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税人托起春城一片蓝天

地税人托起春城一片蓝天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系红土 地税人托起春城一片蓝天——昆明地税七年奋斗纪实闻名遐迩的春城昆明是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清波粼粼的母亲河盘龙江穿城而过,像一条串珠连虹的彩带,记载沧海,见证桑田。1994年9月15日,昆明地税机构宣告成立,12个县、区局和2个直属分局共122个基层征收单位的888名地税干部聚到了“昆明市地方税务局”的麾下。

情系红土 地税人托起春城一片蓝天——昆明地税七年奋斗纪实

闻名遐迩的春城昆明是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清波粼粼的母亲河盘龙江穿城而过,像一条串珠连虹的彩带,记载沧海,见证桑田。1998年12月20日,在昆明市盘龙区地税局办公大楼的建筑工地上,出土了清朝光绪十五年间的“屠宰税告示碑”,向人们揭示了春城税收的历史一页。

历史与现实竟如此巧合,同一个“税”字跨越不同时空,给人带来遐思与感叹:旧时税收“苛政猛于虎”,古城墙旁、盘龙江边的“猪集市”,“大猪叫小猪哼,白刀进红刀出”,透出阵阵凄凉。新中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崭露的是政通人和,多元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春风又绿沿江两岸,“猪集市”变成了“珠玑街”,“荒山坡”变成了“世博园”,飞速发展的昆明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超凡脱俗:沿江两岸流光溢彩,世博园锦绣如染,立交桥凌空飞架……一砖一瓦,一灯一饰,一草一木无不凝集着纳税人百花成蜜的神韵,浸染着征税人殷红欲滴的心血。

坐落在盘龙江畔、湮没在如林高楼之中的昆明市地税局,为春城的崛起,默默辛勤地耕耘了七个春秋,在壮丽的红土高原驰骋为一匹“黑马”,用改革的银铧翻犁广袤大地,用敬业的汗水播种春天希望,用忠诚的热血浇灌金秋硕果。站立在“敷润”桥头、无私奉献的昆明地税人,肩负历史使命,踏响时代节拍,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着激动人心的篇章。

创业篇

——春寒料峭,举步维艰。一个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一支勇于拼搏的干部队伍,高扬昆明地税“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旗帜,在红土大地上激荡滚滚春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分配关系,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各经济成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关系,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关系……纷繁复杂的矛盾摆到了中国面前。

大潮涌动,地税在改革中诞生

市场经济的车轮,几经推进,行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空隧道,乱集资、乱拆借、乱经营的“三乱”问题显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市热的“三热”现象升温,社会总供需矛盾凸现,经济结构调整受阻,如果再不对财政体制动大手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改革的航船就会搁浅。如何使中国的财政管理走上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加快分税制和税利改革步伐”势在必行。因为,“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被市场经济所要求,“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的呼声日渐高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大势所趋。

乘时顺势,国务院于1993年12月15日作出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相继展开。

1994年,一个有别于往年的夏天,昆明市税务局开始着手国、地税的分设工作,原来朝夕相处的人们,现在就要“分灶吃饭”,留下的自然高兴,分出去的则面临另立门户、白手起家的考验。分设像暴风雨前的闷热使人们处于烦躁不安一样,谁到地税?

尽管分设时不乏有搏击暴风雨的海燕、开拓处女地的拓荒者,他们自愿请缨到地税干一番事业。然而,坦诚地说,当时真正愿意离开“大本营”的可谓寥寥无几,托人说情留下的有,伤心抹泪不想走的也不乏其人,似乎分到地税就成了“弃儿”,低人一等。

人们无数次滞留的目光欲搓成长长的缆绳,想缠绕、依附或牵靠什么,然而大势所趋,税制改革的航船乘风破浪、势不可挡,使昆明税收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94年9月15日,昆明地税机构宣告成立,12个县、区局和2个直属分局共122个基层征收单位的888名地税干部聚到了“昆明市地方税务局”的麾下。

困难比想象的还多。仅有的一辆“超期服役”旧车要负载市局整个指挥机关;五日的“露天办公室”置人于尴尬境地;经费匮乏、人心浮动等等,让人尝到了什么叫“艰辛”,还有分设之初急需建立的征收机构、开展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亟盼理顺的内外关系,以及压力重重的税收任务……万端经纬,诸多困难,让人体味到了“创业难”的真正含义。如何下活这盘“棋”?怎样聚拢这盘“沙”?

