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酒器

中国古代的酒器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酒器汉青玉卮随着社会的发展,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兴的场合、悲伤的场合、隆重的场合甚至随意的场合中都需要用到酒,酒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古代酿酒图爵,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是个象形字,“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后代人用的酒杯。

中国古代的酒器

img570

汉青玉卮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兴的场合、悲伤的场合、隆重的场合甚至随意的场合中都需要用到酒,酒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最早的酒并不像今天我们见到的样子——透明、澄澈、醇香,最早的酒就是把粮食或水果放置时间长了生成的含有酒精成分的浑浊液体。人们最早饮酒也是类似喝米汤,那个时候人们所使用的酒具也就是碗或者是小碟。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酒也被人们逐渐从半流质状态提炼成纯净的液体状态,为了适应酒的这种变化,专门的陶器酒具也就被从餐具中分化出来了。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在这个遗址当中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和后代的酒器极为相似的陶器制品,根据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知道,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专门的酒具。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更出现了专门的酒器制造者。在山东曾发掘了一个墓穴,从中找到了大量的酿酒的器具和制作完成的酒具,据专家分析,这个墓的主人很有可能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酒具的专门制造者。再后来的龙山文化中出土了更多的酒具,这些酒具和后代的酒具就更加相似了,出现了罐、瓮、盂、碗、杯等形象各异的酒器,酒具样式各不相同,平底、圈足、高圈足、高柄、斜壁、曲腹、弧形各具特色。

img571

船形彩陶壶

商代以后,由于农业的发展,酿酒业越来越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使我国的酒器的制作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长勺氏”和“尾勺氏”。周代饮酒之风虽不及商代,但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酒器也继承了商代的风格。1959年在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距今大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的时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青铜酒器——爵。

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哪些常见的酒器呢?这些酒器的名字都是些怎样的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img572

四羊方尊

尊,金文的写法是img573,样子就是两只手捧着一个装酒的容器,所以“尊”就是古代酒器的通称,正像金文中所描绘的,向上敞口,有一条细高的颈,尊身呈圆形,中部较粗,没有立脚。为了好看,尊上常常会绘制上各种图案,以动物的图案为多见。

壶,甲骨文的写法是img574,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是一种长颈、大腹、圈足的盛酒器。壶最早是用天然的葫芦制作的,后来人们用陶仿制,等到用青铜仿制时,壶上已经设计有很多漂亮的花纹了。在古代壶不仅能装酒,还能装水,有一个成语叫做“箪食壶浆”,在这里“食”指的是食物,“浆”指的是汤。意思是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壶”是一个可以盛装多种液体的器皿。

img575

古代酿酒图

爵,甲骨文的写法是img576,这是个象形字,“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后代人用的酒杯。不过它的形状要比酒杯复杂得多。“爵”的下面有三个尖的高足,中间是装酒的圆腹,上部的前面是向嘴里倒酒的流,后面还有一个尾,流的两侧还立着两根柱。

角,在《水浒传》中“醉打蒋门神”一段里有这样一句话:“话说武都头来到快活林,进去就叫:“打一角酒来”在这里,“角”是一种容器的计量单位,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动物头上的坚硬物质。在《考工记·梓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升曰爵,二升曰觚(gū),三升曰觯(zhì),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可以看出来“角”可以盛装四升东西,这也是中国古代对计量器物的一种规定。也许最早“角”用来盛装米、面或者酒水等多种不同的事物,但渐渐地,“角”由一种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角”的样子和“爵”很像,有立足、细腰、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角”的外表面还有各类用来装饰的图案,美观且实用。

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在这里面“觥”就是一种盛酒器。通常“觥”的杯身呈椭圆形,下面有圈形的立足,很多整个“觥”就被设计成怪兽的样子,有的还配有小勺。

img577

虎食人卣

杯,是个形声字,从木,不声。“杯”在现代社会也很常见,古代的杯子一般是椭圆形,两侧有耳,用来盛羹汤、酒、水等液体的器物。

img578

天觚

卮(zhī),一种带有把手、扁圆形而且还有三个小脚的饮酒器。《项羽本纪》中樊哙和项羽在营帐中有“卮酒安足辞”一句对话,意思是“一卮酒又怎么值得推辞?”“卮”指的就是装酒的器物。

彝(yí)、卣(yǒu)、罍(léi)、瓿(bù),都是大型的盛酒器。“彝”这个名字一直到清代才被用来确指一种酒器,那时候的金石学家把一种长方形的,顶上有器盖的,器身有花纹的酒器称为“彝”。“卣”的基本形状是器身扁圆,鼓腹,有盖,短颈,有提梁。在古代,当重要的仪式或者祭祀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人们都会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为了让鬼神享用。“罍”常见的有两种样子:方形的和圆形的,圆形的有个比较大的肚子,但不管是哪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有盖,圈足,有两耳等。“瓿”常为大圆口,深腹,圈足,器身表面会有花纹或突起等装饰。

img579

几父壶

缶,甲骨文的写法是img580,很明显这是一种圆身、大肚子,小口的装酒瓦器,有些有盖,肩上有两个环形耳。“缶”在古代最早是用来打水提水之用的,所以人们往往会用绳子穿起缶用来提水,后来人们也也常用来盛酒。

斝(jiǎ),青铜制成,圆形口,三只足,用以温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斝”的形状和“爵”有点像,但要比“爵”大一些,在“斝”的一侧有把手,在上面的开口处有两个小柱,底下有三个尖足,这些我们都能从“斝”字的甲骨文写法中看出来。“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img581

盉(hé),这是一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的调酒用具。由青铜制成,圆口,深腹,三足。在古代,人们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喝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有些人不能喝酒,或者因为接下来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担心喝酒以后会误事,不能多喝。这时候人们就会在酒中掺入一些白水,“盉”就是用来调和酒和水的器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