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食器

中国古代的食器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食器伯 盂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出来,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饮食就逐渐成了体现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纵观中国古代的食器,可以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民情民俗以及贫富差距等社会状态。“觥”的本来意义是一种中国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后来也有用木头或者青铜制作的。

中国古代的食器

img530

伯 盂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出来,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饮食就逐渐成了体现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一日三餐中往往蕴含了中国人对事物的体认和理解。农耕社会使人们以族群为单位定居下来,定居的生活对生活中的容器和食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从早期造型简单的陶器,发展到后来的陶罐、陶釜、陶甑等种类繁多的炊具,都反映了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到了商周时代,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青铜器制作的餐饮器具越来越多,有一些用青铜器制作的餐饮器具被用于祭祀当中,被赋予了神圣的特殊意义。这些餐饮器被称为“祭器”。在商周时代,一个人平时或招待客人使用什么样的餐具,祭祖时使用什么样的祭器,是他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事频繁,生产力却比西周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诸侯王公生活穷奢极欲,仅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餐具和祭器看,就可以想象出那些贵族们饮食的排场、生活的奢侈。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旧有的餐饮器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餐饮器具。汉代是我国结束诸侯割据状态后的第一个稳定强大的王朝,从汉武帝时起,便不断派遣使节到西域各国去。中外人民的文化交流,经济的发展,使汉代人民的饮食空前丰富。从考古发掘的发现看,汉代人,尤其是那些王公贵族食用的粮食、肉类、鱼类、果品、蔬菜等的种类繁多,饮用的酒也出现不同的品种。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汉代人使用的餐饮器、炊器除了陶制、铜制的以外,还出现了木制、玉制、铁制的器具。器型也与先秦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

img531

父 簋

img532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经济发达的强大王朝,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礼器与食品精致搭配超越了前代,饮食器具除了实用外,还兼有了艺术鉴赏的价值。金银饮食器具、陶瓷饮食器具层出不穷,例如“唐三彩”就是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境界。纵观中国古代的食器,可以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民情民俗以及贫富差距等社会状态。从古代记录饮食器的汉字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img533

鬲(lì),金文写法是img534,是个象形字。“鬲”是从鼎分化出来的一种炊具,也是一种餐具。这种器具具有三个足,特点是足内是空的,用来煮粥类时,空足内充满液体,受热更快。

甗(yǎn),金文的写法是img535,是个象形字,现在我们用的“甗”字是个形声字,从瓦,鬳声。“瓦”作为义符,表示这是一种陶制品。“甗”是古代一种蒸食品的炊具,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蒸笼。一般是在一个鬲或鼎形的器内装有一个箅子,下面盛水,箅子上面放蒸的食品。也有分成二体的,就像我们今天的蒸锅有一体的、二体的一样。出土文物中的甗,也有青铜制成的,那是贵族用的。甗又称为“甑”(zèng)。

img536

青铜簋

簋(guǐ),金文写作img537,左边部分像装满食物的簋形,右边部分像手持小棒小槌敲击之形。这个字形反映出古代人有时也把簋当做乐器敲奏。在古代通常是用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从它的作用看,相当于现在使用的大碗。古代人用它来盛黍、稷等,一般为圆腹,口沿外张,下面有圆足,有的有两耳,可以握持。出土的簋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

簠(fǔ),篆文写作img538,这是个形声字,从竹,从皿(表示与竹器有关),甫声。从宋代以来,人们说“簠”,指的是古代一种盛稻、粱等食物的长方形器,这种器物口沿外张,最重要的特征是器和盖同形,这样,把盖翻过来放平,就等于是两个一样的容器。这种器物上的铭文自称为“img539”。

img540

青铜盂

盂(yú),甲骨文的写法是img541,这是个形声字,从皿,于声。“皿”表示器皿。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器形像簋,但是比簋大。

img542

镂空俎

案,小篆的写法是img543,这是个形声字,从木,安声。本来指的是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还被称为食案,通常“案”形体不大,有三个足或四个足,足很短。古代人进食时,可以把食品都摆在“案”上,端到食用的人面前。东汉时粱鸿的妻子对他十分恭敬,每日吃饭时都“举案齐眉”。

俎(zǔ),金文写作img544,像一张四条腿或两条宽腿的案子之形。这种案子古人主要用来切肉,祭祀时也用来摆放牛、羊、猪肉,因此,“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古人常以“俎上肉”来比喻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不堪忍受的情况。在《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匕(bǐ),甲骨文字形是img545,这是个象形字,整体像一支取饭工具之形。有长柄,前部微弯有凹,用来取饭。“匕”相当于我们现在用来从锅中盛米饭的勺子。

箸,是个形声字,从竹,者声。本来的意义是筷子,又作“筯”。这是一种夹食的工具,因为与“住”谐音,让人会感觉含有停止脚步的意思,所以人们为了吉利就找来了一个和它相反的意义——“快”,又因为大多数的筷子都是用竹子做的,于是就在“快”字上加了个“”,变为“筷”,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img546

img547

觥(gōng),小篆的写法是img548,“觵”是个形声字,从角,黄声。俗从光声作“觥”。“觥”的本来意义是一种中国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后来也有用木头或者青铜制作的。

盉(hé),甲骨文的写法是img549,通常“盉”都是由青铜制成的,形状是圆口,器腹很深,有三个足。“盉”常用作调酒的器皿,主要是加入水,用以调淡酒的浓度。“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是当时一种常见的饮食器。

img550

陶 甑

釜,小篆的写法是img551,是个形声字,从金省,父声。“釜”本来是一种古代炊具,相当于后代的锅,圆底,有一些釜有两个类似耳朵的提手。“釜”过去常常被放置在灶上加热,里面也可以放入箅子蒸食品。“釜”主要流行于汉代。大多数“釜”都是铁制的,也有用铜制的,因为铜导热快但价格昂贵,所以一般是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铜“釜”。没钱的百姓多数使用陶制的“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