开拓进取,领导班子苦心运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种子,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能在任何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强者。

分设伊始,市局领导班子,奉命于艰难之际,受任于困苦之间。他们以一种开放的思想、审慎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将孤立的、静止的思维转变为辩证的、动态的思维,牵住“牛鼻子”,摆局布阵,整合全市地税系统,欲在无迹的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

没有目标的行进是彷徨、苦闷和不安的。昆明地税的前进方向在哪里?前途何在?面对干部职工一双双期待、茫然、焦虑的目光,领导班子必须给予明确的回答。

省地税局的领导来了,市委的领导来了,市政府的领导来了……他们带来了期望,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动力,广大地税干部倍受鼓舞,精神振奋。

经市局领导班子困心衡虑的探索,忧深思远的运筹,一个“一年打基础,二年求发展,三年上台阶,四年迈大步,五年创辉煌”的五年规划展现在全市地税干部的面前,使大家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激发了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激情。

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保持旺盛的奋争精神,唯有这样,才能激发生命的核能,一位哲人因此说:“人是靠精神站着的”。昆明地税领导班子深深懂得这一点,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也没有不着边际的许愿,而是理直气壮地张扬起“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大旗。

滚烫的宣言高高升作猎猎风帆,使这支年轻的船队,在边疆经济领域的海洋里自信地驶向深邃广阔的蔚蓝。七年来,一直鼓舞着广大干部职工勇往直前,成为催人奋进的昆明地税精神。

继而,面对时间已过3/4,而地税收入还不到一半的严峻形势,他们以税收大检查为突破口,提出了“稳定队伍,理顺关系,打好基础,强化征管,确保收入”的具体工作思路,一个环节连一个环节地铺展开地税工作局面,集中全力攻克“确保收入”的堡垒,千方百计扭转分设之初地税收入的被动局面,促进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

打仗要取胜,事业要成功,关键在于“造势、蓄势、借势”,厚积薄发。为使地税工作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这个大局,昆明地税“一班人”在后来的几年中,紧紧围绕“收入”这个中心,始终突出“依法治税”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目标明确地制定了一条条正确、成功的工作思路:

1995年结合分设后三个月的工作实践,找准切入点,“抓基层、打基础;抓征管,保收入;抓改革,求发展;抓队伍,求稳定”。他们称之为:“四抓四目标”。

1996年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以改革总揽地税工作全局,围绕组织收入主线,突出理顺关系和确保收入两个重点,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地税基础建设。他们简称为“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加强”。

……

在1999年认真贯彻“十六字”税收工作方针和省政府出台的16项增收政策措施的落实行动中,以收入为中心,加大税收征管和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发扬“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发扬“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的“四铁”精神,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地税精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执行政策到位,征管措施到位,管理服务到位;努力提高驾驭组织收入工作的能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其工作思路被概言为:“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发扬三种精神,落实四个到位,实现四个提高”。

2000年是世纪交替、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实现“九五”计划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一年,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促进全市地税事业的健康发展,他们结合“三讲”教育的开展,以强化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为着力点,继往开来,又提出了“依法治税,加强征管,从严治队,提高素质,确保收入”的工作思路。

当我们重温这一条条正确明晰的工作思路的时候,就像看到了昆明地税班子——布局:统揽全局,用兵遣将;谋势:把握时机,乘势而进;谋子:以人为本,激励激活的战略风范,听到地税干部职工在改革前沿艰苦奋战的拼搏声。

回顾昆明地税七年的创业史,我们更加理解昆明地税人“确立一条完整、清晰、全面的工作思路,确定一个既能体现进取精神,又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目标,地税事业才能健康稳步发展”的理念。

是呵,正是这一个个看似细微的目标,集成、绘制着地税事业的壮丽蓝图,让昆明地税人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局长、分局长、所长,这些带“长”字号的领导们,一个个都像领跑的队长,不断地回头对自己的队员大声地喊:加油,快跑,再快一点!

嵩明县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在这块有着光荣历史的土地上,昆明市嵩明县地税局继承和发扬了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为地税事业呕心沥血。

分设初期,由于办公条件差,交通、通讯落后,经费紧缺,加之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税源零星分散和纳税人淡薄的纳税意识,使组织收入工作难上加难。但是,县地税局班子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带领全县地税干部职工踏遍千山万水查税源,说尽千言万语搞宣传,想尽千方百计抓征收,加强对小商店、小饭店、小鱼塘、小采石场、小作坊、小集市的征管力度,采取“既抱西瓜,又捡芝麻”的方法,在年年难收年年收的勤奋中,七年写就了喜人的成绩:地税收入从分设当年的1,406万元增至2000年的6,929万元,七年增长了近五倍。

当我们看到基层征收单位一个个刷新的记录,一线地税干部一张张被风雨侵蚀得沧桑的面孔,一双双沾满红土的胶鞋,一道道被荆棘留下的伤痕的时候,仿佛又看到那漫山遍野盛开的红杜鹃。它象征着昆明地税人的一片赤诚。

在昆明市地税系统,无论是市局领导,还是基层班子,他们——讲学习,坚持不懈;讲团结,齐心协力;讲勤政,脚踏实地;讲廉洁,为人表率。努力塑造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群体形象。

