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视演艺产业方兴未艾

影视演艺产业方兴未艾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成分得到确认,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畲族的民族影视、演艺业由此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工农兵要成为观影的主体,电影业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
影视演艺产业方兴未艾_中国畲族

第二节 影视演艺产业方兴未艾

对于畲族来说,影视演艺业无疑是其文化发展中的全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前,电影是大城市中的奢侈品,偏居深山的畲族人民甚至不知道电影为何物。尽管热爱唱山歌,但几乎都是自娱自乐,或用于礼俗交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成分得到确认,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畲族的民族影视、演艺业由此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

一、歌舞演艺业

生性开朗的畲族是一个酷爱山歌的民族,在婚丧喜庆、待客会友等日常生活中,他们习惯通过盘歌、对歌等形式,以歌代言、以歌表意、以歌娱情、以歌致思,唱山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因民族识别需要而展开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时,畲族调查组对畲乡盛行唱山歌的现象就给予特别的注意,并在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畲族》《畲族风俗志》等著述中,都有进行重点的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畲族人民一向用于田间地头、婚丧嫁娶、待客会友、祭祖“做醮”等场合,或自娱自乐,或传神通灵的畲族山歌、巫师舞蹈,竟逐渐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呈现在世人面前。

对畲族歌舞的搜集、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1956年畲族民族成分的确定和之后一批民族乡、区的建立,给包括歌舞在内的畲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畲族民族乡、区的设、撤反复,使对畲族歌舞的搜集、整理基本停留于文字状态,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有畲族民歌的表演,而畲族舞蹈则因与“巫事”相连,被视为“封建迷信”,更是少有人敢去触及。“文化大革命”十年,畲族歌舞的整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畲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给畲乡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畲族乡的建立和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成立,为畲族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畲族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不仅学术界开始介入畲族歌舞的研究,文艺工作者也开始将畲族歌舞作为编排歌舞节目的素材,成为浙南、闽东等地一些地方性歌舞团的重要表演内容。畲族歌舞由此开始逐渐走出稿纸,以生动的、立体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1984年,由景宁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改制而来的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成立。1988年,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在全国畲族人口分布最多的闽东成立。这两个县、市级以上专业艺术团队的成立,是畲族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畲族歌舞的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和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成立以来,不仅在国内外舞台上演出了众多的畲族歌舞,使畲族歌舞艺术走出畲区、走出国门,大放异彩,而且艺术团、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还深入畲族乡村采风体验,创作出了一批畲族音乐、舞蹈和歌舞作品,在全国性的文艺汇演、展演和专业性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银奖等奖项。如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创作的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与福建省歌舞剧院联合创作的《山哈·雅美》在2001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双双荣获创作金奖,并分获演出金、银奖。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创作的歌舞剧《三戏赤郎》也荣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其他荣获省、市级奖励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正是由于它们在弘扬畲族文化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和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多次被授予国家级、省级“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群众文化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随着畲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民族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来,畲族歌舞艺术团队的发展相当迅速。在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下,许多畲族乡镇乃至民族村都建立了自己的歌舞团队,这些团队活跃在乡村民间,不仅丰富了畲族地区农村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畲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畲族风情旅游发展较好的畲族乡村,畲族歌舞更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特色内容之一,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畲族民族歌舞,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越来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电影、电视业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正式来临。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则是中国放映电影的开始。而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则是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因此,尽管电影是西方传入的文化形式,但就电影业发展的起点来说,中国电影的发展几乎是与西方同步的。然而,尽管国人也在电影事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但19世纪90年代年至20世纪20年代,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却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有所改观,但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电影基本上属城里人独享的新鲜玩意儿,尤其是城里达官贵人等有闲阶级消遣的玩意儿,对于世代居住在乡下、山区的畲族人民来说,那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工农兵要成为观影的主体,电影业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1950年,中央电影局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各地工会、各地文教机关、各地中苏友好协会培训了600个放映队的1800多名放映员,他们熟练地掌握了电影放映技术,携带新片奔赴全国各地的部队、厂矿、农村。此后农村电影放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76年农村电影队增加到81367个,占全国放映单位总数的83%,达到了每个乡镇(公社)都有电影队。这些电影放映队定期到乡(公社)、村放映电影,给文化落后的乡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电影由此走进山乡,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电影成为当时山乡畲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事。

20世纪80年代,不少畲族乡镇还建有专门的电影院,大大改善过去风吹雨淋露天看电影的状况。但进入8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大量年轻人进城打工,畲族乡农村的电影放映事业受到冲击,许多电影放映队被迫解散。进入90年代后,电影放映在畲乡再度成为罕见的事。这一涉及全国农村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98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始实施,2006年这一民心工程进一步升级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电影又重新回到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然而,这时的电影已经不再是畲族人民唯一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水电的普及,畲族乡电视、网络也逐渐普及开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除年轻人这个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大量流出农村外,电视的普及也是导致农村电影放映业80年代末开始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与影视消费在畲乡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目前关于畲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却寥寥无几。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涉及畲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几乎都是宣传纪录片,文艺题材的作品一片空白。1982年,于石斌、洪平导演的《喜鹊岭茶歌》是第一部关于畲族题材的故事片,由此揭开了畲族题材电影的拍摄序幕。《喜鹊岭茶歌》讲述的是自学成才的汉族青年柳新泉帮助畲乡茶农科学种茶的故事,电影中演员的服饰、所演唱的山歌等等,都充满着浓郁的畲族特色,这是畲族文化第一次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展示,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沉寂之后,2007年导演姬诚与著名演员陈冲合作,爆发出耀眼的火花,一部《十七》将畲族风情题材电影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七》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小成本电影,讲述的是一位17岁的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这位名叫“十七”的少年在10岁的时候被母亲从城市寻回,但是“十七”不喜欢山野的生活,总是梦想着重新回到城市去,最终做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整部电影在儿子与母亲走与不走这一冲突之间展开,将80后年轻人面临的母子冲突和亲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整部电影人物简单,在舒缓温情的故事演绎中,将畲族少年“十七”的成长烦恼、寡母爱子的“霸道”和深沉、畲族风情的独特与鲜见,水乳交融地完美结合起来。影片中多次运用畲族歌曲这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也充分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img52

电影《十七》的海报

《十七》放映后,在国内外反响相当热烈,广获好评,并赢得了许多的荣誉:2008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传媒大奖最佳女演员(陈冲);入选新加坡《49年后的中国经典电影:青春献礼》电影展;参加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仅以一票之差,与最佳故事片擦肩而过;2009年获美国旧金山的Tiburon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蒂伯龙国际电影节)“费里尼奖”——最佳处女作电影及最佳处女作导演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陈冲)、最佳处女作导演(姬诚)两项提名;美国的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银奖”。

《十七》的成功,似乎揭开了畲族题材电影的新时代。2010年,一部由南昌三鼎文化影视公司与中视威豪(北京)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作,体现畲族人民勇于建设新农村和近年少数民族跨越式发展的新影片《大天地》,已经通过文化部审定,剧组已在2011年初进驻江西省贵溪畲族乡开机。

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引人入胜,可供拍摄的题材十分丰富。如畲族人民抗倭、抗日的光荣历史,闽西、赣南、闽东、浙南光辉的革命斗争史,“蓝氏三杰”收复与经营台湾的事迹,等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优秀题材。盘瓠传说、畲族机智人物故事等,则是动画影视的绝佳题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有关畲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因此,加强畲族题材影视文学的创作和演艺人才的培养,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