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的确,文学地理学研究跨越文学与地理学,是文学与地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大体而言,早期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基本上皆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早期的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亦不例外,即着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人类学现象。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_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黔中古近代文学生产和传播研究

在文学研究中引入地域视角和空间维度,从地理之角度研究文学,探讨文学活动中的地理问题,阐释文学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这种研究,被称为文学地理学研究。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属性,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它是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研究方法?抑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在学术界是众说纷纭,含混不清的。如梅新林说:“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种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或以为是“新兴交叉学科”,又说它是“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确,文学地理学研究跨越文学与地理学,是文学与地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但是,它到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它只能是其中之一,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看起来是相当含混的。不过,梅新林的逻辑是清楚的,他认为:“文学地理学既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也可以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乃至成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37]亦就是说,既有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亦有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文学地理学是在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作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文学地理学又有相当明显的方法论性质。

其实,这或许是许多新兴交叉学科的一种共同特性,如区域社会史和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就有这样的特点。关于区域社会史研究,赵世瑜在《叙说: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方法论性质,虽然众多学者是将区域社会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但它仍然具有相当明显的方法论属性。[38]文学人类学亦是如此,文学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人类学现象,虽然经过叶舒宪等学者的苦心经营,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它依然具有相当明显的方法论性质。

实际上,按照笔者的理解,文学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文学人类学、文学伦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一样,皆经历着一个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再到独立学科的发展过程。对于文学地理学而言,既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亦有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还有作为独立学科的文学地理学。

首先讨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把文学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中的文学问题,作为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文学中的地理问题,包括文学作品对地域环境的描写和地理景观的构建,地域环境和地理景观对作家心理、创作题材、文学风格、文学意象和文学传播的影响。地理中的文学问题,就是研究地理景观中的文学性、地理著作中的艺术性等等问题。简言之,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学活动的互动影响关系。

大体而言,早期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基本上皆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如《诗经》的编纂以地域区分十五国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国所作的评论,历代关于《诗经》、《楚辞》所作的地域文化色彩的研究,班固《汉书·地理志》引《国风》、《楚辞》为证讨论各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人群性格,以风俗为中介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学作品之关系,自《隋书·文学传序》以来关于南北文风异同与地理环境差异之关系的讨论等等,皆属此类。实际上,同属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区域社会史的早期研究,亦有研究对象的性质,即着重于区域社会特征和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早期的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亦不例外,即着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人类学现象。

其次讨论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是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的超越和发展,是在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之基础上的提升和自觉。虽然早在《诗经》时代,学者已经着手研究文学中的地理问题,但是,与此差不多同时,学者讨论文学,强调“知人论世”,讲文学创作中的“背景”,但其“背景”往往是指时代背景,其所论之“世”,常常是从时间维度上展开的。至于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世情”与“时序”之间,明显有重“时序”而轻“世情”的倾向。所以,《文心雕龙》中的《时序》一篇,就是专门从时间维度讨论文学风气之变迁与兴废。而明清以来学者反复强调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构建文学发展史时重时间维度轻空间视角的事实。

实际上,文学乃至于文化总是附着于时空交织的宇宙中,总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时间固然重要,但空间亦不能忽略,因为特定空间中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语言文化、学术思想、礼仪风俗、人文传统等等地域性因素,必定要对作家、作品和读者产生或轻或重、或深或浅的影响。文学现象的解读和诠释必须在时间维度之外引入空间维度,文学的整体研究必须在时空交织中进行。

空间维度和地域视角的引入可以导致文学研究格局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对于宋元以来中国文学的研究,空间维度和地域视角的引入,可能是解决研究困境和进行学术突围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地理学研究实际上就是在传统文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之外引入空间维度,从空间维度和地域视角重新审视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学地理学为传统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所以,文学地理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作为方法论的文学的地理学研究。

早期的文学地理学是把文学中的地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地理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地理学研究着重强调空间维度和地域视角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是一次超越和提升。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学术积累之基础上,构建文学地理学学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亦是本世纪初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课题。

追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不能不提到金克木1986年发表的《文艺的地理学研究设想》一文,[39]这是较早意识到要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的论文。曾大兴长期致力于文学地理研究,出版了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995年)一书,[40]用黄霖的说话,这部著作“相当宏观和富有条理,与明确建构‘中国文学地理学’实差一步之遥”。[41]在此基础上,曾大兴致力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他于201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地理学研究》一书,其中第一章“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第二章“文学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体现了他对学科建设的不懈努力和深沉思考。其间,陶礼天在《北风与南骚》一书中,亦明确提出“文学地理学”概念,并对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界定和讨论。而梅新林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书,就是企图构建中国文学地理学学科,用他的话说,此书的写作,就是“以创立中国文学地理学为学术宗旨,以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场景还原’、‘版图复原’之‘二原’说为理论支撑,力图通过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深入揭示中国文学地理的表现形态与演变规律,系统建构起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42]

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地理学,其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是什么?陶礼天以为:文学地理学是介于文化地理学与艺术社会学之间的一门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的相互关系。[43]前者界定其学科属性,后者设定其研究内容。梅新林认为:文学地理学“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其发展方向是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44]应该说,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性质或属性在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即以文学为本位的介于文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对文学活动与地域空间之关系的研究,呈显特定地域内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总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到独立学科,是一个逐渐超越和提升的过程。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虽然它的理论建构、研究内容和学科边界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