武装队伍,昆明地税人斗志昂扬

时代的责任感激励着人们为之拼搏,正确的工作思路要凭借一支高素质、脚踏实地的干部队伍去实现。

昆明市地税这支干部队伍,随着地税事业的不断发展,经农税近500人的划转接收,东川、寻甸地税局的接管,以及每年高校毕业生和军转干部的录用,七年后,从分设初的888人发展壮大到1880人。为使这样一支队伍凝聚成坚强的战斗集体,昆明市地税局一班人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不断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为昆明地税的发展积蓄能量。

于是,一个以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在昆明市地税系统有声有色的展开。

他们以教为先,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

地税分设初期,为解决干部职工“思想不稳,人心浮动”的问题,他们找准“稳定队伍”的切入点,积极响应省地税局党组和市委的号召,在全市地税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紧紧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三个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教育大家学习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和高尚情操,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来之安之,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好地税工作。

他们注重发挥“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的示范作用,用教育者以身作则的感召力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艰苦奋斗光荣,坐享其成可耻”的良好氛围,使昆明地税“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旗帜得以高扬。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使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收到实效,昆明市地税局领导班子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地税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强调做好人的工作重在教育人和关心人,进而确立了“塑灵魂、聚人气、激活力”的指导思想,坚持把讲政治、学理论、加强政治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先后制订了“干部教育工作计划”,推行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级一把手负总责,职能部门全力抓,对各级地税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界和分工,形成了机关与基层、专职与兼职、系统与地方相结合,党、政、群相协调的组织体系,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关心人,体贴人,教育人。运用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访问、交心谈心、帮困解难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把思想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税收工作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穿着一身税服,它意味着税务干部必须多一份追求,少一点慵懒;多一份忠诚,少一点私情;多一份奉献,少一点索取!”昆明地税人如是说。

他们以人为本,强化培训,精兵强将,不断提高驾驭组织收入的能力。

“在当今知识扩张、信息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这是昆明地税人的共识。

于是,领导带头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市局在全系统推行学历教育,制定“九五期间干部教育工作规划”,提出今后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并逐年分解细化,使“上大专—学本科—攻硕士”形成风气。

现在,全系统在职学习达300余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与机构分设时相比上升近8个百分点。

“仁者无畏”,“知者不惑”。他们认为:“在今天,一项高科技发明进入市场,它的生命短得以周计算。我们所受的教育也许在拿到文凭时,已经像钻木取火一样过时了。瞩目远眺,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没有最后一张文凭”。忧患增慧,惶者生存,他们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于是,全系统年均组织各类培训都在70期以上,受训人员有3000余人次之多。多年来,无论地税收入任务如何繁重,他们站在谋求发展的高度,除了举办税法培训、岗前培训、专业培训等等涉及方方面面的各类培训,以及进行常年不断的税收知识竞赛、业务技能考核外,还牢固树立超前意识,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狠抓新知识、新技能的储备。

正像共产党人在我军机械化部队还未诞生时,一个培养摩托化、机械化人才的“超前”训练就在延安、新疆等地展开的大睿大智一样,昆明地税人在计算机拥有量很少的情况下,就累计投入160万元的巨资,在云南大学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截至2000年年底,已有1600人取得了省人事厅颁发的“计算机应用培训”合格证书,占全市地税系统总人数的85.11%。

正是这种“从最顽强的实事出发”(恩格斯语),以及“超前”的思想和视野,使后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新的征管模式得以强有力的知识、技术支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支由地税精神武装的、具有熟练业务技能的昆明地税人,在地税战线上构筑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2000年全市财税知识大赛中,由市地税一、二、三分局,涉外分局组成的两支代表队,在200多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双双挤进前八名,获得金奖。

展开红军长征的历史长卷,当年红军进东川,过寻甸,走嵩明,穿富民,下禄劝,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铮铮足迹、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在这片红土地上,朴实勤劳的昆明人民曾用土豆、荞麦养育革命。如今,也是在这片红土地上,昆明地税人用心血和汗水,为国家积聚角角分分,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筑造共和国大厦。

1995年,昆明市禄劝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当时任皎西地税所长的张中学,面对家里倒塌的房屋,顾不上照顾70高龄的老父亲,一心扑在税收工作上,带领全所干部在金沙江大桥清理入库税款,一干就是整整十天,组织税款8万多元。曾有人不解地问:“难道他是钢打铁铸的心肠吗?”不!那是一名地税干部的职责和忠诚使然。

昆明市东川区在全国以铜都和泥石流而著名,辖区内的阿旺地税所的老税工们,则以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全市地税系统小有名气。

东川区阿旺乡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泥石流多发、出了名的贫困乡。在这块经济不发达、土地贫瘠、税源枯竭的地方,屠宰税成了该地区的主要税源。

