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与研究走向

研究方法与研究走向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量化的研究,大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焦点在文化身份认同的变量研究、媒介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不同维度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上。
研究方法与研究走向_媒介与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澳门内地移民为例

一、研究方法的差异和研究策略

目前,关于“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媒介对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领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量化、质化研究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1)采用量化的研究。采用量化的研究,大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焦点在文化身份认同的变量研究、媒介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不同维度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上。在研究结论上大部分也都支持文化身份认同多维多元的观点。

(2)采用质化的研究。采用质化的研究则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批判分析、深度访谈或焦点访谈、田野研究等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大多数研究对象数量少,重在深描移民的生活状况、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及与其相关的历史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在研究结果上拓展和深化了文化身份认同在不同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3)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相比单一的质化或量化研究,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法在资料的丰富度、研究结果的深入上更有说服力。不过,其在研究上的重大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的研究难以企及。例如陈国贲(2012)对华人认同的研究采用了1025个华人的调查数据和56位受访者的研究数据,研究所耗时长和精力成本都较高,普通的研究项目实难达到。

二、未来研究的走向

(1)传播学的研究走向。目前,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在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不断深化,并呈现出向其他学科发展的态势,如向传播学领域发展。当前,传播学领域主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身份认同,强调身份认同的社会建构、互动协商、理性、多面性、并享有一定的空间性等特点。在此方面,跨群体研究(蔡正飞等,2013,p.96)、文化研究(Hall,1992,p.97)、批评文化研究(邹胜,2013,p.98)、后殖民研究角度(张立波,2004,p.99)是学者们常用的探索身份认同的几种研究方式。

陈国明在《关于“身份”的不同观点》中梳理了以上不同研究方式的区别。他指出:“跨群体的研究方法利用社会身份理论,从‘不确定性降低”和‘族群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身份跨族群的传播。文化的研究方法将传播能力视为一种具有文化特异性和族群特异性的变量,身份被视为一种文化产品,通过根植于群体成员交流中的文化而得到建构。批评文化的研究方法以批评理论的社会学角度为基础,将身份视为一种思想形态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表现,反映了政治上的不对等和在阶级、性别和种族方面的压迫。跨文化传播学者们,用批评文化的研究方法,尝试对身份的建构加以分析,并且对边缘群体的结构性压迫加以解析。后殖民研究对身份的主张是,人们应该通过文化话语找回被遗忘的或者是被遮蔽的真正的自我,这样人们才能通过分开他人的过程而对阶级、文化、性别、种族和肤色的文化差异加以认识和解构”(陈国明,2010,p.100)。

(2)跨学科的研究议题走向

“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涌现出大量的跨学科的研究议题。不少研究者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健康学、教育学营销学等交叉领域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传播学与文化学的结合,许旸(2009)《跨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与流行文化认同》。人类学与文化学的结合,朱全红(2006)的《美国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传播学与人类学的结合,袁瑾(2009)的《媒介想象与地域主义》。文化学、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如李荣丰(2011)《现代化冲击下高雄市客家族群文化认同发展及其教育省思》等。文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如Hviid &Villadsen(2014)的《文化身份与学校实践的关联》(Cultural identiti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school practice)。一些非常新颖的跨学科研究组合和研究成果,十分值得关注。如Oetting &Beauvais(1991)的《矩阵型文化认同理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认同》(Orthog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ory: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minority adolescent),从健康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酒精、药物与青少年的文化认同的关系,提出了矩形文化认同的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