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美学研究现状与走向

环境美学研究现状与走向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环境美学的领域内,多学科、多途径的研究使得环境美学全面铺开,目前还很难说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系统。伯林特关于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模式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环境美学》和《生活在景观之中——走向一种环境的美学》两本著作中。对于环境批评,伯林特在《环境美学》和芬兰学者瑟帕玛在《环境美》一书中都有专章论述。
环境美学研究现状与走向_环境美学

第四节 环境美学研究现状与走向

一、西方环境美学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环境美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地发展,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艾伦·卡尔松(AllenCarlson)、约·瑟帕玛(Yrj9Sep-nmaa)、斯坦福·C.博拉萨(Steven C.Bourassa)、道格拉斯·珀特斯(J.Douglas Porteous)、段义孚(Yi-Fu Duan)等相继出版专著。[26]在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美学和艺术研究刊物上,常见环境美学问题的讨论。自1994年在芬兰召开第一届国际美学会议开始,至2003年为止,已召开了五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聚集了来自环境研究各个领域的学者,分别以景观、森林、沼泽和泥炭地、水、农业美学为会议主题进行讨论。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的景观与园林研究部积极组织有关园林史、建筑史、景观史的国际研究活动和国际会议,并出版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样,环境美学很快地亮出了旗帜,聚集了队伍,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而且在应用实践方面都有了丰硕的成果。

在环境美学的领域内,多学科、多途径的研究使得环境美学全面铺开,目前还很难说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系统。就理论上的探讨来说,环境感知和景观评估成为两个突出的亮点。

在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方面的研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阿诺德·伯林特和艾伦·卡尔松。伯林特关于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模式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环境美学》和《生活在景观之中——走向一种环境的美学》两本著作中。他主张建立一种“参与的”美学,即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审美与实践的结合;对环境的欣赏需要一种与人紧密结合的感知方式,人与对象相互敞开,共同参与。伯林特提出要发展一种环境批评,它使人们能发现环境和景观的审美价值,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对于环境批评,伯林特在《环境美学》和芬兰学者瑟帕玛在《环境美》一书中都有专章论述。[27]艾伦·卡尔松主要侧重于环境欣赏的多种模式,他在《美学与环境》一书中对现代环境审美模式进行了梳理,以对自然环境的欣赏为例,分析了对象模式(the object model)、景观模式(the landscape model)、自然的环境的模式(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odel)、参与模式(the engagement model)、神秘模式(the mystery model)、唤醒模式(the arousal model)等十种欣赏模式。卡尔松主张全部的自然世界都是美的(“自然全美”),并强调科学知识在审美中的重要性,把审美欣赏建基于自然科学,而科学知识则为自然欣赏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奠定了基础。[28]

对景观评估的研究主要从实验和实践两条途径展开。实验的途径主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主要依靠科学的研究、量化的数据和评估,多采用定量、试验的研究方法,如建立模型、验证假设、研究工具的标准化、数据的产生和分析等。在这种研究途径中,对环境变量的分析和对环境的人文因素的考虑是相互补充的。纳斯(Jack L.Nasar)主编的《环境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一书提出环境美学是经验主义美学和环境心理学两个领域的研究的一种融合,这两个领域都采用科学方法以解释物理的刺激和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29]实践的途径主要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体现为对景观的美学价值进行量化。景观的量化评估方法起因于环境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相互冲突,景观美学质量的量化有助于为捍卫景观提供有力的证据。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主要用于估量森林和荒野的审美属性的风景美评估(SBE)模式,已经用于乡村的农耕区景观的乡村景观评估程序。[30]但是正如伯林特所指出的,量化途径致力于一种如同科学一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但其范围太窄,并且采用的数据是缺乏说服力和值得怀疑的。量化研究产生的数据只提供了有限的、似是而非的证明。[31]景观质量的精确评估一直存在着争论,并且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实践途径还注重环境美学质量的保护、规划和公众意识的提高。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景观设计师直接肩负起改造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重任;而环境教育的长远计划也在人文学者的研究之中。

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西方有一些学者已经试图将美学与工程学结合,他们在实践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法国著名的工程师贝尔纳·拉絮斯在设计法国西部一条高速公路时,将公路要穿过的一片采石场变成奇异的悬崖景观。这一实践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著名的学者、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园林与景观部主任米歇尔·柯南(Michel Conan)的浓厚兴趣,他将这一实践上的巨大成功从景观学的理论上加上概括,写出了《飞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这一重要的著作。[32]