阿旺地税所常年活跃着2名年近花甲的老同志。他们虽然没有年轻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们凭着对地税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摸税源,经常日出而作,月升而归,拖着多病的身躯,走遍阿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了解税源如数家珍,跟踪变化了如指掌,使拥有7970户的阿旺乡无一漏征漏管户,无一欠税户。2000年上半年,阿旺地税所征收屠宰税竟达到7.4万元,占了全年12万元地税收入计划的62%。

七年来,阿旺地税所的干部,不知走了多少山路,淌了多少汗水,冒了多少风险。一次,为收10元的屠宰税,他们上门做了10次思想工作才得以悉数收缴入库。他们为了税收任务的完成,历尽艰辛,尽管衣带渐宽,但始终无怨无悔。

昆明地税人就是这样驾着生命之舟奋力驶向企盼的蔚蓝。他们不相信一帆风顺,因为那是虚幻中的海市蜃楼。他们只相信理想、奋争、持之以恒,春天的芳香、香醇的春露就不会遥远。面对一浪浪涌来的经济大潮,他们要用坚强的意志构成舟的脊梁,用非凡的勇气织就舟的风帆,奋力地摇着希望之桨,在改革的激流中沉淀更多的美好。

改革篇

——改革,是智慧的测试。改革,是胆略的考验。东风乍起,布谷催春。昆明地税人胸怀几多憧憬,用超前的理念、改革的行动、无数的艰辛播种金秋的收获。

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追求者说,非卓越无以辉煌。

关山苍苍,征程漫漫。当昆明地税人取得稳定队伍、理顺关系的阶段性成果之后,他们并不满足现状,而是以“带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铸一流业绩”为目标,开始了振兴昆明地税的新一轮改革。

审时度势,“三个转移”确立主攻方向

昆明市地税局党组志存高远,因势运作,结合实际,客观地总结分析了地税分设组建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地方经济、税收面临的形势、任务,针对全市地税队伍及征管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1997年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全市地税工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及时、主动地实行工作重点向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干部职工政治、业务两个素质;建立地税征管新机制三个方面转移”的决定。

他们要求全体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经济是税收源泉,税收服务于经济,经济发展促进地税增收的观念,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指导税收实践活动,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基点,为先进生产力创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在全面加强对各税种征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款流失的同时,充分利用税务部门联系面广、信息灵敏、税收业务熟的优势,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健全账制,加强账务管理;及时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用足、用好,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从而“养鸡生蛋”,培植、涵养税源,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他们面对地税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把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地税队伍作为目标,要求各级大张旗鼓地开展政治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讲政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讲正气,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爱岗敬业、文明高效,勤政务实、廉洁自律;狠抓地税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努力掌握税收、市场经济、法律、财会、金融和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中,把精神文明建设和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健全机制,真抓实干,全面提高地税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他们在推进地税征管改革的进程中,要求各级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不一哄而起。明确提出:在城镇,推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农村,推行“集中征收与代征或巡回征收相结合,划片管理,重点稽查,定期轮换”的征管模式。强调只有当条件成熟的时候,才将后者统一为前者,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税征收管理模式。

昆明市地税局“三个转移”改革目标的确立,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地税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伴随着昆明地税人走过风风雨雨的七年,不断地把全市地税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选才用才,“两个渠道”拓宽人才路子

人才兴,队伍强,税事盛。

各行各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地税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以及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和地税人才的密集度。为打破“凤凰难飞进,麻雀难赶走”的用人格局,昆明市地税局着力人事制度改革。选才,如“伯乐相马”,唯才是举。辨才,深得“诸葛七观”辨人之法,德才兼备。用才,破除“近亲繁殖”、“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任人唯贤。解放思想,放开视野,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拓宽人才路子。

在外部,抓住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求职契机,把握“人才交流”大市,遴选急用之才、可用之才。

小刘就是其中的幸运者。1996年,市局机关为了挑选年轻文秘人员,工作人员来到云南大学中文系,翻开应届毕业生名册和学籍档案:小刘,平头百姓子弟,但各学科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干部,还是高校学生中不多见的中共党员。

面试来到学生宿舍,小刘不在,工作人员欲打道回府,忽见一小伙子悠然上楼来。

“你是小刘吗?”“是”。

就是在这样偶然的机会、偶然的地点、偶然的时间里,小刘轻松地跨入了昆明地税的大门。

事后,小刘深有感触地说:“他们连一支烟都没抽,一杯水也没喝,我就成为了一名地税干部,真是幸运”。

四年后,沐浴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春风,刚满26岁的小刘又走上了晋宁县地税局副局长的岗位。

几年来,昆明市地税局共引进大学生、研究生167名,择优接纳军转干部76名,使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人才达到了289名。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昆明地税干部队伍,激活了勃勃生机。

