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

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生活内容、风俗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人们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习语有很多。总体来分析,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来源清晰,词语简洁凝练,寓意深刻熟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

一、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

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生活内容、风俗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人们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习语有很多。请看下列例句: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

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这些习语不仅讲述的道理是惊人的相似,而且用来作比的方式也大体相同,人们常说人类的语言实际上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就此看来那绝不是空穴来风。总体来分析,中英文熟语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来源清晰,词语简洁凝练,寓意深刻

熟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熟语。中华民族有着超过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因而汉语拥有数以万计的熟语(包括谚语、成语、典故、格言等),它们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知识宝库,是闪烁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明珠。据研究发现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谚语形式,如《诗经》中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谚语,告诫人们做事情要善始善终。汉武帝刘秀曾说“疾风知劲草”等。其实在我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谚语形式,内容可谓丰富数量可谓浩瀚。同样,英语也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而且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英语谚语也同样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哲理。英文中有一句谚语说:“天助自助者。”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只有那些自强不息的人才可能学到本领,才可能抓住机遇。英国作家培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可以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谚语以其语言凝练警策,对仗和谐,表意精辟等特点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所熟悉,带给人们无尽启发和教益。

从来源上看,英文谚语多源自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而汉语谚语的出处也大体相当。西方世界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最初的宗教价值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地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例如olive branch(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这句成语出自《圣经》中的《创世纪》第8章11节。而scapegoat(替罪羊),指代人受过的人,这句成语出自《圣经》中的《利末记》(16章8节)。另外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谚语)出自《旧约·出埃及记》,指的是上帝向摩西发布的惩处暴力行为的法则。

汉语中也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例如“现身说法”原系佛教用语,现表示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一种道理。另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原是佛教规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而“五体投地”指的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地行礼仪式,谚语却比喻一个人佩服某人或某事到了极点。

神话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故事与传说,人们在神话中运用各种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反映出古代人渴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对英语的成语、谚语、习语都有很大影响。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指灾难、麻烦、祸害之源),出自希腊神话。而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汉语中由古代神话形成的成语、习语、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开天辟地”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是盘古开辟而成。后来又表示从未有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中的人变鸟神话,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中有许多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不仅表述生动有趣,而且大都寓意深刻、令人回味。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指危险人物,或貌善心毒的人)出自《伊索寓言》。另如Sour Grapes(酸葡萄,指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自慰)也出自《伊索寓言》。汉语谚语“狐假虎威”(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弱小)出自《战国策·楚策》。此外还有的源自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的。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此成语出自拿破仑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之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源自司马迁的《史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出自著名的历史著作《三国志》。人们口语中常用的“水落石出”源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英文谚语hosit with one's 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

熟语大多在结构上固定,经过广大民众长期以来的习用,均能以最少的词语形式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因此英语口头语中形式简约的谚语可谓比比皆是。例如: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一切美好的事物皆有终结之时。)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待人。)

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装马靠鞍。)

Out of debt,out of danger.(无债一身轻。)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汉语熟语更是将简约、精练做到了极致。往往片言只语就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成语“一叶知秋”“沧海桑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出头的椽子先烂”、“众人拾柴火焰高”、“刀不磨生锈,水不流发臭”等寓意深刻的熟语历经千百年,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津津乐道,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二)句式对称整齐美观,具有语言形式上的美感

在句式搭配上,英文谚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即句式的对称。对称所显示出的一种平衡,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语感上,都给人以和谐、统一之美。如对偶手法的运用足以说明这种搭配结构所达到的语言均衡的美感。例如:

Easy come,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

No pains,no gains.(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得。)

Al shal be wel,Jack shal have Jil.(有情人终成眷属。)

Art is long,life is short.(艺术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念。)

Great boast,small roast.(夸夸其谈,所成无多。)

以上英文谚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不仅结构整齐对称,词语词类相同,而且音节数也相等。有的前后两部分运用类似的事物相互补充,属对偶中的正对。有的前后两部分运用相反特征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属对偶中的反对。

