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影视产业

数字影视产业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数字影视产业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影像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由传统的纸张、胶片等模拟信息向数字化信息过渡。当前,全球数字电影处于高速发展期。近年,我国数字电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并成为我国电影发展新的增长点。数字电影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数字影视产业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影像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由传统的纸张、胶片等模拟信息向数字化信息过渡。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数字影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

数字影像是相对于传统的模拟影像而言的。数字影像是指完全以一种有规则的数字量来表现的数字图像。而模拟影像是一种直观的物理量来连续地、形象地表现出另一种物理特性的图案。同传统模拟影像相比,数字影像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便于高密度存储、管理,提高资料的存取速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便于远程传输存取;实现影像素材的非线性编辑;可以无限次地复制影像资料而不会影响质量;以比特流方式存储,可以减小污染等。

数字影像技术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人们对影像进行快速复制、剪辑、粘贴、拼凑、合成、修饰的需要,显示了影像无穷的娱乐性和可操控性。正因为如此,数字影像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无穷的魅力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便是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

(一)数字电影产业

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由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演进,是继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向彩色电影发展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性巨变,是现代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环节。

数字电影放映机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在美国起步。1987年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员首先发明了液晶光电子管用来显示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图形。其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以下简称“TI”)于1988年研制出了第一个数字微镜设备(DMD)。1990年初,德国首先发布其关于开发激光数字放映机的可行性报告,并在1992年2月制造出了第一台稳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机。1992年至1999年,数字电影经过早期传输与放映系统试验以及数字放映机的市场试验,数字放映机和传送方式不断成熟,数字电影最终开始商业化放映。

1999年6月18日,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又译《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开始在美国的6家影院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放映,并取得了空前成功,全球票房超过4亿美元。这是数字电影的首次商业放映,它标志着世界数字电影发展史的元年。随后,《泰山》《玩具总动员2》《火星任务》《恐龙》等一系列数字化电影都取得不俗的成绩。此后,美国一直保持了世界上数字电影领域的先驱和领先地位。2009年12月,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3D科幻史诗巨制《阿凡达》热播,上映五周即创造1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神话。该影片从拍摄到播放采用了3D数字影院技术,从而将数字电影产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美国人在数字电影方面的实验、推广及市场上的成功带动很多国家研究和发展数字电影产业,如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典、挪威、日本等都对数字电影投以持续的关注。由于《阿凡达》在各大院线热映,并成为电影界内外热议的话题,同时在国内掀起了建设3D影院的热潮。其主要原因就是,从拍摄到播放采用了3D数字影院技术。

当前,全球数字电影处于高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12月,全球数字银幕超过1.6万块,占银幕总数的11%;全球3D银幕快速发展,达到9016块,占全球数字银幕的55.2%,总银幕数的6.1%。

真正的数字电影产业包含数字电影拍摄、制作、加工、传输、放映、发行、管理等诸多环节。我国的数字电影产业是从放映国外大片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数字实验是在2001年9月《最终幻想》开始的。放映实验由香港环球数码集成了整体数字电影传输系统,通过卫星传送数字电影信号,中影公司影院接收信号后存储到服务器中,最后通过数字放映机放映。我国在一开始的时候,缺乏自己的数字片源,国产数字电影如《寻枪》《天上草原》都是“胶转数”,即将普通胶片转换成可供数字放映设备放映的数字方式。后来,上影厂拍摄的数字电影《极地营救》,有1/3的镜头是使用高清晰数字摄影机拍摄的。

近年,我国数字电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并成为我国电影发展新的增长点。2009年我国生产的影片中,数字电影306部,占总量的67.11%。我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场次达578.6万场,城市院线数字电影放映场次达173.9万次。城市院线数字影片票房收入18.45亿元,占市场份额的30.65%。农村流动放映数字电影技术服务费227.3万元。全年城市院线观看数字电影的观众人次达5864万,占市场份额的29.26%。到2010年6月,中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数量已超过4万套。