长期以来,昆明地税人谙熟这样一个道理:治税必先治队,治队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

在内部,他们深化干部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

1996年上半年,昆明市地税局完成了国家公务员职位说明书的拟定,全局按照工作性质共划分了63个职位,并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下半年又集中力量拟制了国家公务员量化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在全市行政机关范围内率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干部管理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又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进人、晋升、辞退、勤政、廉政、诫勉制度和严格的考核、试用、实习制度,以及换岗轮岗、定期培训、离任审计制度,实行竞争上岗,使全体人员做有标准,行有规范,干部管理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能者上,平者下,庸者让”的用人机制。七年来,共提拔使用年轻干部123名,为昆明地税工作上台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地税全面发展培育了一支革命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生力军。

乘势而进,“一个依托”坚实征管步履

征管改革一直是昆明市地税局探索的课题,早在机构分设不久的1995年初,他们就根据全市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在城区和郊县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实行征收、管查“两分离”的征管模式;在税源零星分散、经济不发达地区,实行“双人上岗、票款分开、定期轮换”的征管模式。并结合这一模式,研究制定了征收、管理、稽查工作职责,形成新征管模式的雏形。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兴税成为发展税收事业的主旋律,“科技+管理”成为地税征收管理的发展方向。为此,昆明地税人越来越意识到,要推进征管改革,必须寻求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

1997年,昆明市地税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征管改革的总目标和云南省地税局关于征管改革规划,在全市地税系统小规模应用计算机的基础上,完成了市局计算机中心的组建工作,确立了“区别情况,积极引导,逐步到位,引进社会力量共同开发”的总体思路,把机关与基层、城镇与农村区分开来,分层次、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征管改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召开“计算机开发应用研讨会”,积极与清华同方公司合作开发涵盖一个平台,一个网络;税收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外部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四大功能基本要求的计算机“地方税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调税收宣传、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催缴欠税等一系列的管理责任,将申报率、申报准确率、税款入库率、欠税回收率等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把完成任务与管理质量统一起来,促进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强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7年底,他们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探索按税种、按行业统一征管的新路子,成立了直属三分局,负责昆明市4个行政区、3个开发区纳税户开业的税务登记管理,对交通运输营业税、机动车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进行集中征收。从而,规范了开业税务登记管理,加强了税源监控,理顺了征管秩序,避免了原来各地区之间因理解政策不同、执法力度不一而造成的税款流失,强化了征管,提高了效益,保证了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1998年,投资方向调节税和车船税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03.5%和211.3%。

经过不懈的探索,昆明地税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征管工作的日益电子化,无论是纳税申报、优质服务,还是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建立计算机网络是依托,是新征管模式的关键。

为此,具有超前意识和攻坚意识的昆明地税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抢占滩涂阵地,在云南省地税局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1997年开始,相继筹集近3,000万元巨资,加快计算机“地方税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并于1999年开始了广域网的建设。截至2000年底,全市地税系统已配备小型计算机一套,服务器23台,工作站426个;共建成26个局域网,7个含“税务银行一体化”的办税服务大厅;税务登记软件在全系统投入使用,其他部分软件也在市局机关、直属分局和县(市)区局、地税所(分局)投入试运行,市局机关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标志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在全市城镇建立新征管模式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征管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地方税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经省地税局的进一步完善后,被确定为全省地税推广应用软件。

全员考核,不用扬鞭自奋蹄

深化改革,以“从严治队”为出发点,“依法治税”为落脚点的税收工作,在昆明地税系统艰辛而永不言止地进行着,常常伴随着革新与守常的对阵,开拓进取与故步自封的交锋。

取得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决心、毅力。面对改革进程中的猜测、怀疑、压力甚至阻力,昆明市地税局领导班子不为所惑,将古典的泰罗制管理和现代的系统管理、行为管理、计划管理融合提炼、博采众长而形成的具有税务特色的全员岗位责任目标管理模式,运用于昆明地税的各个层面和各项工作,以实现整体与单项的结合,权利与责任的统一,领导与基层的连带,岗位与岗位的制约。

工作中,紧紧抓住“目标管理考核”这个重要环节,用考核这根力棒打破“铁饭碗”,对“进了地税门,横竖地税人”、“端了铁饭碗,什么不用管”、爱岗不敬业的不良倾向发起冲击。无论是机关还是基层,是领导还是群众,一律用考核这杆秤,这把尺,去称,去量。使那些“一杯水,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再也坐不住了。

对于考核,昆明地税一班人有其独到的见解:只要考核是客观、公正、公平、科学的,抓考核就是抓落实。将量化考核结果与单位的经费挂钩,与个人利益挂钩,与干部的晋升、任免挂钩,奖惩分明,辅之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能最充分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出无穷的潜能。

