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后农村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

改革开放后农村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始于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改变了农民和集体的依附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责权利的相连,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在国家政策允许下,一部分农民自主经营、兼业经营,农村开始出现了个体户等先富群体。对物质的追求成为农民价值观取舍的关键基点,义利之争成为农民价值观碰撞与冲突的核心。
改革开放后农村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_农村变迁与秩序构建: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研究

1.传统价值观的动摇期(1978年至1984年)

1978年至1984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始于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改变了农民和集体的依附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责权利的相连,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农民通过参与生产实践、自主决定生产经营,大大提高了自主意识与权利意识。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期印刻于农民头脑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失去了依托。在自主经营的生产实践下,政治导向的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导向作用开始增强。由此开始,“经济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尺度开始在农民头脑中扎根,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开始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变。“谁致富谁光荣”“让一部分先富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的价值趋向在现实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得到确立。但从总体上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文化建设要落后于经济建设,对农民在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上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农民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还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特征,加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有时处于选择的两难境地,价值观还不明晰,大多数农民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移。[4]

2.多种价值观的冲突期(1985年至1991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农村,乡镇企业获得发展,农村进入了工业化的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开始走进工厂从事非农生产。随着农民走出封闭的乡村世界,进入工商业领域,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他们感受到商品的价值与金钱的魔力,也体会到市场交换的规则。这一时期,农民各种价值观交互震荡,极大冲击了农民淳朴的价值观念。从20世纪80代开始,南方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大规模发展,尤其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这一时期,城乡封闭的流动机制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开启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序幕。在国家政策允许下,一部分农民自主经营、兼业经营,农村开始出现了个体户等先富群体。这个时期,农村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经营致富。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给予了乡村世界极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农村居民对金钱、物质等的重新思考与定位。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农民受经济脉动、经营创业等的影响,他们的冒险意识、独立精神、创新意识在思想观念中进一步得到确认。农民对新事物的学习热情与接受能力空前提高,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这为新价值观的确立与传统价值观的抛离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伴随着农村生活领域的大变革与商品经济与非农业生产的实践,农村居民传统价值观与新的价值标准交互涤荡,撞击着农民的价值归属,在心理深处引发了农民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热爱土地的价值观与轻农业重商业的价值观产生激烈冲突,农民对土地的价值定位遭遇质疑,以集体为本的价值观遭遇到以个人为本价值观的冲击,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的价值取向产生激烈冲突。对物质的追求成为农民价值观取舍的关键基点,义利之争成为农民价值观碰撞与冲突的核心。

3.农民市场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与传统价值观的逐渐消解(1992年以后)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作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发展阶段上,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也体现出向城市学习、农民单向度“进城”的特征。在我国城市化与市场化的发展中,很多优势资源集中在城市,这种发展模式也大大限制了农村的非农化进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的发展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逐步改善,也为农民价值观的改变与确立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从总体来看,农民的价值观呈现一些现代特征,如对个人权益的重视、对科学与理性的追求等。市场化进程与城市化发展使得农民在生活中确认了市场的重要地位,经过亲身实践也熟悉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在非农化生活中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强化了个人自主意识,锻炼了自立、创新的能力。通过参与市场竞争、从事工商业活动,农民的竞争意识、契约观念、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传统小农的狭隘观念开始破除。在理性意识的主导下,农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在利益的驱动下,土地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本。不少农民开始疏远农业,尤其是青年人开始追逐自己的城市梦想并积极投身于非农产业,对农业的情感依赖逐渐淡化。面对城市就业机会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很多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成为城市农民工中的一员。对城市现代生活的向往成为农民的价值取向之一。这一时期,由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尚未形成,加之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不足,导致农民的思想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匹配。一些居民不能正确看待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过分看重物质享受与交换关系,最终导致价值观中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在市场经济的濡染下,一些农村居民唯利是图、金钱至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被个人取向的价值观替代。传统的孝亲敬老、关爱他人的传统优秀美德被个人权利至上、一切向钱看等世俗标准与价值代替,农民价值标准越发带有功利性、即时性的特点。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与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的现代化转型进一步深入,生活在新时代的农民,他们的眼界不再局限于农村、农业,非农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领域。当前时期,科学与理性精神不断在农村传播,国家不断加大农村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影响逐渐加大,农村社会的现代性因素与传统性因素此消彼长,农民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性与多元的特点。[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