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音词的收列

复音词的收列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音节文字,它不同于单纯记录音节的音节文字,也不同于表示音素的音素文字。《广韵》、《集韵》则是按韵排列的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名为字典,实际上收列的复音词已经超出《说文》、《广韵》。一个联绵词有不同的写法,《汉语大字典》里面都要反映。不收这些复音词,就无法收列“蜈”、“蚣”、“蜻”、“蜓”这些单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音节文字,它不同于单纯记录音节的音节文字,也不同于表示音素的音素文字。这种文字形体繁复,字数众多。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收字9353,重文116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的数目在不断增加。现在通行的汉字总数虽然不上1万,但是各种别体、异体、古体、讹体加起来的数目远远超过6万。

汉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对于上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是适应的。汉晋以来,由于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汉语里的复音词日渐增多,一个词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去表示,字和词的矛盾突出了,字和词的矛盾也反映到字典辞书的编写上来。

在我国编写语文工具书的传统中,字典和词典在性质和体例上是有区别的。字典以收单字为主。《说文》按照小篆的形体偏旁,编次汉字,分540部,创立了按部首编排汉字的体例,为后世按部首编排汉字打下了基础。《字林》、《玉篇》、《类篇》都是按这个体系编成的。《广韵》、《集韵》则是按韵排列的字典。遇到某些单字只出现在复音词中,这些字典就用单字带复音词的办法处理。下面举《说文》为例:

 璠,鲁之宝玉。(玉部)

 璵璠也。(同上)

 菨余也。(艸部)

“璵璠”、“菨余”都是复音词。再举《广韵》为例:

 茙葵,蜀葵也。

 艨艟,战船。

“茙葵”、“艨艟”都是复音词。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名为字典,实际上收列的复音词已经超出《说文》、《广韵》。如“行”字,《康熙字典》在这个字下收了“行人”、“歌行”、“中行”、“太行”、“行行”等复音词。《中华大字典》在“行”字下收列的复音词比《康熙字典》更多,除了《康熙字典》所收的之外,它还收了“五行”、“行书”、“行走”、“行媒”、“行马”、“行星”、“行所在”、“群行为”、“行启”、“大行”、“微行”等等。在没有专门的语文词典的情况下,大型字典收录一些复音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起到词典的作用,对于解决字和词的矛盾有一定的好处。

我国词典编写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汉朝就有类聚同义词的《尔雅》、收录方言词的《方言》、阐述词源的《释名》。它们在编排上以义为纲,查检不便,直到清代《佩文韵府》采用“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的办法,词典的编排才有了新的突破。随着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词的观念更加明确,单字头下面带复音词的办法已经成为今天编写汉语词典的一种主要方式。已出版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编排的。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词典编写中字和词的矛盾。

汉字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词典偏重词的注音、释义、提示它的用法;对于字的形体构造、字音流变、古音通假等涉及不多。字典,特别是大型的字典就要求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在有了大型词典的情况下,大型字典要不要收列复音词,收列哪些复音词,我们在编写《汉语大字典》的过程中曾经进行过探索,也走过一些弯路。

记得《汉语大字典》刚上马的时候,当时曾经设想在单字下列出联绵词。一个联绵词有不同的写法,《汉语大字典》里面都要反映。比方“委蛇”这个词,写法有五十多种,在相应的字头下要全部收列。不久,又在“把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词条”的提法的影响下,又曾经设想在单字条目下增收“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词”。比方《新华字典》(1957年6月新1版)在“共”字下面收了“共和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几个词,大型的字典在“共”字下就应该比《新华字典》更多收一些。这样一来,像“共青团”、“共同纲领”、“共产主义劳动”、“共产主义道德”等等都要在《汉语大字典》的“共”字下带出来。一部《汉语大字典》里面包孕着一部联绵词典和一部政治术语词汇总不那样妥当。

1977年编写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经过两年多的编写实践,认识到《汉语大字典》应该有自身的特点。今天编《汉语大字典》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的编写条件有很大的不同,那时没有相应的词典,字典里面多收一些复音词是必要的。而在今天,除了《汉语大字典》以外,还有它的姊妹篇《汉语大词典》正在编写。《汉语大词典》在单字下要收列更多的复音词,《汉语大字典》如果也用同样的收词原则来处理复音词,势必发生重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

