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结论

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结论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其实质是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制度政策的规定所进行的必要的改革。从福利制度的生产方式和福利责任主体上进行明确的界定,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福利国家的主要供给主体是政府,承担着福利生产主要的责任。公民权利的转型使福利国家促进了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
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结论_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其实质是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制度政策的规定所进行的必要的改革。当传统福利国家模式遭遇困境时,福利国家制度面临来自各方的批评,但随着对传统福利制度的改革和修正,使福利国家模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发显现出来。虽然各福利国家在模式改革的政策内容和制度模式存在不同,但是从改革的基本取向上可以看出是基本一致的。从福利制度的生产方式和福利责任主体上进行明确的界定,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从理论的层面上来看,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依据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注重满足公民的需求,通过国家对社会的收入再分配来实施干预,强调中央集权的政府集中管理的作用;而福利国家模式在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潮短暂的作用带来社会问题后,采用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观点,超越左与右的边界,对福利国家的政策改革进行指导。社会民主主义在福利国家困境中,不断调整最初对市场的认知,逐渐向右倾斜,潜移默化的接受市场;而由于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导致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在逐渐的忽视市场的作用,逐渐的向左倾斜,逐渐产生趋同。

第二,从阶级基础来看,传统福利国家模式建立之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强大统一的工人阶级实现社会团结,增进工人阶级的社会凝聚力。到福利国家变迁时期,工人阶级的分散导致原来统一集中化的阶级力量逐渐被瓦解,这意味着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在制度的设定和改革上更注重如何调整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如何偏向于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的群体。

第三,从福利供给的理念上来看,福利国家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福利的理解,福利含义的重新定位对于福利制度政策的改革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福利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福利国家模式认为福利即是货币,福利的转移即是货币的转移,是消极的福利;随着单纯的货币转移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福利被赋予新的定义,福利不仅仅是货币转移,还包含一系列外在的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积极福利的理念。通过对福利的理解有了新的认知,福利制度改革对福利制度的内容赋予新的内容,更侧重于促进公民的发展,提高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从福利供给的主体来看,主要的福利供给责任主体发生变化。传统福利国家的主要供给主体是政府,承担着福利生产主要的责任。在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过程中,对国家责任的实现方式进行了重塑,提出多元福利主体的政策主张,对国家责任进行重新界定。引进非政府公共部门以及市场的私营机构加入到福利生产的机制中来,由国家对非政府部门福利供给主体进行监督和指导,从完全的福利生产转向部分福利生产的方式上,提高福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从个人在福利供给的责任可以看出,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面临困境之时,外界对福利国家的一个主要的质疑就在于福利国家夸大了公民的权利。然而,福利国家模式变迁并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公民的权利,事实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赋予公民权利,那就是对个人及社会的责任。福利国家模式改革更加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培养积极而负责的公民,不仅仅强调个人对福利的贡献,提高公民领取福利的资格,同时将提升个人的能力也视为个人应当承担的福利责任。公民权利的转型使福利国家促进了福利国家模式的变迁。

第六,从非商品化程度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主义国家的非商品化程度的在提高,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非商品化程度在降低,这是第三条道路的指导思想在政策调整上的结果。从福利国家模式改革中可以看出,与原来注重政策的导向不同,更注重结果的导向。只要向社会供给的福利是有效率的,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对福利国家进行调整。所以,福利国家的变迁存在一定程度的趋中的效应。

第七,从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后福利国家模式与改革前相比,只是在制度上进行调整和修正,没有太大的变动。另外,福利水平的差距在变革后相对变小,这是因为高福利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福利水平,而低福利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福利水平。福利的供给更加适度,任何盲目的高福利政策其实是低效率的消极的福利供给;而低福利国家通过增加其他非政府主体生产福利的方式提高了福利水平,使整体福利国家模式的福利水平差距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