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讲座之一

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讲座之一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讲座之一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话题,也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命题。而“危机”是这样解释的:严重的危害到生存的关节。就是人力和物力资本投之于机会;什么叫危机?我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现存的危机,“水平难与文凭齐飞,能力不共头衔一色”。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责任感使然,没有危机感使然。

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讲座之一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话题,也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命题。毫无疑问,公文写作是公务员应具备的最为基础的素质,相伴一生,探索一生。横向较之,永无止境;纵向较之,明显提升。这就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动力源,使得我们不懈地去实践、去努力。然而,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手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一招制胜的“文林秘籍”,唯有责任与信心、勤奋与执著。尽管如此,提高公文写作能力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充分了解,牢牢把握,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讲座一共四讲,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在正式开讲之前,有一点需要申明一下,我们知道机关文书包括了公文、信息、领导讲话稿等,但为了叙述的方便,在以下的讲述中,均将“机关文书”统称为“公文”。现在开始第一讲。

确立一种责任 树立一个信心

我曾有幸多次聆听云南大学金子强教授的演讲,很精彩,特别有一段讲述让人记忆犹新,大意是:长期以来,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就是前辈教导后辈,年龄大的教诲年龄小的,胡子长的傲视胡子短的。“老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老娘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耳熟能详的、父辈或祖辈对儿孙们的训斥。在这里,年长就是优势,年长就是资格,年长就是凭恃。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之于“前喻”社会。与此相对应,现代的“并喻”社会已经渐渐形成,反映在同辈人的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诸多事实上,而不再停留在“过桥”的长短和“吃盐”的多少上,这是因为经验主义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趋势,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让你不“并喻”都不行。进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大爆炸,“后喻”社会已见端倪:后生启迪长者,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儿子的收入比老子的高,已经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句话,在如今的年代,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没有老本可吃,都必须面对同代人乃至后辈人的严峻挑战,不说别的,当作为父母不能很好地解答、指导读小学子女的数学应用题和作文题的时候,他们是打心眼里瞧不起父母的,尽管我们是大专毕业、本科毕业,甚或研究生毕业,文凭始终无法让稚嫩的子女诚服,他们看的是父母具体的、实在的表现,如果我们再强调:因为爸爸妈妈是学理科的,所以这个作文题辅导不来的话,那就更显得苍白无力,无颜面对子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提高自身驾驭文字的能力,虽然我们不见得都要去著书立说,但最起码这样做,对工作有好处,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好处。也许大家不太相信,我女儿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除了英语,数理化、语文、政治,包括计算机知识都是我自己辅导的,女儿很是奇怪,几十年了,那么多化合价、三角函数公式老爸怎么还记得这样清楚,作文也辅导得头头是道。一次,女儿求教一个高等数学中比较复杂的极限题,我整整解了一个通宵才解好,第二天女儿拿到解好的算式,别提有多高兴了,她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也因此而维护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尊严,享受到为女儿解疑释惑的愉悦。

翻开新华字典,“投机”和“危机”是这样解释的。“投机”,除了见解相合的意思外,如“他们谈得很投机。”用得更多的意思是:钻空子谋取私利。而“危机”是这样解释的:严重的危害到生存的关节。这些都是传统的识文解字。而现在人们的说法是:什么叫投机?就是人力和物力资本投之于机会;什么叫危机?就是没有危险就没有机会。毫无疑问,这是现代意识。然而,判别机会、捕捉机会,拼搏风险,挑战命运,哪一样是轻松的?也许我们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就应该满足了,也许我们当了一官半职就该知足了,于是,危机在一天天的悄然逼近,机会在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我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现存的危机,“水平难与文凭齐飞,能力不共头衔一色”。看学历赫然,水平却一般,头衔人五人六,能力却不敢恭维。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象,更是一种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写作能力,最关键的是要确立一种责任,一种对单位、对领导、对工作的责任,一种对自身、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我们才能自觉地做到不断进取、不断应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开拓;有了这种责任,我们就不会给自己找退路,把文字能力的低下,归咎于“我是理科专业毕业的”,好像学理科的理所当然就不该写文章,不会写文章,不能写出好文章似的;有了这种责任,我们就不会把“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作为借口而放弃学习、放弃写作、放弃一切提高驾驭文字能力的机会。

