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法对“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现状

环境法对“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现状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今天,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发现和获取海上文化线路上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诸如沉船沉物之类的水下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总结以上因素,可将威胁我国文化遗产的因素归结为两个方面。在自然风化的作用下,缺乏技术手段保护的文化遗产难免受损,而自然灾害更是如此。以上文化遗产受损的共同点是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文化遗产本身。
环境法对“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现状_中国“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环境法保护

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海上文化线路”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海上文化线路”上的每一个岛屿、每一座灯塔、每一个港口,都诉说着中国几千年与世界交流的壮举;而在一条条海上文化线路上发生的海难而沉没于海底的船舶、瓷器、丝绸等物品,则见证了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被世界推崇的天朝上国的辉煌。而今天,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发现和获取海上文化线路上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诸如沉船沉物之类的水下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海洋环境方面,大批的商业打捞者为追求高额利润而采取的破坏性打捞法,不仅是对珍贵文物的粗暴的毁灭,也是对文物周围的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例如,早在1974年一份为土耳其当局提供的研究报告就表明,在所检查的土耳其近岸海域已经没有尚未受到干预的典型沉船了。[1]而由于沉船沉物已经和它们周围的海洋环境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对沉船沉物的粗暴打捞,也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威胁文化遗产的因素归结为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的威胁、城市化或旅游业迅速发展造成的消失危险、土地利用的变更或易主造成的破坏、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变化、随意摒弃、武装冲突的爆发或威胁、灾害和灾变等。

总结以上因素,可将威胁我国文化遗产的因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自然风化与灾害的因素。在自然风化的作用下,缺乏技术手段保护的文化遗产难免受损,而自然灾害更是如此。比如见证了宋代中国北方地区悠久海上经营历史的处于枢纽地位的山东青岛胶州的板桥镇遗址,作为宋代重要的北方港口之所以沉睡地下近千年,是因为元末明初以来,胶州湾发生了几次大海啸和十几次大水灾,一次次水淹造成泥沙淤积,板桥镇遗址被掩埋在地下,云溪河也被逐渐淤积起来,整个地表层向上抬高了6米左右。板桥镇就这样被埋在地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另一方面是人为的因素,例如水下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不时有被盗窃、破坏、变卖的事情发生。我国在“抢救”性考古发掘“碗礁Ⅰ号”时,勘察船甚至无法靠近沉船海面。那周围布满了20多艘哄抢文物的渔船,这些人为了捞到“宝贝”,甚至用土制炸药炸开沉船,这无论是对水下文化遗产还是对海洋环境都无疑是灭顶之灾。以上文化遗产受损的共同点是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文化遗产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