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景颇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景颇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宏州人民政府于2007年1月18日公布了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颇族创世神话史诗——《目瑙斋瓦》、景颇族民间传统舞蹈──象脚鼓舞、景颇族民间传统技艺——纺织工艺等,都在名录之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祭祀天鬼木代而举行的隆重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_中国景颇族

第九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创造出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堪称天下最为壮观的舞蹈——景颇族目瑙纵歌就是其中之一。景颇民族具有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宗教、服饰、歌舞、饮食及建筑等均各具特色,反映了景颇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淳朴坚毅的民族性格。德宏州人民政府于2007年1月18日公布了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颇族创世神话史诗——《目瑙斋瓦》、景颇族民间传统舞蹈──象脚鼓舞、景颇族民间传统技艺——纺织工艺等,都在名录之列。

一、景颇族创世神话史诗——《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即举行目瑙纵歌时董萨吟唱的词,它是目瑙纵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祭祀天鬼木代而举行的隆重仪式。目瑙纵歌意为大家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举行。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在大鼓、铓锣和西洋乐器的伴奏声中,在头戴鸟头羽冠的瑙双带领下成双步入舞场,沿着目瑙示栋标志指引的祖先迁徙路线图,踏着欢乐铿锵的鼓点和音乐纵情欢跳,但见刀光闪闪,银泡刷刷,彩帕飞天,花扇翻滚,人们传递水酒,吼声震天,万人共舞而不乱阵脚。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这一天下最神奇壮观的集体舞蹈。

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舞蹈路线。柱侧置刀、矛,象征人民强悍刚毅的性格。根据目瑙舞起源于鸟类舞的传说,在柱档两端设木雕犀鸟、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挂有横匾,画有景颇传说中的起源地喜马拉雅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纵歌节已成为景颇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民俗节日。目瑙纵歌节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目瑙纵歌。它包括苏目瑙(招财庆丰收)、巴当目瑙(庆祝胜利)、定栓目瑙(庆贺新居落成)、结如目瑙(出征誓师)等十几种。与目瑙纵歌配合的舞蹈动作虽然不多,但顿步摆肩鲜明独特,是景颇族舞蹈的代表性动作。举行目瑙纵歌时,方圆百十里有上万人参加,大家同场共舞,气氛隆重热烈,极富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又是加强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渠道。1983年,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确立目瑙纵歌为德宏州法定的民族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万景颇族,国内外都举行目瑙纵歌。而陇川县是目前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最具景颇族代表性的地区。目瑙纵歌集景颇族文化为一体,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地展现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对景颇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二、景颇族民间传统舞蹈──象脚鼓舞

流行于景颇族地区,是一种男女自娱自乐性很强的舞蹈,因舞蹈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木棉树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形如象脚。使用时为了调节其音色,鼓面粘上揉搓过的糯米饭团。由于象脚鼓的大小不同,舞蹈动作也有所不同。

(一)长象脚鼓舞

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地区。鼓长1.7米左右,舞姿端庄潇洒,舞步缓慢,鼓的打法多变,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舞至高潮时,甚至用脚打、头打。不同的打法,打出各种不同节奏、音色的鼓点。景颇族地区流传有近20套较完整的鼓谱,伴奏时,不仅能激发舞者的感情,还能以特定的鼓语表示特定的舞蹈动作。

(二)中象脚鼓舞

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于潞西、盈江、陇川等县的景颇族聚居地区。鼓长约1米,舞步扎实稳重,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各个民族的中象脚鼓舞的动作不尽相同,景颇族的这种舞蹈,两人相对,身向前倾,双脚踏步,鼓尾上翘,鼓面向下,随着打鼓,作重拍向上的不均匀颤动。舞者逐渐接近,转身换位,同时,背对背地相错甩鼓。

(三)小象脚鼓舞

小象脚鼓舞为景颇族个别村子所特有。鼓长0.7米,舞步灵活跳跃,跳舞时形式多样。

(四)象脚鼓舞的特点

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小象脚鼓舞以灵活轻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节庆,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五)舞蹈动作

跳象脚鼓舞必须有铓、钹配合伴奏,跳中象脚鼓舞时,打钹的人也参加伴舞,特别是做转鼓和掖吸腿跳等动作时,钹在鼓前伴奏。象脚鼓舞是景颇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女舞蹈,在景颇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每当夕阳西下,景颇族人民聚居的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景颇山乡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像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景颇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击鼓人边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着。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有的击鼓技巧特别出众者,还能以鼓代“言”,用象脚鼓和另一鼓手以鼓“谈话”哩。跳象脚鼓舞除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舞蹈外,象脚鼓也是景颇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景颇族民间传统技艺——纺织工艺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金黄的稻谷收进了仓。一栋栋景颇族竹楼前的空地上,钉着两根木桩,中间架一横木,横木上串上红色或黑色的棉线,另一端套着两支圆木棍。妇女席地而坐,腰间围上牛皮带,两端系在圆木棍的两边,用十几根竹签分经线,放上木制织刀,手拿木梭子,用各色毛线、羊毛织出别具一格的筒裙、包头、筒帕、腰带、护腿和长刀背带等。

img34

织布比赛

景颇族妇女用简单的工具,织出了绚丽多彩的花纹,色彩鲜艳协调,图案取材广泛,千姿百态,如彩霞流云。姑娘们围上色彩艳丽的筒裙,不但打扮得更加美丽漂亮,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小伙子们系上织有醒目图案、两头有银扣的腰带,再斜吊上配有漂亮背带的长刀,更显得英俊威武。老人出门必挂美观大方的筒帕,路遇熟人即从筒帕里掏出竹酒筒、草烟传递,别有一番情趣!纺织在景颇族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景颇族妇女从八九岁就开始学纺织,到出嫁时已是纺织的能手。

景颇族不但织的工具简单,纺的工具更简单。棉花变线多用手捻,工具是一根长8寸左右两头削尖的细竹棒,走路休息都可以捻。经常看见妇女背着东西赶集或回家时边走边说笑,边拿出竹槌子,轻轻地一搓一提,雪白的棉线或毛线就纺出来了。

纺织成了景颇族妇女的专职,每家房后都栽有几棵木本棉花。每年收了棉花后,把棉花纺成线,挖来一些野生植物的根,切碎后倒进锅里同白棉线或白羊毛线一起煮。不同的野生植物的根,染出了不同颜色的线。再加上各色毛线就可织布了。织时以红或黑色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挑选不同色调的线配进去,使色调对比强烈。

筒裙用料讲究,织得精美,是景颇族妇女参加喜庆节日、探亲访友的盛装。于是景颇族的纺织也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注释】

[1]石锐,刘更生.景颇族民间故事选.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2]雷重安.盈江县盏西区景颇族宗教调查.民族调查研究专刊.第1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