事实上,“我是理科毕业的”,只不过是与生俱在的惰性的复活,“不用扬鞭自奋蹄”,这需要很高的修养和境界,我们不是圣人,需要自我挥动一种无形的鞭,那就是责任。“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这只不过是我们把从事学习和写作实践定位在八小时之内罢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忙到连八小时之外一点时间都没有的地步了吗?非也!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责任感使然,没有危机感使然。因此,如果大家真的想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那就应从心底确立一种责任,使之成为动力源。否则,我们再参加N次写作培训、听N次讲座都是白搭。

在责任感确立之后,我们还应树立一个信心:那就是只要勤奋,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的信心。信心很重要,如果没有信心,未曾争斗,就先输一筹;未曾举步,锐气已减几分。这样,期盼提高写作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无坚不摧的信心,把脚立于实处,像纤夫那样,迈着坚实的步伐,奋力而执著地向前走去,才能不惜挥汗如雨,不怕艰难曲折,不畏失败和嘲笑,劈波斩浪,披荆斩棘,一步一步地开辟通向成功的路径。“江东才子多英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踏尽失败之险,便有成功之途。在彷徨中追求,在失败中奋起,在成功中探索,这才是当代地税干部的高尚情操,现代年轻人的雄魂与胆略!

也许我们大家写作的底子真的很薄,但这不是问题的症结,问题的症结是缺乏一种责任和攻必克、战必胜的信心。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有这样一位领导,高小毕业,文化水平远没有大家的学历高,当参谋的时候,科长让他写材料,每次都被枪毙掉,不知招了多少同事的白眼和唾弃。然而,他从来不气馁,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振作,反复认真地学,不厌其烦地练,后来上了国防大学,当了参谋长,进而当了部长,给部属修改文章,那个精准、那个精当,让我们这些当时称之为“写手”的参谋和科长们也不得不佩服。可见,学历低不是问题,理科大学毕业更不是问题。再说我们寻甸地税的李存梅,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那种孜孜不倦学习的劲头,真是让人折服。一般来讲,在人们的眼里,女同志结婚后,能相夫教子、应付工作就可以了。我也一直认为,结婚后的女同志能够保持结婚前的水平不下降就不错了,对她们从来不报多高的期望值。事实证明我错了,我是在接手《昆明地税之窗》编辑任务后认识李存梅同志的。几年来,她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稿,现在压在我手里的散文、随笔、议论文,包括小说就有十几二十篇,诗词有三四百首,真让人刮目相看,打心眼里佩服。虽然每期我只能给她编排一两篇,但她仍然劲头不衰、学习不减。一次,她写了一首题为《春游凤龙湾》、词牌名叫“江城子”的词,我一看,这首词只有“江城子”的格式,却没有江城子应有的韵味和平仄。大家知道,填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个字都必须按照它特有的、严格的音韵、平仄来填写。怎么办?作为编辑,我实在不忍心打击她的积极性,于是我就把相应的平仄给她传真过去,告诉她是什么叫平,什么叫仄,并要求她翻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查对,最后终于写成了,并发表在《昆明地税之窗》上。她是这样写的:

“快舟如月荡江心,浪花嵚,睡龙惊。鸟语花香,凤舞翠峰濒。漫步千山幽谷地,飞瀑布,紫凌云。

长堤横跃显精灵,赞时新,共谐擎。绿水青山,何处起欢音?苗岭风情篝火笑,笙韵醉,夜松馨。”

