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须弥之光(三)

须弥之光(三)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须弥之光(三)伫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宁夏须弥山石窟的代表窟室——第5窟弥勒大坐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开凿的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梳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安祥。须弥山唐代开凿的洞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在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下,佛教进一步普及并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一时期,须弥山所在的固原地区也被吐蕃占领。
须弥之光(三)_印象宁夏

须弥之光(三)

img391

img392

img393

伫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宁夏须弥山石窟的代表窟室——第5窟弥勒大坐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开凿的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梳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安祥。高达20.6米的这座大佛有五六层楼高,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19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佛教造像之一。走近观察,弥勒大佛高大魁梧,但雕刻却十分精致,是用一块十分罕见的完整巨石雕凿而成。虽是沙岩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

杨坤(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大佛楼和龙门卢舍那佛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有人说可能是卢舍那佛的翻版。”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如果说在龙门石窟开凿卢舍那大佛要体现唐代整个开放的一种气度,国家繁荣兴盛的象征,那么在固原的须弥山开凿修建大佛,它的政治意义应该说是一样的。如果从这个造像或者说审美意义上来讲,唐代人欣赏女人以胖为美,所以须弥山大佛的造型相对是比照研究的,大致跟当时唐代人的审美感觉是有吻合的地方的 。”

须弥山唐代开凿的洞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这些造像中着力刻画的是菩萨形象:脚踏莲座,身绕长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飘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开放心态。石窟中凡是雕塑于唐代的艺术造型都是相当优美的,她们梳着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女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女”。不少菩萨造像多以上层社会中的美女为模特,俨然一副贵夫人气派。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最现实主义的部分,也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给人以美的享受。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代的佛教已经世俗化了,所谓的世俗化就是指已经社会化的审美。当时的社会现实融合的程度又加强了,所以大佛反映的是唐代大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小到人们的审美习俗。”

公元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南北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大唐王朝。随之而来,文化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期,这些都为佛教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唐朝的20个皇帝中,除了武宗李炎反佛外,其余的都是扶植过佛教的,而且多数崇佛。在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下,佛教进一步普及并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武则天时期,为了给她登基做准备,在全国大规模进行开窟造像的活动。据统计,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60%的窟室开凿于唐代,而宁夏须弥山石窟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因为固原在唐代的时候,是西北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中心,就是指平凉郡或者说原州。不管是原州也好,或平凉郡也好,实际上都是西北一个非常要紧的地方,从都市的意义上也好,地理军事上也好。再一个是当时最兴盛的时候,须弥山大佛外围还有个萧关县,萧关县就是当时在距大佛不远的地方建的一个县治,说明当时整个这一块经济文化还是相当繁荣发达的。”

唐代,原州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样一个半农半牧区,拥有着当时全国最大的养马中心,物质基础相当雄厚。在现代人的眼中,须弥山唐代石窟规划严整、开凿有序、规模宏大,显然是有组织有计划开凿的,但是开凿这些石窟,究竟用了多长时间?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又是如何进行的等等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我们只能通过石窟区的规模进行推测,来想见当年的情形。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须弥山唐代石窟的开凿,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当时原州的佛教之盛,以及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img394

主持人:“须弥山唐代开凿的大佛窟以及桃花洞石窟的窟壁上,能够看到‘大中三年吕中万’的题刻。根据推测,‘吕中万’应该是一个人名,有可能是开凿大佛的工匠,或者有可能是看护过大佛的工人,也有可能像今天许多在旅游景点写下‘到此一游’的游客所题写的……那么‘大中三年’呢?这一年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呢?”

须弥山开凿的洞窟,一部分供奉佛像,另外还有僧人居住的僧窟。

王建平(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导游):“僧人在这里居住一定有燃灯或者点灯的一个地方,现在我们能看到这半部分,就是他放灯台的一个地方。蜡烛可以点在这上面,用做照明的地方,就在这里85窟,是唐代时期所开凿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半边是没有任何造像产生的。因为这是一个唐代时期没有完工的窟室,看上去非常平整,不过非常遗憾没有造像。那我们再往这边看的话,面前这一个就是已经开凿完工的唐代造像,不过很遗憾,它是被风化掉的,所以说我们看到它的整个身体部位都显得模糊不清。在旁边还有这么一尊菩萨,整个身体部位只雕刻出了一个大致的模样,再向西壁走,在这边能看到一个石胎形象,是以一佛两菩萨的形象出现的,只能看见大致轮廓,但是很遗憾,它的身体部位并没有完全被开凿。”

在须弥山162座石窟中,唐代开凿的石窟有55窟,占到了整个石窟的三分之一多,其中的两个只开凿了窟室,是怎样重大的事件,使得刚刚进行了一半的工程就这样草草收工了呢?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史之乱以后,固原南部包括北部的灵武这一带地域都被吐蕃占领了,前后大概有80多年的时间。”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整个西北防务空虚,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吐蕃乘虚而入,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唐代开始走下坡路。当时为了平定安禄山的叛军,守护河西这一块的唐代大将葛书汉东调,他的军队东调到潼关一带,防堵安禄山向西安推进。葛书汉的军队到了关中以后,整个河西军队布防成了真空状态,这个时候正好给吐蕃民族向东、向北推进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

img395

img396

这一时期,须弥山所在的固原地区也被吐蕃占领。史书中有“原州自广德三年没于吐蕃,城邑墟矣”的记载。这期间,由于战争频繁,固原地区从此衰落下去,石窟造像工程也被迫中止,第81、第85窟已初具规模,在始料不及的情况下突然停工,或许是因为战争的缘故。

主持人:“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固原地区被吐蕃占领长达86年之久,直到大中三年唐朝才收复了这一地区。由此看来,须弥山石窟窟壁上‘大中三年’的题刻,想必应该是原州回归大唐之后,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狂喜之情的即兴之作吧。”

明正统八年,景云寺僧人绰吉汪速在唐代景云旧寺基础上重建楼阁,后上奏英宗皇帝“乞望敕赐寺匾”,英宗允应,遂题“圆光寺”匾。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赐名以后可以得到国家的俸禄,有赐紫制度。”

赐紫、赐绯,本是唐代官制中的一种服饰制度,三品以上官员赐紫袍,五品以上赐绯袍。后来,这种服饰制度也被用来赐予僧道中身份、等级比较高的人 。对于须弥山圆光寺的高僧实行赐紫制度,说明当时这里僧官职位之高,深受皇室重视。用今天的眼光看,须弥山石窟地处偏僻,为什么能够得到真龙天子的特别垂青而亲赐圆光寺的寺名呢?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代固原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三边总督在固原。当时任三边总督的官员,不光是作为固原的总制,他在朝廷里面都兼着比较要紧的职责,再加上明代这个时期,固原的军事防卫比较要紧。我统计过,大概有50多个人做过固原的三边总督。这50多个人都是高级官员,而且都是著名的文化人。这些人在这个地方做事情,对于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img397

唐朝之后,须弥山再没有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了,但是作为本地区唯一一处崇尚佛教的石窟寺,须弥山仍然是统治阶级所关注的地方,更是佛教徒所朝拜的圣地。因而,宋、金、元、明、清这几代对于须弥山石窟都有过不同规模的改凿、装修和寺院建设。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须弥山石窟对于固原地区的寺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特别是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使得须弥山石窟艺术遭到了极大的损毁,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里存留较为完整的石窟仅有20余窟了。

编导:蔡 婷 辛育红

撰稿:蔡 婷 辛育红

摄像:胥陆林 刘 健

   袁梦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