数字放映是我国数字电影产业中发展最为稳固的一块,因其投资少、成本低、周转快、受众面广,而成为我国电影发行的新生力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差别很大。因此,我国电影数字放映也就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面向广大农村农民观众的电影流动数字放映(0.8k),面向中小城市观众的中档商业影院(1.3k),面向大城市观众与国际相兼容的商业数字影院(2k)。目前,全国已成立农村流动放映院线249条,流动数字放映队40271个,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预期目标。中档商业影院已在全国50多个中小城市,安装了239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k数字放映电影设备,累计制作完成1.3k影片发行版199部。高端城市商业影院银幕数已超过2400块。全国运营的2k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达到1938台,约占城市总银幕数的42%。整体上,我国三个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呈现协调发展的局面。

数字电影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2002年8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暂行)》,对数字电影的摄制、发行和放映(播放)、数字电影院建设等予以规范和管理,奠定了我国数字电影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格局。

2010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要求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意见》强调了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七个总体目标;针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项重点措施。

《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提出了2015年前全国城市影院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全国地级市、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覆盖,2009~2012年基本完成地市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完成部分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2013~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城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第一,明确要求各地要将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明确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第三,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国家将给予必要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及县城的影院建设。

第四,各地对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办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五,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使用国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给予土地供应支持,其中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协议方式供地。投资者要专地专用,不得改变用项。

《意见》还要求,实施电影数字化发展规划,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国家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形成集约化生产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完善符合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要求的数字电影标准体系,提高电影数字设备国产化水平。研究开发数字电影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和省级电影数字化服务监管平台,完善0.8k数字电影流动放映,1.3k、2k数字电影放映的市场服务和技术监管系统。加快研发网络实时监控系统技术,完善数字化分发和接收系统。抓紧实施资料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加快数字影片节目库的建设和利用。

数字电影是个新生事物,它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

“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电影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和大飞跃。为此,广电总局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加快电影拍摄、制作、洗印、发行、放映、节目存储与交换、档案影片修复及电影后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进一步确立数字电影在电影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建立完善的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新体系;建立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放映格局;健全电影技术质量认证监督体系;实施中国电影技术与工艺从模拟向数字化的全面过渡;完成电影数字化在推动产业化发展中的战略性调整和布局;形成以节目为龙头,以技术为支撑,通过各种增值服务,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力度,巩固和完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努力开创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二)数字电视内容产业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由于,数字电视传输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处理,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而且,数字电视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等。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VOD)。VOD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它不像传统电视那样,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VOD让用户在收看电视时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权,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和针对性。

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传播的画面质量更高、色彩更绚丽丰富、音响效果更好,抗干扰能力强,而且可以节省频率。数字电视克服了传统模拟电视的种种不足,代表了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电视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将带来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电视的分类很多,按地面无线传输、卫星传输、有线传输等信号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三类。按照产品类型划分,数字电视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按照图像水平清晰度划分,大于250线的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LDTV),大于500线的为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大于800线的为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

数字电视产业是国家信息产业里的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国家希望通过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带动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从技术上,数字电视技术融合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有器件,有软件,有整机,有系统,有终端,离不开传输网络,属于广电网络,可称为广电产业;应用于电信行业,可成为电信产业。数字电视不只有技术属性,还有文化属性。数字电视面向社会呈现给消费者的是节目及其相关服务,从事数字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和制作的,既不是IT产业,也不是电视工业,而是文化产业。因此,我们这里讲的数字电视产业主要是指数字电视内容产业。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技术,都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数字电视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但观众很明显对技术并不在意,他们最终在意的还是数字电视的内容。没有核心的内容,或是内容不丰富,缺乏吸引力,那么再好的设备和技术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内容提供一直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限制了数字电视传播渠道作用的发挥。当前,我国的数字电视内容制作理念还停留在模拟电视上,“千台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没有体现数字电视大容量、高清晰度、互动性强的优势。数字电视内容产业发展滞后成为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国政府认识到数字电视内容产业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布了数字电视产业的相关政策,允许广电和电信行业互相进入,推进“三网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进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积极推进电视节目专业化,充分发挥数字电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数字电视提供优质安全的节目源。这些政策无疑将大大加快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建设,促进产业从内容到设备不断完善,加快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