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卷下编》建筑篇术语英译策略探析

明代卷下编》建筑篇术语英译策略探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建筑篇术语英译策略探析[1]项 东 庄齐鲁[2]摘 要:《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建筑篇对中国明代祭祀建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中华明代祭祀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对《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工作,目标在于进一步搭建中外建筑艺术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中华建筑艺术的对外传播作出贡献。

《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建筑篇术语英译策略探析[1]

项 东 庄齐鲁[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29)

摘 要:《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建筑篇对中国明代祭祀建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中华明代祭祀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该卷书的译者,作者在《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建筑篇的英译过程中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翻译策略,力图重现中华建筑的艺术精神及其特有的观念体系,促进中外建筑艺术的有效沟通。作者同时指出,虽然从理论上讲,像通史这样含有文学性表述的文本不适用机辅翻译,然而有效利用后者进行术语管理,则可保证通篇术语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祭祀建筑;英译策略;机辅翻译;术语管理

Translating Architectural Terminologies in Classical Chinese Works:

Using Zhonghua Yishu Tongshi: Volume Two of the

Ming Dynasty as a Case Study

XIANG Dong ZHUANG Qil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In Zhonghua Yishu Tongshi: Volume Two of the Ming Dynasty, a systemic description that employs a large number of architectural terminologies has allowed the reader to fully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acrificial architectur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translators of this book,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primary principle for translating such writings should be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spirit and unique ideology embedded in the original work and to promot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s such, the authors have explored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the architectural terminologies in it,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coupled with anno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etc.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although the original text from Zhonghua Yishu Tongshi appears rather literary and not the ideal type for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 proper use of CAT’s terminology management tools can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erminologies throughout the translation and thus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Key words: sacrificial architecture; 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 terminology management (TM)

1.引言

《中华艺术通史》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和开创意义的鸿篇巨制,代表了当代中国艺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囊括了音乐、舞蹈、杂技、说唱、戏曲、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等中国传统艺术全部门类。”[3]全套书共分14卷,其英译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笔者承担了其中一卷《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单国强,2006)(以下简称《明代下卷》)的翻译。对《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工作,目标在于进一步搭建中外建筑艺术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中华建筑艺术的对外传播作出贡献。笔者在翻译术语时采用了音译、注释、直译、意译等方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并且借助便捷高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Trados的术语管理功能,以确保通篇术语的一致性,力图最大限度体现原文风格,保留原文艺术风格的神韵,同时确保译文语言地道、流畅,能够准确、生动和形象地向西方读者展现中国明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成就。

2.中国祭祀建筑文本的特点及翻译要旨

《明代下卷》建筑篇立足于明代社会总貌和艺术发展的总体把握,着眼于概括和总结明代建筑艺术共同和持久的发展规律,反映了共生于同一社会环境或文化氛围内的建筑艺术成就。该书以天坛、孔庙、明十三陵为例,重点介绍了源于原始社会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礼制建筑在明代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发展历程。礼制建筑,亦称“祭祀建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类型,用以祭祀自然神祇、祖先及古圣先贤,既不同于宗教建筑,也不同于直接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建筑,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对建筑艺术发展的影响,表达了建造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构想。

中国的祭祀建筑与西方祭祀建筑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注重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即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植根于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祭祀建筑,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皆从人的审美心理出发,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4]。而西方的祭祀建筑强调人的灵魂与神的沟通,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灵魂的永恒与崇高,并通过打造幽暗、神秘的空间共鸣使人产生崇拜、敬畏之感。西方祭祀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其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突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巫丛,2005:17-18)。

《明代下卷》建筑篇论述了自明代建立以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建筑艺术演变的各个过程,从宏观整体的高度审视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走向。建筑篇的中文文本使用的语言生动精妙,既有韵律古色的文言比兴,又有明晰的现代汉语平铺直述,同时也运用了大量韵仄缜密的建筑术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承载着绵延至今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人文关怀,是对译者翻译素质和能力的巨大考验。

依据外宣翻译所强调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我们认为,《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须贴近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特征,在照顾到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建筑兴趣点的基础上,突出中华艺术作为古老的东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与西方艺术传统之不同,强调建筑家的心灵感受和生命意兴的表达,彰显主体创造的精神情采,促进与中外建筑艺术的有效沟通。由于《中华艺术通史》英译的目的在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所以翻译时应充分、准确传达原文文化涵义,同时兼顾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领受能力(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之原则。作为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来进行的。