大致来说,西方的环境美学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维度主要是哲学的,试图探索有关环境美学的基本理论,这些学者原本就是哲学家、美学家;另一个维度则是设计的,侧重于从景观设计这个层面,解决环境美化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理论来。这些学者原来是从事设计工作的。目前这两部分学者呈现联合的趋向。

二、中国的环境美学研究

环境美在中国并不是新生概念。环境的审美鉴赏价值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的古籍和艺术中大量地记载了人们对环境美的赞美和重视。中国悠久的自然审美史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智慧,这种智慧在后现代的复兴推动了西方世界环境和生态保护运动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国翻译出版了众多环境研究的相关著作,介绍了国外环境保护、生态学、环境学等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国内也形成了研究生态学、环境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以及中国古代环境智慧的热潮,生态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关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进的环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并被录入法规。同时,随着创造环境美的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入和细化,国内的建筑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和旅游业等都开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环境美的创造规律和手法,“环境美学”的提法也越来越广泛。

国内环境美学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辩论,都涉及自然美,但基本上是从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之所以对自然美的问题感兴趣,是因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关键。

由于旅游的开展,美学界开始注重自然美的独立的价值。有关自然美的论文多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伍蠡甫先生主编的论文集《山水与美学》[33]一书出版,此书汇集了朱光潜的《论“自然美”》和《山水诗和自然美》、蔡仪的《谈自然美》、刘敦祯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自然意趣》等以及刘海粟、陈从周等人有关自然美的散文,共34篇文章,从美学、文艺学和园林研究等角度,对自然美的一般理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山水审美观、园林美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促成了自然美研究的蔚然成风。1985年,严昭柱的专著《自然美论》[34]出版,这很可能是第一本有关自然美的专著。不过,此书还没有将视角转到环境上来,仍然注重的是美的本质问题。1987年,於贤德出版了《景观美》[35],1988年由范阳、黄贯群主编了《山水美学研究》[36]一书,相对比较集中地讨论桂林的山水美。1990年,范阳主编的《山水美论》[37]是七部关于山水美学的专著的合集,收入的著作有:刘益之的《中国山水美学思想史》、丘振声的《山水美与山水诗》、郭因的《山水美与绘画》、蒋述卓的《山水美与宗教》、黄贯群的《山水美与传说》、陈望衡的《山水美与心理学》、陶济的《山水美与建筑园林》。七本书总起来可说是有关山水美学最完善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界对于自然美的探讨有很大进展,同时也衍生出了生态美学、景观美学等学科。1999年,笔者在成都的一个美学会议上发表《培植一种环境美学》[38]一文,提出培植一种环境美学是当前学术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同时,国外的环境美学思想陆续被引入国内,阿诺德·伯林特、卡尔松等学者逐渐为人熟知。周鸿、刘韵涵的《环境美学》和吴良镛的《都市环境美学》1993年在台湾地景出版社出版。

进入21世纪,环境美学的论文开始多起来。2003年,《湖南社会科学》第4期发表了一组由陈望衡、张敏、陈李波、赵红梅撰写的关于农业美学的论文。这是中国农业美学研究的最初成果之一,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4年5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题为“美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国际美学学术会议上,环境美学研究中关于自然美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会议提交了中外学者的多篇论文,如瑟帕玛的《如何言说自然》、陈望衡的《自然至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系教授大卫·马达西(David Madasci)的《光和美:宇宙环境中的审美反应》等;会议还讨论了生态美学、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环境教育等相关论题。

由于环境涉及的面很广,大体上来说,中国的环境美学研究分成三个大的块面在进行着。第一个块面:主要是从哲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维度,从理论上对环境美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二个块面:主要是从城市建设、居住环境设计、旅游开发、环境艺术等实践层面对环境美学进行研究。第三个块面:主要是结合环境保护来对环境美学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将环保与审美结合起来。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做一些辩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这两种美学都研究环境,但是,它们是不一样的,生态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环境之中,生态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体系,或者说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它与美学的结合,的确开辟了美学的新生面,但它不能归属于环境美学。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不是思想和理论体系、视角,研究与环境相关的美学问题,需要多种理论体系、多种视角,生态主义只是其中一种,因此,也不能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等同起来。这两种美学都有存在的价值,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美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环境美学研究起步比较迟,目前尚缺少有分量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理论与构架远没有建立起来。环境美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它有何重要价值等,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三、环境美学的走向