《汉语大字典》单字下收列复音词应该从它本身的特点来考虑。《汉语大字典》收字要求完备,注音要能够反映这个字读音的历史演变,义项也要相对齐全。根据这个特点来确定复音词的收列,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单字有义项,就不必在单字下面再带出复音词。例如“行”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不论哪一个音项下面都统率着一批单用义项,因此像《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的“行”字下面所收列的那些复音词,《汉语大字典》就不必收列。又如“玎”字,《说文·王部》解释为玉声,意义已经明确。“玎珰”、“玎玲”、“玎”等复音词也就可以不再收录了。

这样,《汉语大字典》把收词的原则规定为:存字、存音、存源。下面分别说明。

1.收词存字

有些单字只在复音词里面出现,不收这个复音词,就可能漏掉这个字。要收这个字就要收相关的复音词,不然就说明不了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

“蜈蚣”、“蜻蜓”这些词都不能够拆开,它们是一个整体。不收这些复音词,就无法收列“蜈”、“蚣”、“蜻”、“蜓”这些单字。因此在处理这些复音词的时候,采用头一个字下列出复音词,并且释义举例。第二个字下只列出复音词,注明参见,不再释义举例。如:

 wú《广韵》五乎切 平模疑

[蜈蚣]虫名。(下略)

 gōng《广韵》古红切 平东见

[蜈蚣]虫名。见“蜈”

“孜孜”、“赳赳”这些词,见于文献记载就是两字叠用,传统上称为重言。《汉语大字典》在相应的单字下收列这个复音词。

 zī《广韵》子之切 平之精

[孜孜]1.勤勉,不懈怠。(下略)2.形容词后缀。(下略)

 jiū《广韵》居黝切 上黝见

[赳赳]刚毅勇武貌。(下略)

“凤凰”又是另一种情况。“凤凰”古作“鳳皇”。由于汉字的类化作用,它们变成了现在的通用形式。尽管它们是整体,但其中一个成分可以单用。这类词只收在不能单用的字下,能单用的字则照一般的单字处理。例如:

 fèng《广韵》冯贡切 去送奉

古代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亦作皇),通称为凤或凤凰,又名鶠。(下略)

 huáng《广韵》胡光切 平唐匣

凤凰,古代传说中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古作“皇”。(下略)

《淮南子·本经》:“覆巢毁卵,鳳凰不翔。”

汉字里面有些字是专为翻译非汉语的词而造的,这些字数量不大,但却是汉字,它和日本人造的方块字不同,这类字应该根据《汉语大字典》的收字原则收录。如果这个字出现在复音词中,就应该收录相应的复音词。如“”是佛经上的人名。是一个音译外来词,就可以考虑按“蜈蚣”这类词的收列办法处理,因为“”、“”这两个字在文献上没有发现单用例(2)。类似的还有和尚披在外面的法衣称“袈裟”,也应该如此处理。

2.收词存音

有些单字在特定的复音词中有特殊的读音,这种特殊的读音往往反映了这个字在历史上出现的读音变化。不收录这个复音词,就无法表示这个字有这个特殊的读音。例如“阏”字作阻塞讲音è(《广韵》乌葛切),在干支的名称“阏逢”、“单阏”中有专门的读音。为了保留这些异读,就应该收录这些复音词。表示的办法如下:

 (一)è

①阻塞(下略)

(三)yān《广韵》于干切 平仙影

[阏逢]十干中“甲”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下略)

(四)yè《广韵》于歇切 入月影

[单阏]十二支中“卯”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卯曰单阏。”《史记·历书》:“端蒙单阏二年。”司马贞索隐:“单阏,卯也。”

又如“鲑”字音ɡuī表示河豚,音xié表示用鱼作的菜肴。但是《庄子·达生篇》:“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跃之”。“鲑”是一个复音词,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名,在这个复音词中“鲑”音wā(《集韵》乌蜗切)。又《后汉书·牟融传》说永平十一年牟融代鲑阳鸿为大司。鲑阳是复姓,这里鲑也有特殊的读音,音kuī(《广韵》苦圭切)。为了保存“鲑”字的全部读音,也必须收录“鲑”、“鲑阳”这两个复音词。