3.术语英译策略分析

《明代下卷》建筑篇术语繁多、分布零散,其中有相当多的术语属于“文化专有项”。一般来讲,由于文化专有项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或者与其有不同的文本地位,会导致其在原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会发生翻译困难(Aixela,1996:58)。为了使外国读者能够接受、尊重、进而欣赏中国的祭祀建筑文化,译者在翻译《明代下卷》建筑篇的术语时既要保持专业术语和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专用构件的语言特色,又要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着眼于外国读者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根据术语的不同语言特点采用了与之相应的翻译策略,包括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即使用非标准的语言形式在目标语中保留原语文本中的某些异质性(foreignness)(Shuttleworth & Cowie,2004:59),具体方法包括音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加意译、音译加注释等,旨在保留原语文本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使其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以下针对音译加注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术语翻译策略进行举例说明。

3.1 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

从译法上看,音译可以保留术语的文化承载,却往往因其读者无法从中了解到术语所指,从而造成理解的困难,丧失阅读兴趣。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意思注释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读者,特别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国外读者,既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中国文化神韵,又可以准确的捕捉术语的涵义。

例如,在“一般家族祭祀本族祖先,而普通家庭不过在堂屋正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而已”这句话中,“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祭师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具体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学传统。因此,在英语中,“天地君亲师”尚未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简单的直译不能完全传达该词包涵的所有中国文化神韵,所以我们选择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将该词译为“Tian Di Jun Qin Shi (Tian is the god of nature;Di means the god of earth;Jun refers to the emperor;Qin is the ancestor and Shi is Confucius.)”。

再如,“自然神中,天居首位,其次为地,再次为社(国土之神)、稷(五谷之神)、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以及农、蚕、马、蝗等神”一句中,只有“地、社”、“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以及农、蚕、马、蝗”等词可以在英文中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相等的词汇,而“天”“稷”所阐释的祭祀理念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对等。“天”是中华文化信仰的核心,包涵自然、宇宙、万物主宰者、天堂、君王等深厚的含义,简单地将其译为“heaven”或者“creator”并不能完全传达“天”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而“稷”特指五谷,即稻、黍、粟、麦、菽,比英文中“grain”的含义要窄。因此,为使外国读者理解中国古代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事太平、五谷丰登而祭天礼地的文化传统,可将该句译为下面的英文,以便更好地传递中国祭祀建筑的文化内涵:

Among gods of the nature,tian (the nature,universe,heaven,creator,etc.)took the first place,the god of the earth second,and the rest in order were the god of land,ji (five types of grains—rice, two kinds of millet,wheat andbeans),sun,moon,mountain,river,wind,rain,thunder,lightning,agriculture,sericiculture,horse and locust.

除此之外,中国明代祭祀建筑的一些特殊结构术语极具中国特色,为中国独有,国外读者通常闻所未闻,假如在翻译这些术语时不作详细的注解,国外读者肯定如坠入云雾之中。比如,“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斗拱”是明代祭祀建筑常见的建筑结构,但在西方建筑中未曾有类似结构,所以“斗拱”一词不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词汇,只能音译为“dougong”,加以注释“system of tiers of brackets inserted between the top of a pillar and a crossbeam”,如果再配有图片,国外读者便能明晰地理解该词的涵义。

“间”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独特术语。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面阔”,纵深间数称“进深”。“自第六进以后,孔庙分左中右三路……面阔七间带周围廊,进深四间,覆重檐歇山顶,坐落在两层白石台上”中“面阔七间”便指孔庙的迎面宽度,“进深四间”指其纵向长度。用“间”作单位的丈量方法并不适用于西方建筑,而“间”与“平方米”之间的兑换数值也难以循迹,因此,“间”一词最佳的翻译策略是音译为“jian”辅以注释“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columns; often used in description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国外读者便可明白“间”意指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丈量单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攒尖顶”、“歇山顶”、“庑殿顶”等,这些术语往往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当其作为核心术语在原文中频繁出现时,有必要在其第一次出现在译文中时,将其中文发音,大致对应的英文词汇以及具体的描述结合在一起翻译,具体方法如下:

歇山顶 xieshan or gablet roof (a type of Chinese roof similar to the western gableand-hip roof or gablet roof)

庑殿顶 wudian or hip roof (a type of roof similar to the western hip roof and representing high statu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tecture)

攒尖顶 cuanjian or pavilion roof (a type of roof that has a pointed top and is often seen on Chinese pavilions)

当这些词汇再度出现在同一篇章中时,使用音译或意译的形式即可,如歇山顶可译为xieshan roof或gablet roof。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西方读者既可以学习某一领域常见的中国术语发音,又可以联想它们与自己文化中的何种事物相似,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内涵。

总的来说,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语言的美学特色和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又清晰、流畅地传达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深邃内涵,在《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直译的翻译方法,是指不仅要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基本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如用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文化形象等)。