大家细细地品味,是不是很有点词的韵味?之后,作者高兴,我也欣然,特别她那个当教师的丈夫更是得意。事实上也是如此,作为女人,有资料显示,外表对于男性的吸引力一般不超过18个月,那么,由什么来维系一辈子的婚姻关系呢?除了善良、温柔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那就是“内在气质”。有人说:妻子要保持不衰的吸引力,就要尽力成为一本读不厌、看不透的书。如果你就是那么几行扫一眼就能看透的文字,婚姻的危机就随时可能产生,这并非危言耸听。鉴于此,我想提醒地税的女同胞们:尽一切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永远看不透的一本书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信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设限。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跳高“冠军”。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跳,跳蚤撞到了玻璃罩。连续几次后,跳蚤改变了跳跃的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接下来专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拿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跳,这时的跳蚤已经变成了“爬蚤”。事实上,跳蚤并非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的碰壁挫折使它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跳蚤的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但跳蚤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已罩在跳蚤的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现在,我们有不少同志对提高写作能力信心不足,她们有一个自认为充分的理由是:我是学理科的,先天不足,成为一种自我设限。现在,有许多同志一直都认为我是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其实我跟大家一样,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又怎样?学理科的照样能把文章写好。大家知道,华罗庚、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自然科学家,但他们都写得一手让世人称道的好文章。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察团出国考察,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16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古论今,连句作对。华罗庚看了一下钱三强后,便口占一联:“三强韩赵魏”;韩、赵、魏是战国时期的三个强国,而“三强”又恰好是钱三强的名字,大家听了,齐声称妙,但谁也对不出下联来,最后还是请华罗庚来对。只见他指着身旁的赵九章笑着说:“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在这部书中,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即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勾、股)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弦)边长的平方。而“九章”又恰好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巧联对出,满座为之叫绝。这真是:“口吐莲花,文采飞扬,科学家也风骚。”有时我也纳闷:当我在部队从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专业当软件工程师,取得五六项科技成果奖、荣立二等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会写文章;当我转业到地方,在文笔方面崭露头角的时候,又没有人知道我原来只是一个电大毕业的、学习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专业、地地道道的理科大专毕业生。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才是最本质的东西。我很赞同禄劝地税局黄娅琼同志在《昆明地税之窗》“读者心语”栏目中说的一句话:“虚心的人用文凭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炫耀自己”。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春天之木,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相反,不学习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减。

把握三项原则 处置六对矛盾

公文是方针、政策、法规、政令和信息、情况的表现者、运载者,其中重要性决非其他“艺文”可以比拟,从古到今,历来如此。翻开历史,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改变了秦始皇排斥外来知识分子的政策,从而加强了秦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晁错《论贵粟疏》一文,提出了一项鼓励农业生产的重要政策;诸葛亮两次《出师表》留下了千古雄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代从政从业志士的座右铭;魏征《十思疏》,辅佐唐太宗稳住江山,而居安思危成为历代建业守业的指导思想;骆宾王《讨武曌檄》一文,倾倒被讨伐的武则天,感叹其才干超群,遗憾其不为己用。到了现代,《毛泽东选集》雄文五卷和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后来的三集《江泽民文选》,其中的许多名文,原本就是公文(文件),其作用在当时、在现在、乃至将来,不仅是政策,是思想,是行政的依据,而且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宝库,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办理公文无小事,撰写公文来不得半点马虎,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作为地税干部,我们都是国家公务员,成天与文件打交道,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的条例、条令,以及税收的一系列政策,都需要我们制定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去贯彻执行,执行后的信息、情况需要我们去总结、去反馈,这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公文,从这个角度讲,不会写、写不好公文的公务员,不是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因此,我们应把写好公文作为公务员最基本的技能来要求自己,不要认为写好公文只是办公室的事、秘书的事,与己无关。事实上,哪怕是最基层的税收管理员,也少不了经常写税收检查报告和请示。可以这样讲,写不好起码公文的公务员寸步难行,更莫说一路春风,即使有朝一日得到哪位领导的提携上去了,也会让人从心底瞧不起,自己也工作得很累、底气不足。因此,不断地提高文字驾驭能力,是一个称职公务员一辈子必须修炼的基本功。那么,要写好公文,通常应注意些什么呢?就是要牢牢把握“三项原则”,妥善处置“六对矛盾”。

公文写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性极强的行为,是写作主体——人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强调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与科学的运思方式紧密相联,分为“搜集材料→鉴别和归纳材料→分析材料→整合材料”四个过程,其中每一个过程的实现,都是运用思维方式的结果。公文写作在进行定向构思时,其思维走向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链环式思维,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一环扣一环,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依照这种思维走向组织和安排材料,可使文章脉络清晰,主枝突出,简洁明了。另一种是辐射式思维,即从一个中心出发,呈定向喷射,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构联,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在这种思维方式导向下的公文写作,可使文章集中,内容丰赡,层次分明。不难看出,分析与综合是公文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使我们的认识不断引申,综合则使我们的认识不断集中,这就是一种抽象与概括,使思维的理性渐臻完美。公文写作构思充满着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因此,要写出一篇好公文,需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即写作时,力求做到全面观察、全面研究、全面分析,进而获得全面理解,清除任何偏见,避免结论的片面性。坚持全面性原则构思、创作,就是要防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是以偏概全、轻率归纳。我们有的同志在写税收论文时,以一个县局、甚至一个分局的基础数据分析,得出全国某税制需要改革的结论,这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难以让人信服。

