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羌族舞蹈基本手型

羌族舞蹈基本手型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古朴的羌族民间歌舞艺术不仅是羌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唱歌是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无论是在劳动生产、节日宴会、婚丧嫁娶时,羌族人民都要唱歌跳舞。羌族民间歌曲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比喻贴切。
民间歌舞艺术_中国羌族

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古朴的羌族民间歌舞艺术不仅是羌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一、羌族民间歌曲

羌族民间歌曲是靠人们口传心授而传承下来的。唱歌是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无论是在劳动生产、节日宴会、婚丧嫁娶时,羌族人民都要唱歌跳舞。他们通过唱歌来消除疲劳,同时也通过唱歌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哀怨、喜悦或愿望。青年男女更是把歌舞作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羌族民间歌曲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歌词大都是四个音节或七个音节的短句,长句很少,可以随意转换。或是见物生情,即兴唱来,自成一格;或边唱边想,无拘无束。不同的词套上不同的曲调演唱,有的悠扬优美,有的高亢嘹亮,有的活泼诙谐,有的缠绵婉转。千百年来,羌族民歌经过无数歌手、释比的加工创造,其曲调越来越丰富完善。

(一)酒歌

酒歌是羌族特有的歌唱形式之一,有的地方称做“唱酒戏”。羌民喜饮咂酒,有“有酒歌儿多,无酒不起歌”的说法。羌族素有“渴羌”之称,其豪饮放歌的习俗,具有久远的历史。每逢羌族婚丧嫁娶、喜庆年节、修房造屋、请客迎宾,特别是宗教祭祀活动的时候都要用咂酒来招待客人。主人和客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唱酒歌。这类歌的节奏虽然缓慢但是旋律优美、声音高亢、腔调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风格。歌词通常比较长,大多是祝贺、赞颂、酬谢以及叙述家史或追忆祖先业绩等内容。

(二)情歌

羌族情歌的内容有的直抒胸臆,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坚如磐石,有的柔情似水,有的顾虑重重,有的大胆直率。具体而言,表现直抒爱情的歌曲,如《新打的镰慢慢弯》:“新打的镰刀慢慢弯,缠不了小妹我心不甘,等到哪天缠上了,我心中就像扇子扇。”表现缠绵情感的,如《太阳落坡》:“太阳落坡翻大扭,正好玩耍要回家。脚踏铜蹬上了马,舍不得眼前一枝花。”表现坚如磐石的,如《太阳出来照河口》:“太阳出来照河口,我跟小妹手挽手。要得我俩分了手,除非河干石头朽。”表现柔情似水的,如《一进沟沟沟又长》:“一进沟沟沟又长,芹菜韭菜排两行,郎吃芹菜勤想姐,姐吃韭菜久想郎。”

(三)劳动歌

劳动歌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激发和鼓励劳动者产生热情,起指挥生产、协调动作、振奋精神作用的民歌。它主要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点。一种是曲调随意性较大、悠扬缓慢,无定式节奏。如《耕地歌》《割麦歌》等。另一种则曲调明快、紧凑、节奏感强,如《打麦歌》《挖窝子歌》等。《耕地歌》主要表现劳作的艰辛和对牛的怜悯:“瓦依拿啦……我年轻的犏牛俩,你俩跑得多快啊,像插翅腾飞呀。转弯了,我的犏牛俩,你俩多苦啊,我也心痛你们,看到地头边啊,已快耕垄了。”《割麦歌》主要表现人们丰收时欢乐、喜悦的心情:“呀呀拉呀米子!这块地的麦子长得好,也很饱满。快收割吧!快收割吧!都像这块地,收成该多好。”《挖窝子歌》主要表现挖窝子时人们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热闹的劳动场景:“挖啊挖,快快挖,我已经挖起走了,你赶快跟起来。”这些劳动歌曲通俗上口、易学易记、类似汉族地区的劳动号子。不同之处只是旋律音调的呼号特征不如号子那么明显,主要演唱形式是对唱或齐唱,而不是一领众和。