在环境美学尚处于开端时期,全面、系统地概括它的研究领域与主题似乎为时过早,但已有的研究似乎显示出它大体上的走向: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从来的哲学关注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讲得最多的是自然人化;当代的环境哲学与环境美学则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统一,不再一味地强调自然人化,也关注人的自然化。人与自然两者,过去的哲学从来是将人看做主体,自然看做客体。现在此说遭到质疑,在某种意义上,自然也可以看做主体。与之相关的价值论问题,过去的哲学认为只有人才有价值,自然没有自身的价值。此说同样遭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特别是自然中的生命物——动物与植物也有价值。这些哲学上的观点影响到美学。过去美学研究自然,是将自然作为人的对象来研究的,主流的美学认为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有人的生命意味,是人的精神的象征,不认为是自然本身创造了自然的美,而认为是人创造了自然美。芬兰美学家约·瑟帕玛2004年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美与现代生活”国际会议上提出“如何言说自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过去的美学总是将艺术美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今在环境美学的视界中,这一观点遭到了挑战。加拿大学者卡尔松提出“自然全美”论,笔者本人在2004年的“美与现代生活”国际会议上则提出“自然至美”论。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进行。

第二,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关系的再思考。关于价值,人们过去实际上重视的只是几种价值,特别是经济的价值,而别的价值特别是审美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环境的问题上,总是将它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对立起来,以前者克服后者。在片面强调富起来的口号下,对环境资源竭泽而渔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建水电站,破坏自然景观的现象在中国可以说司空见惯,至于为修高速公路或为盖楼房任意砍伐树木包括百年古树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在人们眼中经济高于一切,功利大于一切,哪还有美的存在?殊不知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未必就在它的经济价值之下,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一般来说,任何自然物的经济价值都是有限的,而自然物的审美价值却是无限的,特别是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一经破坏,任多少金钱投入也无法恢复。在环境美学的视界下,审美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许多情况下,它的价值超过经济价值。除此以外,环境美学十分看重将具有功利价值的工程转化为景观,使之不只具有特定的功利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第三,“宜居”和“乐居”是环境美学的出发点。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居住感到快乐的环境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环境保护,它的使命只是让人能够生活下来,于健康无碍,环境保护以及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必须进行的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其使命仍然是有限的,其功能是对人的物质性要求的满足,而环境美学最根本的是用美的规律建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是能让人住得下来,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妨碍,而且是让人住得开心,住得愉快,它给人的满足是精神性的。

第四,城市环境是环境美学关注的重点。工业社会以来,城市化的步伐加大,在先进的工业国家,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在消失。城市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环境。过去人们看重城市,是因为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去城市生活,主要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也为了审美,因为城市有较乡村不一样的美——现代文明的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城市对于人性具有一种异化的作用,因而,关于建设具有人性化的城市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在过去,城市建设也许更多地强调它的功能,而现代城市的建设却将审美作为重要原则。1933年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重视的是城市的功能,1977年在秘鲁首都利马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则注意到人需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了,审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美原则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提到突出的地位。以美学的规律主导城市建设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在不少新城市建设与老城市改造中得到实践。

第五,生态、工程与环境的关系成为环境美学走向现实生活的中介。从大的方面说,生态平衡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不可违抗的,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的文明活动总是表现为一种工程,这些工程大而言之如一座城市,小而言之如一座水坝,都是人造的环境,它们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及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破坏原有的环境美。这样就有两个问题提出来了:一是如何让工程建设尽可能不伤及生态平衡,或者构建新的生态平衡;二是如何让工程变成景观,创造新的美,比原来的环境更美。

第六,构建环境的美学评估体系。关于环境的评估体系中原来是没有美学这一块的,因此,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没有能够有效地得到制止。只算经济账是远远不够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它有各种价值,不只是经济价值,它的美学价值不可低估。日本京都奈良保存了许多木结构的寺庙,这些寺庙建于公元十世纪、十一世纪,这些庙宇气势宏伟、壮观,它们的价值难道能折算成金钱吗?环境的美学价值评估是一件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项目,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注释】

[1]Ronald W.Hepburn,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原载Bernard Williams and Alan Montefiore(eds.)British Analytical 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pp.285-310.