昆明市地税局全员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涉及收入计划、征管质量、政策执行、税收稽查、处罚力度、欠税清缴、小税种增收,以及精神文明、行风建设、勤政廉政,甚至税法宣传、信息报送、公文处理、税收知识、计算机操作等等。譬如,对收入计划,不仅考核完成量,而且考核时间进度,使税收计划执行既具有刚性,又尽可能地与经济运行规律相吻合,防止收入大起大落,克服组织收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收入工作中存在的“前松后紧”和“寅吃卯粮”的现象,加强收入监控管理,确保税款均衡入库,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再如,采用学分制的方法,在严格时限、规定税种、统一题库、个人申考的情况下,规定学分,敦促干部职工完成相关税种知识、税收政策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了干部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全员目标管理考核的精要是奖惩兑现:收入计划完不成,主官摘“帽子”,单位扣“票子”(经费);廉洁自律考核不及格就“下课”,离任审计不过关休想“走”;无功就是过,不学无术就待岗。

全员实行定岗、定责、定目标和严考、实奖、严罚的机制,激发了地税干部认真负责、干好工作的动力,增强了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积极性和能动性,工作不再是“催着盯着干”,而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讲政治、讲学习、讲业务,刻苦钻研的多了,搓麻将、玩“双抠”,不学无术的少了;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多了,阿混平庸、拨弄是非的少了;心装纳税人、热忱服务的多了,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的少了;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多了,马虎失职、为税不廉的少了。

思想观念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的思维定势。征管质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优质、高效的服务代替了衙门作风,税务机关形象大大改观。初始让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的从严治队措施,而今成了广大地税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春风化雨,一派新气象。

成就篇

——与自我较量,与时间赛跑。昆明地税人以热情和汗水,收获地税金秋硕果;以睿智和忠诚,编织城乡七彩云霞。奋争中,托起春城一片蓝天。

在改革之犁翻耕的田野上,勤劳在春天里播下的一枚种子,经汗水浸泡而生根、发芽,经心血滋养而开花、结果。

建章立制,勤政廉政,精神文明累创佳绩

昆明地税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共筹集20,129万元资金,新建办公楼47,867平方米,职工宿舍79,812平方米。一座座崭新的办税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各县(市)、区城镇建设的亮点;大部分职工乔迁新居,安居乐业;七年前屈指可数的几台计算机,如今呈百倍的增长;交通、通讯明显改善……全系统固定资产从当初的1,528.6万元增至现在的25,137.7万元。基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然而,昆明地税人并没有蛰伏在茧壳中松懈偷闲,而是破壳而出,把物质条件的改善演绎成一支充满外动力的翅膀,飞向精神文明建设,与之共舞,突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举升地税大业。

回顾昆明地税成长的经历,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三讲、三学,十六字方针、十二字标准,八公开、一监督,五规范、十五不准,三声、四不、五耐心,禁酒令、承诺制等,成了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因为,昆明地税人明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自知者英,自胜者强”、“欲胜人者先自胜”的至理名言,他们心驰神往。江总书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殷切期望,他们铭刻在心。

地税机关既是组织税收收入的经济执法机关,又是政府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税收的作用日趋突出,成为各方利益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地税干部时刻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昆明市地税局党组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始终把廉政建设、行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他们清醒地认为:作为地税干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而这权力犹如一把利剑,“带之以为服,行德则兴,背德则崩”。特别领导干部,善用者生威孚众,恶用者殆害一方。上有毫发之意,下有丘山之取。

为此,领导从我做起,不用权力垂钓金钱,不用职位铺舍安逸;清心寡欲,洁身自好。在全系统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标准,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把反腐纠风工作与税收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落实。

他们明察烛私。在内部,对税收核定、税款减免、违章处罚等容易发生以税谋私、权钱交易的部门,进行权力分解制约,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在外部,推行税务公开,开展行风民主评议、聘请特邀监察员、设置举报箱、公布行风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

他们劲直矫奸。认真总结“舞弊者得利,则效仿者至;舞弊者受罚,则接踵者绝”的历史经验教训。七年来共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3起,1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人被开除公职。

通过“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的不懈努力,昆明地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997年荣获市政府“窗口行业单位纠风工作”一等奖;

1998年被市政府评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1999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组织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昆明市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廉洁自律、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四项指标综合评议,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000年成为市政府“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纠风工作连续五年受到市政府表彰;

七年来,全局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最佳办税服务厅”等活动,争先创优,文明之花竞相开放:全市地税系统有全国“青年文明号”2个,省、市级“青年文明号”33个、“文明示范窗口”15个;省、市、区、县级“文明单位”64个;1999年,昆明市地税局还被省地税局推荐申报为“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综合满意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面对上述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我们无法圈点什么,但在这些数字的后面,却凝聚着昆明地税人无数荡气回肠的动人事迹。他们常年活跃在城乡近12万户纳税人中间。在熹微的晨光里,在严冬的土地上,在喧嚣的人群中,随处可见地税干部的身影。工作中,有的分明才在家庭的矛盾中烦恼,却面对纳税人和颜悦色如春风拂面;有的分明正为父母的医疗费发愁,却不为纳税人奉送的礼金动心。他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为了飞向人生价值新的境界,决不在自己的翅膀上绑上无义的黄金!美哉,昆明地税人!