二是本质性原则。就是说必须在全面考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了解各个层面之后,通过对材料的比较、判断和分析,去发现本质,把握规律,使认识由广度进入到定点深入。遵循本质性原则,我们就会围绕本质、或主题去取舍材料,反之,就会出现面面俱到、罗列材料或就事论事的“败笔”,这对于典型材料、各类总结,以及税收论文等的撰写,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具体性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全面性、本质性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从特定的具体条件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通过全面研究,深入把握实质,使公文言之有物,点面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公文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从而提高行政效能和效率。这对于条例条令和有关的办法、措施、实施意见等公文显得更为突出。

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公文,都代表着一级机关、一个单位或一级组织,是机关或单位处理政务的一种手段。公文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公文多是受命而作,不管是规约性、行动性公文,还是汇报提纲、讲话稿……基本上是收到领导的指令撰写的,其中规约性和行动性公文一般都是集体之作,最少也是一人起草一人修改认可;公文关系到方策政令,政策性极强,牵动各方利益和整体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出不得半点偏差,否则,就会使规定、办法、措施前后矛盾,影响到局部乃至全局。因此,当我们受命撰写公文时,一定要给领导当好参谋,一要在可不可行文上当好参谋。作为受命者,从总体说,领导要写就写,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对于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可写可不写的讲稿,应提出最好不写、不发的建议,当然,如果领导不采纳,那就照写不怠,照发不怠。二要在掌握政策、法规上当好参谋。避免由于兴之所来,情之所激,使发文出现上下相悖、左右矛盾的情况发生。三要在公文切合实际上当好参谋。无论是指示性、规约性、行动性公文,如指示、决定、通知、规定等,还是参考、阅知性文书,如讲话、简报、信息、报告等,都必须切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真实可信,切忌凭空臆断、道听途说,力戒空话、套话、大话和假话。四要在公文的可行上当好参谋。使公文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并在做短文、立新意上下工夫,把握好公文的准确性、鲜明性和主动性,避免党八股、老八股、新八股的公文出炉,对此,毛泽东同志深恶痛绝,说那些“八股”是文风不纯、党风不正、党性不强的表现,还说“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

由于公文大多是受命、集体之作,公文写作主持者与拟稿者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自始至终存在于公文起草的全过程。为了把公文写好,起草人应注重妥善解决好以下六对矛盾。

第一,领导交代意图过简与拟稿人不得要领的矛盾。我们经常会遇到领导交给撰写任务时,并不说写什么、怎么写,如,“小李,明天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你拿出个汇报材料来。”这就要求撰稿人自己去领会、揣摩、琢磨,然后去发挥、去创作,提出第一构想。实践中,我一般是这样来处理的,先通过另外的渠道或知情人,了解来检查的是哪一级领导,检查的工作范围是哪些?之后,草拟汇报提纲,特别对每一个小标题下准备写哪些内容也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来。提纲写好后,请领导过目,看那些可以不写,哪些需要补充?一旦得到领导认可后才动笔,大约成功率就会八九不离十。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同志在不充分理解领导意图的情况下,一相情愿、信马由缰地按自己经验和兴趣去创作,结果千辛万苦写出来的东西多数被枪毙,变成了一堆废纸,不但白白熬更守夜,而且弄不好还要挨一顿批评。当然,为了少走弯路,作为领导,在交代任务时,最好尽可能地思考出一条主线和一个大概的轮廓,使起草人尽快进入情况。但即便如此,草拟提纲、征得领导认可的步骤依然不可少。

