早上,田田赖在床上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父亲强行将她送了过去。不久后的一天,田田想吃饭时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指着高压锅张着嘴“啊啊”地叫,造成田田恐惧而失语的竟然是幼儿园老师。田田吃饭慢,老师就拧她的耳朵,敲她的头。一次,老师见田田碗里还没吃完,就一边呵斥,一边将饭全塞进她的嘴里。午睡时,田田因害怕而睡不着觉,老师发现后就掐她的屁股和腿。后来,只要一提到上幼儿园,田田就吓得直哆嗦。第二年,父亲给田田换了家幼儿园,田田的语言功能虽然渐渐恢复,却变得沉默寡言。

刚上小学,父母就给田田定了“双百”的目标。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田田还要做很多习题,甚至连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能休息。学画画、学跳舞、学钢琴、学英语……田田不能做游戏,也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有的只是无尽的题海和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一年级还没上完,田田就开始厌学,可父母却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但没有减轻她的负担,反而采用高压手段,大量增加她的学习内容,延长她的学习时间,成绩不好便加以打骂。他们这样做无疑是揠苗助长,望女成凤却不知怎样去做好父亲、好母亲。可是,田田的成绩却每况愈下,人也变得莫名的狂躁,经常在课堂上突然摔课本,大声喊叫,她不再好好写字、不再好好读书,只要有人靠近她,她就会惊恐地抱着头,浑身直哆嗦。父母带她去看了很多心理医生,却毫无效果。她几乎丧失了学习能力,父母却仍然每天逼她去学校。

第一次见到田田时,李老师就将她搂进怀里,轻轻抚摸她的头,告诉田田说她是一个好孩子。每天,李老师让田田尽情地玩,只让她写几页字、读几篇文章,尽量让她放松被长期压抑的精神,让她尽情地宣泄烦恼和痛苦。刚开始时,田田经常是写得乱七八糟,读书时经常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但随着精神的逐渐放松,田田的学习能力逐渐恢复了。看到田田做事喜欢重复,重复写一个字,重复读一句话,李老师就在她的房间里贴上一句“做事不重复”来提醒她,每当田田想重复时,看到这句话就尽量克制自己,渐渐地,许多心理医生都束手无策的强迫症在李老师这里得到了治愈。和马月、西西一样,田田也经常做噩梦,因此,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时,李老师都要坐在田田的床边,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和充分的关怀,让她在温馨愉快的环境中睡去。田田的作业每天都有李老师的评语,而每次的评语都给了田田莫大的关怀与信任,让她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孩子。田田逐步建立起了自信心,人也逐渐开朗起来。

田田在李老师家待了半年,李老师治好了她的强迫症,给了她一个健康的心灵,让她有了正常的学习能力,田田变得活泼了,爱说话了,学习也进步了,人们又能经常听到她的歌声了。

“如果孩子生活在谴责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李老师深谙此道,她把孩子从谴责与恐惧中解脱出来,用自己的鼓励和关怀,还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很多父母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却不知孩子在什么地方需要爱,需要关怀,他们认为打骂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爱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造成无法弥合的创伤,他们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也就谈不上爱了。

只有真正的爱与理解,也只有懂得爱的技巧,才能贴近孩子的心灵,明白他们的真正需要,明了他们希望的是怎样的一种心灵交流与支持。李老师用心去回应孩子的需要,用具体的行动去抚慰受到创伤的心灵,她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爱的化身,爱的行动者,是伟大母爱的承载者。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把属于孩子的世界还给他们,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长,不忽冷忽热,不强人所难。

