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一、什么是结构一篇文章的写作,在选定了材料、确立了主题之后,作者就面临着如何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段落,运用过渡照应,怎样开头,如何结尾等一系列问题。但思路与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内涵比后者要大得多,不能视为等同。清人李渔是主张“结构第一”的,他把写文章比作修房子。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结构就比较得当,对表现主题有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节 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一、什么是结构

一篇文章的写作,在选定了材料、确立了主题之后,作者就面临着如何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段落,运用过渡照应,怎样开头,如何结尾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文章结构的问题。文章不是由材料任意堆砌而成的,而是如同修房造屋一般,依据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构造方式,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对材料进行合理、匀称的安排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构造,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安排的方式。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结撰、谋篇布局。

从写作学的角度看,作者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首先是思路问题。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理解、认识的有序化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感觉、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情感,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情感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写作,就形成文章的篇章结构。所以思路与结构在一篇文章中实际上是二位一体的,不过一个体现于内,一个形之于外罢了。

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何处过渡,何处照应,怎样开头,如何结尾,这一切都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顺序紧密相关,而绝不仅仅是一个组织方式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思路写文章的。杨朔从“厌恶蜜蜂”到由衷地赞美蜜蜂以致“梦中变蜂”,本身就是对蜜蜂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荔枝蜜》的结构正是这一认识过程的反映,是以作者的思路为顺序组织全文的。所以说,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

但思路与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内涵比后者要大得多,不能视为等同。在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里,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相成,互为因果。但是否有了巧妙开阔的思路就必然会有精严完美的结构与之俱来呢?那倒未必。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艺术素养与写作技巧的问题。

结构又是文章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的材料、精深的思想只有借助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形诸笔墨,表现出来。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正是构成文章形式的要素。

而这三者中,结构又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清人李渔是主张“结构第一”的,他把写文章比作修房子。说“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闲情偶寄》)即是说写文章必须在内容有了全面的组织安排以后,方能动笔。应该承认,这见解是符合写作实际的:任何文章都只有在依据一定法则安排材料,谋篇布局,解决了脉络层次,发展顺序等表现问题后,才能成为一个逻辑严密,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否则,众多材料形同散沙,观点游离材料之外,文章就不能成形。事实上,无论鸿篇巨著还是区区小令,都有个结构问题。正如阿·叶高洛夫所说一样,“没有组织材料的结构方式,就没有作品。”所以说:结构既是材料组合的艺术,又是思维空间运动的艺术。有人把主题比作文章灵魂,把材料比作血肉,把结构比作骨架,这是很有道理的。没有灵魂和血肉,就没有生命;离开了骨架灵魂和血肉就无所依附。

二、结构的作用

(一)结构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文章结构的目的不仅限于按照一定的组织法则把众多的材料组织成篇,而在于完美的、集中地表现主题。好的结构,通过精心安排材料,巧妙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恰当地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可以起到完全地、集中地表现主题的作用。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结构就比较得当,对表现主题有着巨大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共三部分十五节,第一部分赞颂志愿军战士,让读者概括了解文章主题;第二部分运用三个具体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示志愿军战士的“可爱”;第三部分笔锋陡转,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全文结构的顺序,材料的安排既不受事件发生的时间局限,也不拘于具体地点的同一,而是以材料的性质为序,使结构成了表现主题的有力手段,甚至文中过渡方式的运用,对题目的反复照应,别致而令人回味的结尾,都巧妙地起到了表现主题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就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一个文章的组织、构造问题。

(二)结构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我们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衡量文章质量的重要尺度,重要并不是“唯一”,因为任何好的思想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脱离肉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深刻的主题应该寓于美的形式之中。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都并非全是文艺。”(《三闲集·文艺与革命》)文章并不是标语口号,具有了完美的形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戴望舒、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等的诗文之所以一直吸引着不计其数的读者,就在于它以美的形式充分揭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正确深刻的主题,只有赋之以精美的形式,才能传诸四方,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