第二,篇幅长与短的矛盾。有些人喜欢把文件写得长些,特别是讲话稿,认为不长不足以显示讲话的重要性,不长不足以显示领导的水平。因此,在下达撰写任务时就以时间为标准。如,“小王,你尽快拿出一篇2个小时的讲话稿来。”于是撰写人就冗词虚句、东拼西凑、海侃胡诌,把篇幅拉长撑宽,结果是,由于思想内容不扎实、拾人牙慧、嚼别人嚼过的馍而使讲话起不到好的效果。解决的办法是,尽可能地当好参谋,建议写短点,并写好点。只要做到文章短而文意精辟,话都讲在点子上,其效果就一定会比硬拉长的文章好得多得多。

第三,主见与随感的矛盾。这对矛盾经常发生在撰稿主持人和撰稿人之间。我们知道,凡有点深度的公文稿,都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多次的修改,才能逐渐地趋于成熟,这已是成稿的普遍规律。问题是,有的撰稿主持人,比如办公室主任,事先既没有深思熟虑,临场也没有一定主见,一句话,“先拿出第一稿吧。”以致稿子一次次的写,又一次次的改,而每次修改他都是“凭着感觉走”,脑子满天遨游,随着每次修改稿的“启发”,突发奇想,这个“高度”,那个“提法”谈个不断,没有稳定思路,弄得撰稿人全无要领、无所适从、苦不堪言,只有等定稿或主持人说句“就这样把”,才大释重负,大松筋骨,庆幸不已。解决的办法是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起草的人尽可能摸准路子,写出高水平的稿子;另一方面主持人也应认真地动动脑筋,深思熟虑、思路明晰、点拨到位,使起草人便于把握要旨、摸到脉搏。

第四,角色转换的矛盾。虽然下达任务的领导和接受任务的起草人组合成一个整体,但是前者主持、定夺,后者服从、参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妙的主从关系。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思想意图一去一来的往返过程和角色的不断转换,当领导把思想、意图交给起草者后,起草者应“换个位置”,在真正领会领导思想、意图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想予以融会贯通,并站在领导的高度去发挥、构思、撰写,形成草稿后交回领导人,自己恢复到起草者的身份和位置。当领导人收到文稿草样后,经过肯定合适的部分,修改不合适的部分,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而不再是起草者的东西。一份有深度的公文稿,就是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角色转换中写成的。然而在现实中,不少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角色的转换,以致你是你,我是我,相互格格不入,弄得公文质量不高,甚至弄出笑话来。因此,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公文撰写的实践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关系到稿件的成功与否。

第五,任务与时间的矛盾。写文章费时、费力、费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往往撰写任务来得太仓促,限一天两天拿出草稿,或者明天开会,今天才交代任务写讲话稿,并且还要长篇大论。要克服这个矛盾,一方面,起草者应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振作起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平时也要认真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交任务者应明察文字工作的特点和艰辛,早做思考,早做交代,留足充裕的时间,让起草人以反复的思考和旺盛的精力来完成任务。如是,一篇高质量的文件或讲话稿才会得以形成。

第六,执笔与众说纷纭的矛盾。通常,一篇大的公文,不管是正式颁发的文件,还是会议上的报告稿,都要集体讨论,以集思广益,发挥众人智慧,这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手段。但是往往会出现不少让执笔人难以处置的情况:如,各种意见并不都一致,相悖之处不少,甚或针锋相对。又如,所持见解涵义模糊,不知所云,还指责这里理论高度不够,那里主旨精髓不全,至于怎么加大深度、提升高度,他自己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更要命的还有一种情况,人家的意见是随意而发,且根本不可取,可是他偏偏是个关键人物,顺之文误,会影响到措施的落实和工作的开展;拒之人忤,可能玻璃水晶小鞋就会被套上。诸如此类,实在难为执笔人,听不是,不听也不是。如果对待各种意见,采取“兼收并蓄”的折衷办法,分歧是回避了,矛盾是调和了,但最后形成的公文必然是文不达意,表意模糊,到头来出了纰漏,挨骂的还是自己。怎么办呢?负责任的办法是:执笔人以自己的认识选择正确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方式要适当,尽可能地晓之以理,然后把修改稿交领导裁夺。说到底,执笔人只是执行任务,是参谋,不是决策者、定夺人。因此,作为执笔人,既要认真负责,又要摆正位置。

以上三项原则和六对矛盾,我们在写作实践中,要认真的把握和妥善的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