汉语谚语也一样讲究形式上的美观、对称。或用同义词,或用反义词,来组成对比强烈的语句,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另外与注重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的汉语谚语相比,英语谚语一般更注重的是特定词语的重复使用,并借以突出其内在意义。如:

Let bygones be bygones.(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三个和尚没水吃。)

Such carpenters,such chips.(什么木匠出什么活。)

Grasp all,lose all.(样样都要,全部失掉。)

Many men,many minds.(人多心不齐。)

不仅如此,英语谚语句式美观还表现在运用和谐一致的押韵效果,使其节奏匀称,琅琅上口,富有音乐之美感。如: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Friends may meet,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山与山不相会,人与人总相逢。)

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四月骤雨带来五月鲜花。)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

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汉语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语言之一,古代的诗词自不必说,在当代的各种表达形式里,都可以看到富有音乐美的语句,谚语当然也不例外,很多都是以音韵和谐的形式取胜,如: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小鸡儿不撒尿,自有其便道。

同样的米面,各人的手段。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蝎子怕公鸡,秧苗怕蝼蛄

另外我们看到,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不同种族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客观世界中永远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如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等。所以不仅是在汉语中,在英语谚语中各种矛盾、对立也得以充分体现,只是英语中习惯于大量使用数词或反义词等,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如: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一个巴掌拍不响。)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

Great talkers are little doers.(多言者必少行。)

What soberness conceals,drunkenness reveals.(酒后吐真言。)

(三)修辞格运用丰富多彩,修辞效果非凡

修辞手法多样,表达效果突出是英文谚语的又一显著语言特征。英文谚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叠言、对偶、隽语、比喻、用典等。

所谓叠言,也就是修辞上的反复,它常使英语谚语显得简洁凝练,其中重复词较之第一次出现又具有更深的含义,起到加强语气,加深印象的作用。如:

Soon ripe soon rotten.(熟得快,烂得快。)

Diamond cut diamond,crook cut crook.(棋逢对手。)

对偶手法的运用,使句式和谐对称,更易于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如:

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fire.(无风不起浪。)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

Waste not,want not.(俭以防匮。)

似是而非的隽语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去玩味深思。从表面上看,似乎谚语自相矛盾,或与人们已知事理相悖,但仔细考虑就会认识到这类谚语里隐含着的道理及其符合逻辑的观点。如:

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The child is father to the man.(零岁看大,三岁看老。)

If you wish for peace,be prepared for war.(欲求和平必先备战。)

这类“似非而是”的英语谚语使读者、听者通过“非”再进入“是”的思维转换,进一步深化对客观事物及语言表达效果的认识。而比喻的运用,在英语谚语中更是时常可见,它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吉人天相。)

英语谚语作为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其富于形象感和比喻意味并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修辞,则是英语的真正精华所在。通过对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分析、了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西方民族语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同时也能增进对语言与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汉语中的谚语短小精悍,说理深刻,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多姿多彩且妙趣横生,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比、对偶和反问等手法。如:“困难是石头,决心是鎯头”就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只要决心大,困难不可怕”的道理。“靠力量举千斤,靠智能举万斤”则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了学习知识、开动脑筋的重要性。“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犹如河决堤”,在鲜明的对比中阐明了节约的好处,浪费的恶果,对比强烈,说理深刻。“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是运用对偶,形象地说明越是困难,就越显出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哪个猫儿不吃腥,哪个老虎不伤人”则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格式,强调说明坏人本性难改的道理。

不同民族几乎所有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会不自觉地引用本民族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即所谓“用典”修辞。因而中英文习语中也常有典故在起作用。运用典故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汉语中的“我们也不妨阿Q一回”和“她是薛宝钗式的人物”这样的话语含义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解释,原因就在于人们对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和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其个性特点耳熟能详。

英语中也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民所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在其语用中的有效发挥。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英语的人差不多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但往往却是一种不自觉的流露。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300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等等,莎士比亚对人类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天赋在英语方面和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的思想上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