(四)喜事歌

喜事歌会因进行程序的推进,可分为迎亲歌、接亲歌、挂红词、拜堂词、改煞词等。其中,迎亲歌是新娘之母在接待客人时唱的,歌中有礼节性的谦虚:“我的弟兄姊妹们,没有很好来接待你们。我应该十里铺毡,五里结彩来接你们,十里铺毡,五里结彩没有来接待,我的亲戚六眷们,望你们不要多心啊!”也有养女的烦恼、遗憾及别女的痛苦:“哥哥啊,你的妹妹我命不好,我是帮人下苦盘儿盘女的。原先儿女金贵,现在儿女多了,不值钱了,我的女儿要是个儿子,他就能顶替我的一只肩膀,可是,她是个女儿啊,而且她今天就要走了。我帮人下苦把她盘大,现在她就要走了。她长大了,她要嫁给人家当媳妇了。”有临别时对女儿的教诲:“我吃了人家的酒,比大海都深啊!我吃人家的肉,比大山都高啊!我的女儿,你当人家的媳妇,要听话啊!我的女儿乖乖,你要争气啊。”有对亲戚们的感激:“我的弟兄姊妹们,我困难时,你们给了我吃和穿,都是为了我盘儿盘女啊!现在女儿要走了,我也不晓得咋样感谢你们才好。”

此外,羌族还有在羌历年时所唱的歌曲,如狮灯歌。狮灯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狮子词》,一种是《正月好唱祝英台》。前一种是新年时用“耍狮子”的形式向邻居、亲戚、长辈拜年时唱的,后一种通过十二个月的变化,唱出农人们耕作时的繁忙。《狮子词》轻松、活泼、简单、明快,充分表现了羌人喜庆新年时的愉悦心情。歌中多为祝福及赞美之词:“这个财门高又高,财门底下金狮子。”“左边贴的摇钱树,右边贴的聚宝盆。”“左盘三转生贵子,右盘三转点状元,状元头上插金花,荣华富贵到你家。”“中梁本是檀香木,下梁本是紫檀木。”“这个神台修得好,中间搁的檀香炉,两边插的金蜡烛。”“一对香炉圆又圆,一对金狮往内盘。”“多谢茶来多谢酒,阳雀过山远传名。”《狮子词》从接受拜年的主人门前一直唱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再从柱子、中梁、下梁唱到堂屋,又从堂屋唱到火炉,再由火炉唱到神台,再唱主人的热情,最后唱狮子出门,顺序清楚,重点突出。

二、羌族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同样是羌族日常生活及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羌族无论是祭山会、羌历年,还是婚娶丧葬,都会用歌舞的形式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悦、哀伤、祈福及感受。舞蹈也不限场所,或为空地、或为家居,任何适合舞蹈的地方都是舞蹈的表演场。舞蹈主体不分男女老幼,常常会是一个村寨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

羌族舞蹈种类多样,特点鲜明,作用各异,但其基本动律有两种:一是身体的轴向转动韵律,二是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其主要形式是:连臂、踏歌,以腿部动作为主。这些韵律特点由其基本劳动方式、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古羌文化的延续和遗存,以及由这些产生的信仰、习俗和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形成的。

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羌族舞蹈。

(一)萨朗

萨朗又可译为锅庄,意为且歌且舞,是羌民最喜爱,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映喜庆或悲痛的自娱性舞蹈。萨朗按内容以表现自然崇拜和民间风俗居多,根据具体场景的不同可分为办丧事时跳的“忧事萨朗”和在节日期间跳的“喜庆萨朗”。两者由于内容不同,因而在音乐和舞蹈上的气氛和风格也迥然不同。但是两者的舞蹈动作都基本相同,如跳舞的时候,男性双手持衣衫前摆两角,女性持腰围两角,围成各种形状,或圆圈,或一字长阵,或两排对舞。舞者边舞边唱,动作缓慢。