共性化教育:消灭害虫,也消灭天才

小同刚出生时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可到了三岁以后就三天两头打针吃药,这使得正在上幼儿园的他有很多东西没学到。日子久了,他不会唱一些儿歌,不会做某些游戏,不懂小朋友的游戏规则,不能参与到游戏中去,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他只能在旁边看别人表演,只能一个人翻看妈妈买的连环画,他变得明显的不合群了,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上小学了,因为对学校、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老师、对同学也充满了希望,小同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孩子都有着共同的缺点:跟同学追打,上课随便讲话,做小动作,忘记做作业等等,小同也不例外。对此,许多老师总是用严厉的语言呵斥他,小同发现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没有亲切的话语,没有温暖的笑容,没有恰当的包容。上二年级时,小同一个星期内写了三份检查,频繁的批评严重挫伤了小同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了。在许多老师的眼里,小同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差生,一个坏孩子。一次上自习课,坐在小同后面的一个男生恶作剧地抢了他的作业本,小同离开座位去拿,却被老师撞见了,结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他扰乱课堂秩序,小同的解释只是让老师觉得厌烦和生气,还叫他罚站。小同喜欢提问题,经常在上课时提一些跟老师不同的意见,次数多了,老师就会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哪有那么多意见,要是学好了,可以不来学校。”每一次在老师的责骂之后,小同都会变得无所适从,而老师的批评也造成了同学对他的孤立和歧视。

由于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激烈,老师也在同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同学互评、自评、老师打分……因为性格内向,不太合群,不懂得察言观色,再加上老师频繁的批评,小同每次的得分都是“达标”,而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优”或“良”,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对他的自尊心挫伤很大。虽然小同在同学中算得上知识丰富,作文多次发表,国际象棋也下得很棒,但老师几乎从没夸过他,他也从来都不知道被表扬是什么滋味。小同变得不爱写作业,不喜欢去学校,讨厌老师,出现了厌学情绪。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感情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情绪波动也越来越大,经常跟父母发火。小同的现状无疑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妈妈去找老师想好好谈谈,却发现根本无法交流和沟通。老师说:“我教的孩子不止他一个,怎么就他事儿多。”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让小同回家歇一段时间。妈妈带他走访了北京很多著名的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

被送到李老师家后,小同很快有了转变。李老师不断鼓励他去尝试很多新的东西。小同在运动协调能力方面有一定障碍,不会跳绳,不会骑自行车……李老师对他的训练首先从跳绳开始,第一次简直就像慢镜头,分几节才完成,非常艰难。每次,在小同试着完成之后,李老师都会及时地给予表扬,告诉他:“你真棒!”这让小同信心大增,有了显著进步。为了让他融入集体,老师还训练他和伙伴的协作能力,让他们集体跳绳,大家互相配合。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小同不仅学会了跳绳,还学会了骑自行车,这可是小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小同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读书不是多字就是少字,甚至会把意思看走眼,经常连一段完整的话都读不下来。李老师让小同每天早晨大声朗读语文或英语一个小时,从不间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同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现在他经常和西西交流一些最新情况和课外知识。

为了让小同获得自信,李老师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次,她让小同骑自行车去八里桥市场买50斤米回来,这需要一定的毅力和努力才能完成,因为市场离家1. 5公里左右,一路上不是笔直的平坦大道,而是有许多坑坑佳洼。在小同回来的路上,米掉了三次,每一次小同都吃力地把米扶上自行车,好不容易才运到了楼下。李老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活动让小同明白,世界上很多看上去不可能做到的事,其实都是能做成、做好的。为了让小同回归集体,李老师让小同在附近的一所小学五年级插读,第一周,他就受到了表扬,小同重新获得了幸福的感觉。小同现在的老师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同学们也说有什么问题找他解答准行。

从一个被老师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差生和只会捣乱不听话的害虫变成一个口碑甚佳的天才,不是小同从本质上有了多大的变化,而是李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发掘了他的潜质,重新树立了他的自信,让他的特长得到了发挥。

简单的一句“你能行!”“你真棒!”包含了怎样的一颗爱心,怎样的一份包容,怎样的一种支持呀!它需要的是对学生真挚的爱,需要的是没有任何功利、不与任何利益挂钩的真心。何以一些教师摧残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视教室如牢房、考场如刑场,而李老师却能真正地塑造一个个美好的灵魂,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呢?唯一的答案依然是“爱”!