当直译不能确切反映原文含义,或译入语中无与原文对应的语言形式时,译者可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前提下,打破原文的形式局限,重新遣词造句,使译文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并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并用往往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王恩冕,2009:10)。针对一个术语或文化现象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可以体现中文原文的文化特色,又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为西方读者消除了文化障碍

一般来说,直译的翻译方法适用于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相近或相同概念的术语,意译则适用于文字表面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过于深厚、直接翻译存在困难的词汇,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则适用于单一翻译方法不能最佳诠释术语涵义及文化神韵的情形。

宫殿、陵墓、庙宇、宫门的英译尤为适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殿”可直译为“palace”或“hall”,“陵”直译为“tomb”,“庙”为“temple”,“门”为“gate”,“坛”为“altar”,“阁”为“tower”或“pavilion”,而某个建筑物的具体名称则可采用意译来展现其命名的艺术神采,如:

祈年殿 the Hall of Prayers for Good Harvests

皇乾殿 the Hall of Imperial Zenith

大成殿 the Great Hall of Confucius

斋宫 the Hall of Abstinence

乾清宫 the 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

明孝陵 Tomb of Emperor Zhu Yuanzhang

奎文阁 Tower of the Constellation of Scholars

太庙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行文特点,契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能最大程度上再现中文的艺术精神及其特有的观念体系,是《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翻译原则。

4.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对术语英译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译员借助专为译者设计的计算机翻译软件,如SDL Trados、Wordfast、雅信CAT等,在软件的翻译界面里,利用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等功能进行人工翻译工作,从而可以保证术语的一致性,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钱多秀,2011:27-40)。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不仅能够把翻译工作中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交给计算机,从而辅助翻译人员进行人工翻译,同时可以整合工作项目的分析,处理、结合翻译记忆技术,有效地在多名译员中建立起一个翻译分工、合作及整合机制,从而实现更流畅的翻译协作”(徐彬等,2008:91)。

术语一致性能够保证译文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尤其在大型的翻译项目中,有一个中心化、电子化、统一化的术语库,对分工合作的译者来说,其优点不言而喻。《明代下卷》整篇的语言偏文学性,内容重复率低,且无大量现成的汉英平行语料可以借鉴,理论上不适合使用翻译软件。然而,其建筑篇术语繁多、分布零散,如果不能有效的统一术语的翻译,则会造成读者的困惑,降低译文的质量,造成阅读障碍。因此,术语统一性在《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工作中尤为重要。

Trados机辅翻译软件是当今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的主流软件之一,用户可以在Microsoft Word环境下使用Workbench翻译DOC格式的文件,也可以结合TagEditor处理html等格式的文件。尤其是其MultiTerm术语管理功能,可以帮助译者识别术语,建立特定术语库,并与Workbench相结合进行翻译,提高译文术语的一致性。在《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过程中,笔者借助MultiTerm功能预先查找出文中术语,并对术语作出预翻译,从而建立祭祀建筑术语库,应用于全文翻译过程。同时,通过定期提交、更新术语库,译者可以及时补充、更改术语库信息,与其他译者共享术语翻译内容,提高译文翻译质量。

5.结语

《明代下卷》建筑篇涵盖了丰富的艺术内容和广博的研究对象。它对中国明代祭祀建筑的各种门类和样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清晰的勾勒,给读者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系统的认识中华明代祭祀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机遇。《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工作,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交流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漫长精心的翻译过程使译者对建筑术语英译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一,术语翻译不应采取单一的策略,须根据术语的具体情况和上下文意选择最契合的翻译方法,如音译加注释,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策略;其二,术语翻译应为中国文化的外宣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服务,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术语翻译的目的应为使中外学者在学术沟通时可以准确的了解术语所指,同时联想到术语潜在的文化内涵;其三,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术语统一性管理和提高翻译效率及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明代下卷》建筑篇的英译工作,是对译者能力的巨大挑战,也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Aixela, J. 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 In Roman Avarez and M. Carmen-A frica Vidal(Ed.).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52-78.

[2]Shuttleworth, M. &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OL]. 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0-04/27/content_3484814.htm,2010.

[4]钱多秀. 计算机辅助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7-40.

[5]单国强. 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王恩冕.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3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7]巫丛.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的比较[J].南方建筑,2005(2):16-18.

[8]徐彬,谭莹.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协作[J].山东外语教学,2008(4):91-94.

[9]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OL].http://www.aibaohu.com/2008/12/20081219094525123801.html,2013.

[10]中华艺术通史介绍[OL].http://www.bnupg.com.cn/product.php?id=70,2013.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商务翻译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CXTD2-08)的研究成果之一。

[2]作者简介:项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讲师,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翻译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庄齐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3]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网页:http://www.bnupg.com.cn/product.php?id=70

[4] 摘自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http://www.aibaohu.com/2008/12/20081219094525123801.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