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综合艺术,它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曲艺曲种,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如今,二人转已深入东北农民的心里,东北民间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并非只是两个人表演。以二人转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剧种,黑龙江有龙江剧、吉林有吉剧、辽宁有辽南剧,已经是成熟的戏曲形式。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综合艺术,它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曲艺曲种,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二人转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其中拉场戏已具成型的戏曲样式,盛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盟一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参加演出,“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且叫得越来越响。如今,二人转已深入东北农民的心里,东北民间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当地人也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形容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今天,二人转不仅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常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趣味链接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并非只是两个人表演。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能歌善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以二人转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剧种,黑龙江有龙江剧、吉林有吉剧、辽宁有辽南剧,已经是成熟的戏曲形式。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了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可以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两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一绝”是指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