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曹操怎么收的郭嘉

曹操怎么收的郭嘉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董卓专权,祸乱宫廷,司徒王允巧设美人计,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未成之事,竟被王允以智谋成此大事。李傕四人派人至长安上表求赦。批评他人的过错,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给被批评的人留面子。曹操得理饶人,他批评身边的谋士时,启发自觉,不伤被批评者们的自尊心。“有理也让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处世方式。

董卓专权,祸乱宫廷,司徒王允巧设美人计,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未成之事,竟被王允以智谋成此大事。王允除了董卓后,本应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安定局面,以成大治。可是,王允主政以后,由于偏执的政治洁癖,常唯我是尊,非彼既此,不懂得团结、包容,政治极端,不能团结改造董卓部属旧臣,不给人家留出路,结果葬送了除董卓以后的大好局面,自己也遭杀身之祸。

董卓被除后,其心腹将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率军连夜逃往陕西。李傕四人派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说:“董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既然求赦不得,反叛就成了必然。李傕等人煽动西北军士,聚众十万杀奔长安。城内董卓余党与城外叛军呼应,长安失守。李傕、郭汜在宣平楼下杀了王允。

王允是个好人,他正直、忠厚、不畏强暴、敢于担当、大智大勇,但是他的路为什么走不远呢?他的致命弱点是政治上偏激,待人苛求,不能容人之错,讲不得半点妥协让步,得理不饶人,到头来必然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中,办不成大事。所以,太傅马日磾预言王允“其能久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人和事物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总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既然人无完人,就须宽以待人,在与人交往时不能过分苛求别人,承认他人与自己的差别,学会容忍。《菜根谭》中有句话:“径路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古谚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没有足够的养分,难以养活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则没有帮他做事的人,人太苛求了会没有愿与他共事的人。

不少的优秀人才,自视清高,自律甚严,他们用自己的标准、好恶去衡量、要求别人。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人身上有太多的毛病,他们抱怨、指责别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总是抱怨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伙伴和员工。他们眼中看到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他们可能是对的,他们不乏精明,但少了一份应有的糊涂和容忍的胸怀。这样的人会是业务上的好手,但人际关系却可能被冻结。

有人这样说过:“谁若是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应在平时宽以待人。”

我们常听人说:“有理走遍天下。”有理者也须让人,如果一有理,气就壮,批评无理者穷追不舍,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让有理变成无理。人们对有理者的同情也会转移到无理者身上。得理须让人。人们之间发生意见分歧、口角之争,是常有之事。如果有理一方就此忌恨于心,穷追不舍,非得让人“赔礼”“认错”不可,结果会适得其反,一显有理一方“小家子气”,二使失理一方精神受抑,怒生于内。反之,如果得理让人,适可而止,一显“大将风范”,二使失理一方轻松以待,心服口服。

批评他人的过错,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给被批评的人留面子。如果得理不饶人,只会使被批评者认为伤了自尊而本能地处于自卫抵制状态,激起对批评者的极大的反感,只会因为其受到感情的伤害,而引发敌意,愤怒、冷战与憎恨。

常言道:“若要采蜜,勿捣蜂巢。”我们批评人之前,就要待人多一份同情、理解和宽容。

曹操得理饶人,他批评身边的谋士时,启发自觉,不伤被批评者们的自尊心。曹操赤壁大败,逃至南郡,曹操仰天大哭。谋士们不解,问道:“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兵马复仇,何又痛哭?”曹操说:我不是为别的痛哭,而是哭郭嘉啊,如果郭嘉还在,绝对不会使我有如此大败啊!曹操哭郭嘉,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哭郭嘉,暗为批评众谋士:“你们身为谋士,为什么不能像郭嘉一样出好计,经常提醒我,为我分忧呢?如今我遭此大败,你们难道不应当自责吗?”果然,当曹操哭后,众谋士都自感惭愧。

曹操哭郭嘉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对于一些智者、才者,尤其是个性强的人,特别要掌握方式方法,既要批评得让人心服口服,又尽量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倘若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顿,效果反而不好。

刘备得理饶人。当张飞因酗酒误事丢了徐州,刘备家小又落入吕布手中时,关羽埋怨了张飞几句,刘备却沉默不语,沉默即无言的批评,他没有喋喋不休地埋怨、指责,但此处无声胜有声,沉默使张飞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不苛求朋友,也不要苛求同事。朋友之间合不来了,少来往就是了,而同事则要天天在办公室打交道,低头不见抬头见,更重要的是要在一起相互配合去工作。在办公室内,一些不违背原则的小地方,能容人处且容人。

有的人喜欢凭借手中的强权强势对别人进行无情的批评,以为这样就会让人印象深刻。实则不然,那样做的结果只能让人压而不服,即使口服心也不服。而那些刻骨至深铭记在心的恰恰是那些情理相融于无声处的批评。

“有理也让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处世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