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须弥之光(二)

须弥之光(二)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须弥之光(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然而,在全国所有的石窟中,唯有须弥山33窟的形制与印度支提窟的原型最为接近。须弥山北周时期开凿的洞窟中,以第51窟的规模最大,被国内学术界称为“须弥之光”。然而,这次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却使须弥之光中的佛像躲过了日趋严重的自然风化,并在后来的“文革”浩劫中幸存下来。
须弥之光(二)_印象宁夏

须弥之光(二)

img384

img385

img386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一种与宗教密切相关的艺术——石窟雕刻艺术,亦传入中国并广为传播。

王建平(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导游):“现在这个窟室是北魏年间所开凿的中心塔柱式的一个窟室,这个窟室是整个须弥山窟室中唯一有佛传故事的一个洞窟。我们在中心柱最高一层能看到一个佛传故事,这一层讲的是佛祖释伽牟尼乘象入胎。”

2500多年前,一头白象腾空而来,进入了古印度王后摩耶夫人的身体,并使她由此怀孕。这就是传说中释迦牟尼神奇的乘象入胎的故事,经过后来的逾城出家,树下思维,最后释迦牟尼托钵启程,开始了他传播佛教的一生。在中国各大石窟中,都有佛传故事的雕塑或壁画,但是在须弥山石窟中,只在北朝开凿的洞窟中,找到了唯一的一个雕有佛传故事的洞窟。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魏是短暂的国家比较安定的时期,所以须弥山石窟在北魏时候开窟的规模也大,留给后人可看的东西也多,我觉得跟北魏那个时代国家的安定有关系。再加上统治者的倡导,对宗教文化的接受,北魏时候或者说北朝的时候,丝绸之路也是比较兴盛、比较畅通,所以外来的文化跟中原的经济文化关系没有断,这是个大背景,对于须弥山石窟北朝的时候石窟的开凿还是有直接关系的。”

北魏时期在须弥山上开凿的石窟中,佛像多为面容削瘦的秀骨清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褶层层叠叠,其造型与云冈、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极为相似。

img387

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支提窟,一般指僧众的礼拜场所。支提是梵文的音译,形状多为U字形,它的前殿为长方形,两侧各立一排纵贯的列柱,隔出中殿和侧廊,后殿为半圆形支提窟的建筑形式。随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国,这种专为佛界神灵开窟造像的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很快同中国秦汉以来已达到很高水平的雕刻艺术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以北魏时期雕像为代表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雕刻艺术。然而,在全国所有的石窟中,唯有须弥山33窟的形制与印度支提窟的原型最为接近。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须弥山石窟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印度佛教文化的痕迹留下来得非常明显。因为在由西向东渐进的过程中,在没有接受中原文化融合的早期,印度佛教窟形的遗迹对于须弥山石窟凿窟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因为再往东走,比如说洛阳龙门这种窟形很少见,这说明在须弥山石窟开凿的早期,印度石窟文化的影响在须弥山石窟留下的是最典型的。”

北周时期的洞窟布局规范,雕刻细巧,精美华丽。这时雕凿的大佛龛形以复杂繁缛的帐形为主,龛楣为圆拱形或帐形,上面缀满莲花花瓣、宝珠、璎珞等装饰性的浮雕,龛的两侧悬挂着流苏,流苏上端衔在龙、凤的口中,形成了具有北周时期洞窟装饰的鲜明特点。

在窟顶上,围绕塔柱雕有翱翔的飞天。尽管被后来的油烟熏黑,已看不出当初的斑斓色彩,但从轮廓中还是能够看出这些飞天神态自若,裙裾飘飘。须弥山北周时期的石窟内雕有仿木结构,窟顶上部雕出横枋,使整个窟内构成一个完整的仿木式佛帐结构,这种窟形结构是北周时期的洞窟在构造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须弥山北周洞窟中的这种仿木结构是按照佛教的殿堂庙宇的结构形式雕凿的,把仿木结构与石雕的中心柱结合在一起。这种逐渐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石窟艺术,把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石窟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石窟艺术。

在须弥山北周的洞窟中,佛龛下的石壁面及中心柱基座四周刻有浮雕,有供养人、伎乐人、神王等类型。尽管经过1400多年的自然风化,这些图像的细部已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那些伎乐小人手中拿的乐器是各式各样。他们有的吹着横笛,有的弹着琵琶,有的击羯鼓,有的奏箜篌,石窟中所刻的伎乐图像雕刻应当是当时社会乐工的具体写照,是当时社会音乐发展的反映。

img388

img389

须弥山北周时期开凿的洞窟中,以第51窟的规模最大,被国内学术界称为“须弥之光”。“须弥之光”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整座山包基本上被凿空,窟中由前室、主室、左耳室、右耳室四部分组成,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这种独特形制的洞窟是须弥山石窟独有的。一个大型洞窟,其中的造像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规模最大的,窟中6米多高的大佛造型精美,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中的精品之一。据专家推测,北周时期能够在须弥山开凿像51窟这样规模的洞窟,还与一位大人物有关系。

杨坤(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贤是北周时期的一个军事将领,而且原州又是北周的一个后方基地,宇文家族对李贤非常器重,宇文泰的儿子宇文化就寄养在李贤家里,李贤把他养大以后,他才去当皇帝的。我想北周时期开凿这样大的石窟肯定与皇室或者贵族有关系,所以我想51窟的开凿与李贤有着很大的关系。”

1983 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县发掘出北周的原州刺史李贤墓,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镏金银壶和陶俑壁画等大量的北周珍贵文物,当时在考古学界引起了轰动。这位墓室的主人李贤和北周的统治者宇文氏家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兴盛时期的李贤家族被称为北周的第一家族。

固原是北周宇文家族发家之地,也是宇文太赖以南下夺权的重要基地。宇文家族离开固原南下西安以后,对固原地区依然十分重视。先后有数名将领出任原州刺史,如李贤以及他的弟弟,还有窦炽等人,担任原州刺史时间最长的还是李贤。用李贤这样的心腹大臣来管理固原,可见北周皇帝对固原的重视程度了。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一直得到统治者的大力经营。因此,北周时期固原社会安定 ,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稳定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北周时代,在须弥山开凿规模宏大的精美的北周洞窟便在情理之中了。

img390

云正华(原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所长):“相国寺在整个须弥山石窟群中是被破坏最严重的,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破坏的,特别是相国寺区的51窟,原来它前面是小山包,在地震的时候把小山包整个坍塌了。”

然而,这次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却使须弥之光中的佛像躲过了日趋严重的自然风化,并在后来的“文革”浩劫中幸存下来。由于在地下埋藏了半个多世纪,当1984年,须弥山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抢救性维修时,第51窟仍然保持着60年前海原大地震时被震毁前的样子,直到工作人员将一座座大佛从尘土中清理出来,人们才又一次有幸目睹了北周时期的经典造像。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 ,在唐代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期,高20.6米的须弥山大佛端坐在半山腰,诉说着唐代国运昌盛的繁华与开放……

编导:蔡 婷 辛育红

撰稿:蔡 婷 辛育红

摄像:胥陆林 刘 健

   袁梦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