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生态生产力

发展生态生产力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发展生态生产力,倡导绿色经济,势在必行。而且,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出现了“生态恶化”与“持续贫困”的“反向”互动,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环境先行的理念。
发展生态生产力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三、发展生态生产力、倡导绿色经济是实现赣南农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有的学者曾经明确指出:“发展应视为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行为转变,该矢量将导致此复合系统朝着更加均 衡、更加和谐、更加互补的方向进化。”[31]当前,“农村扶贫”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经济救济”,“保护环境”也并不是意味着单纯的“限制发展”,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更要发展生态生产力、倡导绿色经济。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发展生态生产力,倡导绿色经济,势在必行。廖福霖曾经在《生态生产力导论:21世纪财富的源泉和文明的希望》一书中指出:“生态生产力是对工业文明生产力的扬弃,它在继承工业文明生产力发达的水平维(也称状态维)和强大的力量维(也称过程维)的基础上,凸显价值维(也称效果维),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与最优化。”[32]当前,在赣南地区部分贫困农村出现了“生态恶化,贫困加深”、“越输越贫,不输返贫”等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赋予农村贫困地区以“造血”功能,造成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不具备可持续性。而且,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出现了“生态恶化”与“持续贫困”的“反向”互动,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环境先行的理念。

科技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推进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强有力的支撑。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反复强调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而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生产方式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参与和支持。然而,赣南地区存在着高端技术滞后、科学技术创新不足等严峻挑战。在赣南地区支柱产业建设发展方面,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赣南地区部分矿产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着设备陈旧、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科技体系等难题。而且,赣南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技术总体上还不够先进,部分矿产企业的高端研发工作也较为滞后,仅仅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初级应用上,资源浪费现象多、生态破坏大、环境污染重。再加上资金匮乏、投资不足,致使赣南地区矿产企业大多存在着科研开发投入过低、研究开发后劲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等难题。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赣南地区部分矿产企业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换代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致使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设施依旧未脱离矿业生产活动的舞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工作,影响极坏。另一方面,赣南地区部分矿产企业的污染处理技术的落后,使得部分矿产企业对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的处理极不到位,致使矿产企业既不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又无法实现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当前,科学技术可以为矿业生产提供新的开发技术、新的污染处理技术,为推进资源型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技术保证。然而,由于赣南地区矿产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再加上尚未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使得矿业开采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既能维持矿业活动等生产效率的不断增长,又能有效解决自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现阶段推进资源型地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及实现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一把“利剑”。当然,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减轻甚至抵消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不利影响,作用极为重要。

乔治·马格纳斯在201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一篇题目为《中国可持续增长惠及全球》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挑战在于,在建设一个新增长模式的同时,还要应对旧模式遗留的种种影响,其中包括:过分依赖信贷投资来驱动增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炼钢、水泥、造船、房地产等行业的产能过剩等。”[33]因此,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层面上来看,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生态生产力、倡导绿色经济,就是要把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经济开发、社会公正、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诸多难题的破解统一起来,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有序排查、重点解决,具体说来,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发展的空间维度方面,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类关系,全面协调、综合开发,有效治理矿山污染、水土流失,着力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二,在发展的时间维度方面,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牺牲长远利益满足眼前利益,既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要把农村扶贫与人口控制、经济开发、社会民生、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减轻赣南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第三,在发展的规划评估方面,经济发展应注重生态优先、评估先行、连续类推等原则,根据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历史资料与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分析并得出结论,在以往发展途径模式选择中类推,进而全面规划赣南地区未来发展的经济规模与结构布局,使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发展规划在指标、进度、比例、结构、布局和措施等方面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5-6 赣州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可行性与现实性层面上来讲,发展生态生产力、倡导绿色经济是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第一产业方面,近年来赣南地区农村发展较为迅速,农业产值稳步增加(如图5-6[34]所示)。在第二产业方面,赣南地区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资源禀赋使得赣南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但是,由于赣南地区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布局方面的不合理,严重束缚了赣南地区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赣南地区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5.51%,赣北地区为56%;从增加值来看,赣南地区与赣北地区的差异更加明显,赣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09.96亿元,赣北地区为3095.36亿元,是赣南地区的三倍以上。赣北地区仅江西铜业2010年的营业收入就为764.4亿元,而赣南地区发展较好的稀土产业,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49.6亿元,钨产业也不足200亿元。”[35]因此,面对诸多发展困境,必须要倡导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在第一产业方面,在对赣南地区农业投入水平不断提高[36](如图5-7所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产品布局,积极开展白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充分依赖地方特色资源,加快发展脐橙等特色农业发展,拓宽农业功能、发展乡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第二产业方面,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聚,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冶炼工业和应用技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项目,加大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应着重加快推进赣南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开发有序、生态节约、集约高效的第二产业发展格局。

图5-7 赣州市农业投入水平变化趋势(2000—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