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的方向是让人人都成为志愿者

努力的方向是让人人都成为志愿者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说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戴小梅主任认为,人人都是志愿者,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这是极致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是最完美的社会和谐状态。
努力的方向是让人人都成为志愿者_志愿者的力量

全面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能够在长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群中逐渐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包容的人际关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而这些,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风尚的提升。

目前,辽宁全省共有330余万名志愿者,十几大类志愿服务队伍,遍布全省各地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新时期思想道德领域最有群众基础、最具发展潜力的活动平台。

辽宁省文明办主任戴小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该省的志愿服务工作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蓬勃发展、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重大自然灾害之抢险救援及大型活动的组织开展,是志愿服务活动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从中央和省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来看,深刻的认识、高度的定位、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最后,从我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具备的优势来看,多年来被广为弘扬并孕育成熟的雷锋精神,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而说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戴小梅主任认为,人人都是志愿者,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这是极致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是最完美的社会和谐状态。而在具体工作环节上,最关键的问题是搭建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平台。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笔者:志愿者队伍曾经体现出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清一色”特点,到现在则基本形成了青年人发挥激情,老年人发挥余热,社会群体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年来社会风尚方面发生的变化?

戴小梅:以“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为基本理念的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系统自我保护、自我调整的表现,迎合了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迎合了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他人的认同,在利他的同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也促成了互相付出、互相给予、营养互助的良性循环。全面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能够在长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人群中逐渐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包容的人际关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而这些,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风尚的提升。

笔者:我省目前在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戴小梅:2012年,省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成立了由省文明办牵头,省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等22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参加的辽宁省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

简要来说,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志愿服务定位为大规模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打造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大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紧紧抓住重点时段和重点场所开展工作;依托党组织、文明单位和社区物业服务企业,把有意愿、有能力参加志愿服务的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逐步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笔者: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意味着管理的规范化,志愿者队伍怎么管、如何规范、如何界定活动范围、如何建立具体行动的规章等问题,是当前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从国家、省、市、县(区)到街道、社区的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系统,便于统一管理、统一招募、统一培训、统一整合资源,以及统一规划和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标。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戴小梅: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围绕百姓需求、社会需求,及时有效地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近期,我省将召开全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工作会议,将出台《辽宁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暂行办法》,就如何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实现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这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及依托网络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等方面的内容。

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前台负责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项目对接及评价展示;后台负责对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信息、数据统计等数据库进行管理。

笔者:实现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之余,典型的带动与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可否举例说明我们在发现典型、树立典型以及以典型带动全局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戴小梅:先进典型的最大社会价值在于传递、凝聚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省一直注重大力培养、选拔、树立并表彰各类志愿服务的典型,以带动我省志愿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我们有意识地借鉴香港等地区的做法,不断扩大先进典型的选拔与树立的层面,不断扩大先进典型的表彰数量,不断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人人了解志愿服务理念、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人争当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社会氛围。

笔者:回到刚才的问题,在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手段?志愿者是无私的、利他的、不计报酬的,但是,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既要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要对他们的贡献予以回报。激励机制当然是一个大问题,如何确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戴小梅:志愿者是无私的、利他的、不计报酬的,这也是志愿精神的具体体现。如何调动其积极性,我想,主要有两个手段:一是物质奖励手段,一是精神奖励手段。这二者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且重点以精神奖励手段为主。没有一系列保障与激励的机制,保持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保持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下一步,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激励机制建设,即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表彰制度、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以及以切实而具体的手段鼓励志愿服务行为。

笔者:志愿活动从着眼于为百姓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到今天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引领了社会思潮,凝聚了社会共识,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作为具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着怎样的感慨,对下一步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戴小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辽宁有着良好而又浓厚的基础,因为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也是产生“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地方,这块土地上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勇于奉献的楷模与典型。当前,我们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就是要把它作为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有效载体。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我省的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已经形成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演员、青年、巾帼、老年人、红十字等十几类志愿服务队伍遍布全省城乡,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以郭明义爱心团队、巾帼志愿者团队、红十字应急救援团队等为代表的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大,效果显著,有些已经在全国亮出了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夯实志愿服务队伍和阵地建设,尤其是抓好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着力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辽宁省的志愿服务活动:始于1993年,团省委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并于1994年在民政厅注册成立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协会。2008年以后,各种爱心团队、互助队等民间志愿者组织不断涌现,志愿者数量及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影响力日益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