辛勤耕耘,善管能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永恒的主题,完成收入任务有如一次次艰难的登山,翻过一座,又有一座,一山更比一山难。

自1994年9月地税机构分设成立,面对装备不齐、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经费紧缺的不利形势,首仗能否打好,这是对地税人的严峻考验。“坚决打好第一仗!”这是全体地税干部的共同心声。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昆明市地税局一边调兵遣将,一边安营扎寨;一边理顺关系,一边组织收入。他们大张旗鼓搞宣传,走村串巷摸税源,集中全力抓收入。全市地税系统14个一人税务所,忠诚地履行职责,高负荷运转,富民县赤鹫地税所张明一人在分设当月就征收税款50万元,完成该所全年收入任务的近20%;全市第一次开展的地方税收大检查,查补税款3,990万元。昆明地税人小试牛刀,初战告捷,当年就组织地税收入13.3亿元,比1993年的9.3亿元增长了43%。在全国地税机构分设当年,增幅居各省会城市前茅。成绩骄人。

1995年,昆明地税再接再厉,组织收入15.7亿元,比上一年又增长了18%。

然而,昆明地税人没有盲目乐观,他们居安思危,在连续两年取得较好成绩之后,跟踪分析税源,捕捉新的增长点,确立了“小税种有大作为”的指导思想,“抓住大税,管好小税”,瞄准零星分散、难征易流失的“小”税种做“大”文章,决心把地方税收的蛋糕做大: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拟定小税种收入计划,层层分解,分片包干,分级负责,推行目标管理;

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小税种税源的动态变化,建立月收入分析制度,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情况,寻找征管的最佳切入点;

严格减免税、缓缴税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深入开展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投调税、个人所得税和交通运输行业,“五税一行业”专项检查;

推行单项考核奖惩,把年终的奖励与之挂钩,对税收人员征收中工作不力、行风不正、违纪违法的严加查处;

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曝光点,念好“紧箍咒”。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个小税种从1995年的27,527.1万元增至1996年的39,914万元,净增12,386.4万元,增幅高达45%;小税种增收数占当年总增收数96,577.7万元的12.8%,1997年达到了32%,1998年二分天下,高达56.2%……

小税种这篇文章,被昆明地税人做得绘声绘色、掷地有声,仅车船税、投调税、个人所得税就分别从1995年的383.3万元、7,253.6万元、3,574.1万元猛增至1996年的542.1万元、13,066.1万元和7,895.9万元,增长幅度分别到达了41.2%、80%和121%。1996年,由于小税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使全市地税总收入达到了25.4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61.8%,成为七年中增幅最大的一年。

1997年,全市地税收入29.8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7.6%,但增幅下降。这到底预示着什么呢?昆明地税人引起了警觉,决心在1998年的地税征收管理工作中,遏制住地税增幅下降的趋势。

1998年是一个不平凡、令人难以忘怀的年份。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全国GDP增长乏力,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处于改制转轨阶段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出现了严重亏损。长江、嫩江、松花江,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给本已严峻的经济和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对此,朱镕基总理要求“全国税收增收1000个亿”。

反映到昆明市,一年间两次追加地税收入计划,使当年地税收入任务从年初的32.2亿追加至37.6亿,增幅高达25.8%。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于此,关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云南也没有幸免,其影响在1998年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全省实行烤烟“双控”又“控”减了不少税收,买方市场让企业效益急转直下,自然灾害频繁,税源衰减。困难之多,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市政府明确:“农四税”于3月26日从市财政局划转市地税征收;自8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从社保部门交由地税机关代征。任务之重,不言自明。

但对于忠诚的昆明地税人,任务就是命令,“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收入”的号角一声紧似一声,一年内六次召开市局党组会,研究收入工作;三次召开全市地税局长会议,制定收入措施;二次发出“抓紧组织收入的紧急通知”,快马亦加鞭。昆明地税人豁出去了!