向往温情的心都是善良的

小风,是一个品德上有缺陷的孩子,他不爱学习,经常打架,谁的话都不听,还有自虐倾向,对什么都不在乎。在小风一岁多时,父母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父亲。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是爷爷奶奶把他拉扯大的,爷爷奶奶非常疼爱他,总是宠着他,对他千依百顺。可是,这种宠爱并不能让小风真正感到家庭的温暖,每次看到别的家庭幸福的样子,他就会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心里充满了对父母的怨恨。长期生活于离异的单亲家庭,使小风成为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七八岁时,他就成了有名的孩子王,带着一帮小兄弟一次次挑起“战争”,将别人打得皮开肉绽,自己也搞得伤痕累累。在学校,他会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玩扑克牌,会当着老师的面撕碎试卷扬长而去,会无所顾忌地踹开办公室的门…… 仅仅是小学四年级,小风就转了四所学校。

学校不肯要他,爷爷奶奶无法管教,他变得更加无法无天,每天不是打游戏,就是打架。妈妈把他接了过去,希望能让儿子迷途知返,失而复得的母爱确实让小风安分了一段时间,他变得很乖。可好景不长,他又是浑身泥土、眼圈一片青紫地回来了,他开始不做作业、开始逃学,甚至动手打老师、打自己的母亲。

见到小风时,李老师发现他又黑又瘦,目光里充满了挑衅,身上有大大小小63块伤疤,有被人咬的,有被石头砸的,他的裤子也染上了斑斑血迹,确实是一匹顽劣的野马。刚到李老师家时,小风经常一赌气就冲出家门,会把门踹个大窟窿,骑自行车时故意不断摔倒,常把刚愈合的伤疤撕得血淋淋,他通过各种方法来发泄心中的痛苦与烦闷。

小风从不知道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分不清是非对错,李老师告诉他,优点是人身上最美的品质,他会使人变得可爱,变得美丽,变得受人尊敬和爱戴……浑浑噩噩中长大的小风在李老师这里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明白了自己身上也有优点。在李老师家,小风听到最多的话是:“你真是好孩子,你真行!”以前从来没有人对小风说过这类话,训斥和责骂倒是家常便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变好的“小混混”。一天,小风看完科学家茅以升小时候做马灯的故事,就把柚子挖空了,在里面点上蜡烛,做成一个金黄的灯笼,李老师看到了,一个劲地夸他聪明,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让小风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小风以前总认为打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遇事总是用武力来解决。李老师发现他之所以喜欢动粗,是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缺乏父母的关爱,没有情感上的归宿,他的内心是向往温情的,是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关怀的。李老师对小风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如和风细雨,如一脉清泉,给他的心灵以安宁和抚慰,让他明白他并不缺乏爱。李老师让小风读很多高尚的文章,跟他讲道理,让他从心底感受到爱。要改正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李老师经常告诉小风,很多问题靠武力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多读书,多学习,增长见识,获得智慧,每次遇事要先想好,不能凭着一时冲动去打架。为了训练小风的自控能力,在他做了错事后,李老师会让他自我反省,让他知道做每件事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能马马虎虎,不管有没有别人在场,都要做好。平时,李老师对小风非常关心,小风也乐意把什么事情都告诉她,因为在李老师这里永远不会有数落与讽刺,不会有嘲弄与批评,她是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

小风来北京一年多,进步非常快,以前那种小霸王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待人接物变得非常有礼貌,不再打架了,能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他说,李老师是他唯一的亲人,是老师把他带到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正是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一份真诚的爱,李老师把一个个“动物”变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赖的好母亲,是学生钦佩的好老师,是年轻人喜欢的大朋友。她的人性教育,从培养真正的人、健康的人和自由乐观的人出发,贴近儿童的自然习性,讲究顺其自然,除掉孩子身上的枷锁,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她之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是因为她将心比心,以灵魂铸造人。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够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一点善意的鼓励,少一点功利的诱惑,多一点入性的思维,少一点专制的威严,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田月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