[2]H.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自然界的价值和对自然界的义务》,转引自邱仁宗主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强调环境美学研究和表达方式是描述,似是西方环境美学界的共识。除了约·瑟帕玛这样说以外,阿诺德·伯林特也持这种说法,他说有多种研究美学的方式,其中,“实质美学”(subbstantive aesthetics)发展历史最为悠久,它主要在哲学的框架下,对艺术的特征、体验、意义作正面肯定性的分析;另一种是“超美学”(meta-aesthetics),则尽量搁置大的问题,对艺术作精细的分析。再一种为“描述美学”(descriptive aesthetics),它主要表现为对审美体验的记录。这种描述散见于各种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等。见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第三章,第2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阿诺德·伯林特在《生活在景观中》一书中描述过环境美学向工艺美术、城市建筑、规划发展的过程,他说:“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环境的美学吸引力扩展到一方面与建筑和室内设计相结合,另一方面与城市和商业、工业景观相结合。”见此书的译文第22页,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5]《老子·五十八章》。

[6]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地球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7]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8]参见Emily Brady,‘Aesthetics,Ethic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in Arnold Berleant(ed)Environment and the Arts,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9]《环境学词典》,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0]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1]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2]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页。

[14]参见约·瑟帕玛:《环境之美》和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二书均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

[15]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16]参见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二书均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另见Arnold Berleant,Environment and the Arts,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7]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18]参见Yi-Fu Tuan,Topophilia: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 and Value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1974),p.93.

[19]本书所论及的生活世界与胡塞尔与哈贝马斯提及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有所不同,两者关于生活世界的诠释都是基于20世纪哲学的生存转向、解释转向以及反基础主义的考虑,而本书是从环境美学的意义上对我们日常经验生活层面的世界作考虑。

[2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1]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 and Architcture[M].New York:Routledge,2000.

[22]《归田园诗五首之三》。

[23]《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53~254页。

[24][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25]陈望衡:《将山水纳入城市》,《风景名胜》1995年第1期。

[26]西方有关环境美学的重要著作和论文如下:Arnold Berleant,Living in the Landscape:Toward an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7.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Arnold Berleant,“Architecture as Environmental Design”in Art and Engagemen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1.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and Architecture,Routledge,2000.Allen Carlson,“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i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37(1979);“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in Landscape Planning,4(1977).Allen Carlson and Barry Sadler(eds.)Environmental Aesthetics:Essays in Interpretation,Victoria,BC:University of Victoria,1982.Steven C.Bourassa,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London:Belhaven,1991.J.Douglas Porteous,Environmental Aesthetics:ideas,politics and planning,Routledge,1996.Ronald W.Hepburn,The Reach of the Aesthetic,Ashgate,2001.Yrj9Sep-nmaa,The Beauty of Environment:A genera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Helsinki:Annales Academiae Scientiarum Fennicae,234,1986,Second Edition,Denton,TX:Environmental Ethics Books,1993.Emily Brady,Aesthetic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3.Stephanie Ross,What Gardens Me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Yi-Fu Duan,Passing Strange and Wonderful:Aesthetics,Nature,and Culture,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3.Yi-Fu D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74.Salim Kemal and Ivan Gaskell(eds.)Landscape,Natural Beauty,and the Arts,edited b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Mara Miller,The Garden as an Ar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Jack L.Nasar(ed.)Environmental Aesthetics: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David Seamon(ed.)Dwelling,Seeing,and Designing:Toward a Phenomenological Ecolog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David Seamon and R.Mugerauer(eds.)Dwelling,Place and Enviornment: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Person and Worl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Arnold Berleant,Environment Aesthetic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27]参见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和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三书均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28]参见Allen Car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 and Architecture,Routledge,2000.

[29]参见Jack L.Nasar,Environment Aesthetics: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0]参见Steven C.Bourassa,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31]参见Arnold Berleant,Living in the Landscape—Toward an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

[32]米歇尔·柯南:《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33]伍蠡甫主编:《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4]严昭柱:《自然美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5]於贤德:《景观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6]范阳、黄贯群主编:《山水美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范阳主编:《山水美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8]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