他们加强重点税源、重点单位的监控管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分析重点单位的收入进度,把准组织收入的脉搏;

他们强化征管,清查漏征漏管户,查补税款85.8万元;

他们清欠攻坚,仅南昆铁路、昆禄公路就清缴欠税751.96万元;

他们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全市共稽查纳税户1,980户,查补税款17,704万元,加收滞纳金和罚款1,582万元。

他们4月20日就全面完成了全市农四税的划转工作,并建立健全了征管组织机构,摸清了税源,理顺了征纳关系,制定了征管办法,规范了工作程序,培训了农税业务干部,使农税征管工作走入正轨,取得明显成效,仅契税收入就比未划转前增长16倍,增收9,585万元。

他们在8~12月份就代征养老保险费25,254万元,完成应征计划的93%,名列全省前茅。

昆明地税人就是如此善管能征。1998年,全市仅地税收入就达到了41.8亿元,与1997年相比增长40.3%,超额完成税收任务。为此《中国改革报》刊出文章称:“从严治税结硕果,昆明市地税局1998年收入突破40亿”。

按理,久久紧绷的神经也该放松一下了,可是,1999年,昆明地税人又接手了一块地税机构分设以来最难啃的硬骨头——恢复征收停征近20年的非机动车车船使用税。它涉及面广、牵涉人员多,任务艰巨,令人棘手。

7月1日,700多个代征点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工矿企业、农村集市同时摆开。

8月10日,一份统计数据令人揪心:全市征收非机动车车船使用税28万辆,征收税款589万元;征期已过三分之二,但征收数却不到应征数的四分之一。

如果在仅剩的20天征期内不能完成应征数的80%以上,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检查处罚工作的实施,就会像有的城市那样夭折,省、市政府的决策就会搁浅。形势严峻!怎么办?

昆明市地税局沉着应战,重新调整部署,发出动员令,“正规军”全员出击。

8月21~22日双休日,省局领导带领20名青年突击队赶来了,全市1,700多名地税干部各就各位,上街、下厂,去机关、到住宅区和单车停放点突击征收,场面蔚为壮观。

天公不作美,淅沥的阴雨总是下个不停。

然而,老天镇不住地税干部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雨水浇不灭地税干部恪尽职守的满腔热忱。雨中,他们穿梭在人群中进行耐心细致的税法宣传,解问释疑。整洁的税服在雨中湿透,被雨水冲刷的国徽和税标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晚上,他们来不及换下雨湿欲滴的着装,来不及与家人共进晚餐,又背起挂包,装着税牌,到小区,上工棚,宣传动员,为纳税人提供最大的方便。

干税收,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有时面对许多的不理解,还必须有忍辱负重的胸襟。

进入9月检查阶段,检查工作进行得极度艰难。检查期间,骑车闯关者有之,耍无赖、死活不交罚款的有之,甚至辱骂殴打检查人员的亦有之。然而地税干部却千般耐心、万般容忍,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忠实地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从1999年7月1日至9月17日,全市共计征收非机动车车船税118.8万辆,税款及罚款2,514.3万元,征收、查处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十月,一度反响强烈、众说纷纭的非机动车车船使用税的征收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一辆辆佩挂黄色税讫牌的自行车,穿梭在春诚的大街小巷,苦战已久的地税干部欣慰地露出了笑脸。人们不会忘记广大市民的觉悟与热情;也不会忘记地税干部的汗水与辛劳。这是昆明市民纳税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地税干部忠诚的严峻考验。

1999年的税收工作,记忆犹新,成绩卓著,全市累计地税收入46.7亿元,比上一年又增长了12%。

世纪之交、千年之汇的2000年,昆明地税人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讲”教育为动力,依法治税,强化征管,不负众望,全年组织地税收入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7%,是1994年13.3亿元的4倍。

七年来,昆明市地税局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共组织地税收入229.9亿元,年平均增长26.2%。特别地,除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主体税种外的其他小税种,经强化征管、不懈挖掘、集腋成裘,从1994年的26,687万元增至2000年的122,958万元,七年增长了近5倍,其增收数占到了总增收数的一半以上,不少小税种逐步变成大税源,为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七年来,全市地税收入占到了昆明市可用财力的60%以上,占到了全省地税收入的40%还多。与此同时,1998年8月开始承担征缴的养老保险基金,到了2000年末也创下了15.8亿元的业绩,收缴率从当初的93%提高到2000年的96.8%,征缴数又占全省的40%以上。

人类创造的数字,有时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在这些昆明地税人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数据中,却能让我们看到事物发展的进程,看到一次次顽强的拼搏,使我们为创造这一串串数据的人们所具有的意志、气魄、精神所折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作证,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作证,一个个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广场作证……是饱含红土深情的昆明地税人,托起了春城一片湛蓝湛蓝的天。

七年,弹指一挥间。七年,风雨兼程。一个自尊、自信、坚强的昆明地税在不断淬火中挺立。

春城万象更新,盘龙江奔流不息。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的战鼓声中,昆明地税人面对挑战,豪情满注,以现在为阶梯,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永不停息!

(2000年5月30日撰,时任昆明市地税局机关秘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