“龟”音guī,兹音zī,这是两个常用字。但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作为汉代西域国名的时候,不音guīzī,而是音qiūcí。为了表示这两个字的特殊读音,就要收这个复音词。

 (一)guī《广韵》居追切 平脂见

(二)qiū《广韵》居求切 平尤见

[龟兹]1.汉西域诸国之一,受汉中央政府及西域都护府管辖;唐代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兼统于田、疏勒、碎叶,称为四镇。其故地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下略)2.汉县名。(下略)3.西域龟兹音乐。(下略)

 (一)zī《广韵》子之切 平之精(下略)

(二)cí《广韵》疾之切 平之以

[龟兹]汉代西域国名。(下略)

同样还可以举出“可汗”这个词。它是古代鲜卑人对其尊长的称号,音kèhán。现代汉语“可”音kě,汗音hàn。为了表示这两个字的特殊读音,也需要收“可汗”这个复音词。

3.收词存源

有些字很早就存在于复音词中,后来才有单用例。有些复音词和单用时毫无关系,有些单用就是复音词的节缩,为了体现这个字的历史,反映它出现的时代,就要首先收录那个复音词。

“蟙”字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文献。《方言》卷八:“蝙蝠,北燕谓之蟙”——是一个复音词。这个字单用表示另一种动物,见于《本草纲目》,它和这个复音词的意义没有任何历史上的渊源。如果只收单字,这个字的用例距离它产生的时代太远了。为了反映这个字的历史,在这个单字下先收复音词,后收单字。如:

 zhí《广韵》之翼切 入职章

①[]蝙蝠。(下略)

②……今指高脚蟹,为世界上最大的蟹。头胸甲形似葫芦,螯足细而长,可达一二米,两螯足展开可达三米以上,产于日本东京湾以南深海中。

“艗”这个字是另一种情况,它最早出现于“艗首”这个复音词中,在汉魏的辞书《方言》、《广雅》里收录了它。但是宋词里有单用的。为了反映这个字的历史,也需要收这个词,并作如下处理。

 yì《广韵》五历切 入锡疑

[艗首]船头。……《方言》卷九:“(船)首谓之阁闾,或谓之艗艏。”郭璞注:“鹢,鸟名也。今江东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也。”

②船……[宋]赵溍《临江仙·西湖春泛》:“骄穿柳去,文艗挟春飞。”(下略)

“琵琶”是一个复音词,它指国乐里的弦乐器。《初学记》卷十六引《风俗通》:“琵琶,近代乐家所作,不知所起,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也,四弦象四时也。”后来又拆开单用表示弹琵琶的指法。《唐语林》卷三:“(王瑀)又见康昆仑弹琵琶云:琶声多,琵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上而下谓之琵,自下而上谓之琶。”按照收词存源的原则,在“琵”和“琶”两字下都应先收“琵琶”这个复音词,释义和举例采用互见办法,然后再收单用义项。

从前有这样一种设想,某些不能够单用而见于多个复音词中的字,可以在这个字头下收列这些复音词,并释义举例。如“”字在《尔雅·释鸟》里就有“”、“鸱”等,都应在“”字下收列,“”、“鸱”等字下只收相应的复音词作互见条。这样,把单字条目下收列复音词的范围扩大了。实践证明,这样处理很难掌握。有一种看法,《汉语大字典》收的复音词本来就不多,这样多收几个也可以,反正对读者有好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收列复音词还是应该考虑《汉语大字典》的性质和规模,任何一部辞书都不能“包打天下”,绝不是多多亦善。《汉语大字典》收复音词的目的是为了存字、存音、存源,收一个复音词已经能够达到目的,又何必多收呢?目前后一种看法似乎占优势。

这样来处理《汉语大字典》的复音词,《汉语大字典》收列复音词的数量不会很大,不致和别的词典重复。

————————————————————

(1) 本章在写作过程中曾经参考了《汉语大字典》四川省第三编写组1979年写的“大型字典中处理复音词的几点意见”,特此说明。

又所举例子是从《汉语大字典》稿中摘引的,只是为了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不能作为《汉语大字典》的样稿看待。

(2) 《康熙字典》阜部十画收有“”字,引《字汇补》:“徒协切,音牒,出开元释迦目录。”没有指出它是复音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