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越研究走向实践

跨越研究走向实践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时代背景、历史机遇和应对挑战的角度来看,《规划》和《意见》出台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从理论研究和战略思考层面,进入到实质性推动阶段。国务院和文化部作为发布这两个文件的主体,意味着国家行政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产业规范发展。
跨越研究走向实践_熊澄宇集

文化部近期下发《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下称《规划》)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解读,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新的政策思路和保障措施。

从时代背景、历史机遇和应对挑战的角度来看,《规划》和《意见》出台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从理论研究和战略思考层面,进入到实质性推动阶段。从概念厘定、行业分类到区域试点,文化产业在我国已发展多年,现在已经到了产业推动和实际操作阶段。

从理论层面上讲,概念是话语权、议程设置、战略部署。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产业概念,即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这个概念符合我国的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

从战略层面讲,从认识文化产业具有投入产出的经济属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到阐述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以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些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解决了理论问题和战略思考后,重要的是实施和操作,是产业的全面推进。国务院和文化部作为发布这两个文件的主体,意味着国家行政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产业规范发展。

第二,《意见》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在社会以物质文明发展为主的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阶段,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物质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当人均GDP达到甚至超过3000美元时,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就到了同等重要的程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

《意见》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具体解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提出了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的明确目标。这些表述,有利于更清晰准确地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部署。

第三,《规划》和《意见》从操作层面对文化产业的类别和重点作了新的解读。国家统计局2004年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公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九大类别。这个文件第一次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类别。

经过5年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业界普遍认识到国家统计局文件中的文化产业分类和定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应突出与内容直接相关的产业类别,减少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类别。关于这一点,《规划》中提出了重点发展的八个方面,《意见》具体强调了十个领域的方向和重点,都是以内容为主体的产业类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其核心层范围的重新解读。

第四,《规划》和《意见》为应对危机和挑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参加国外文化会展活动;支持发展文物仿制产业;制订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等。这是一种主动的战略应对。

第五,提出了一批眼前急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如,把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指导组建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及使用等。政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到位又不越位,这是这些保障措施提出的前提。“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注释】

[1]清华大学新闻网,2009年9月,本文为对《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