img53

羌族锅庄

跳萨朗一般是男前女后围着火塘或场坝围成一圈,参加人数不限,着盛装,连臂或不连臂,载歌载舞,沿逆时针方向迈进。领舞者都是本村寨能歌善舞的男子。舞蹈开始,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缓渐快,舞到激烈的时候,领舞者突然变换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跳法,时而双腿交替空蹈,时而左旋右转,男女相互竞赛,气氛十分热烈欢快。此时,男舞者便要在每个乐句的最后一拍发出“嘻”“嘻”的尖叫声,把舞蹈情绪推向高潮。舞至最后,男子叫一声“呀喂”,女子应声“哟喂”,一轮舞步就结束了。歇息一会儿,喝口咂酒,又开始新的一轮,即变换成新的舞曲和步伐,如“一步一翻”“两步一翻”“三步一翻”和一些固定的舞曲的动作组合。每个晚会,最少可以跳出十几种不同的舞步。在茂县赤不苏一带流行着学跳萨朗舞的秘诀,一是右脚原地欲起步,同时左脚踏地绕后跟;二是前进步步有提升,急迫落地重又狠;三是左脚有踏,臀部左右顶,半月成形令人惊。跳完一曲萨朗之后,人们都要喝一次咂酒,然后接着再跳,跳了又喝,喝了又跳,以至通宵达旦。

(二)哟初步

哟初步是羌语南部方言,译为“酒席歌舞”,又称“约布补”,主要流传于汶川县和理县的通化、薛城一带。“哟初步”的一般规律是,开始连臂踩脚,然后放开手做各种舞蹈动作,其中有一组动作数次在舞蹈中同其他动作交替穿插进行组合。这种舞蹈组合形式具有主干动作明确、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特点。但因地区不同,舞蹈者年龄不同,因而舞蹈的组合结构也有差异。

哟初步是羌族人民在婚丧嫁娶、节日欢庆时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它通过唱词反映羌族人民的喜悦、哀怨或情思。一般都是一支曲配合舞蹈动作反复进行表演,直到尽兴为止。哟初步和萨朗是在同一文化环境和氛围中产生、发展,并长期共同生存的艺术形式。因此,就整个表现方法和表演的过程与形式来说,二者基本一致的。

(三)皮鼓舞

皮鼓舞又称羊皮鼓舞、铃鼓舞,羌族北部方言称为“侧拜举·苏得萨”,南部方言称为“莫恩纳萨”。巫师在祭祀活动时要边唱边击鼓,边跳舞。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稳沉热烈,丰富多变。民间在跳羊皮鼓舞时,领舞者左肩扛神棍,右手握响盘,其他人手执皮鼓。由于地区不同,手执的道具也各异。还有扛旗幡、举花伞、双手执响盘或左手同时拿鼓和响盘,多种多样。

表演时又可分为独舞、对舞和集体舞等形式。集体舞和对舞主要用于婚丧活动中,独舞则用于驱病除魔的活动中。现今的羊皮鼓舞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鼓伴舞时,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鼓铃声时而稳健优美,时而欢快跳跃,时而又粗犷热烈。羊皮鼓也缩小了体积,这不仅使原来沉闷的音韵变得高亢,更能烘托欢乐热烈的气氛,还因小巧玲珑而便于舞动,出现了种种转舞、快速削鼓、大幅度的晃鼓和各种跳跃的动作,丰富了舞蹈语汇,使羊皮鼓舞这一艺术形式更加完美。

(四)铠甲舞

铠甲舞又称“克西格西”,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舞蹈,是为战死的羌族英雄举行大葬时进行的一种祭祀中的礼仪性舞蹈。袁宏《后汉记》卷九中记载“其为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中谓之劣,又以为不祥。”铠甲舞即源于此习俗。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咂酒坛放在场地中央,一切准备就绪后,负责仪式的释比手持饮酒用的竹管先念一大段开坛词,求神庇佑。结束后武士们身披牛皮铠甲,头戴鬃毛头盔,围成圆圈,以大声吼叫的方式始起舞,结束时,舞者双手上举,双臂剧烈抖动,显示出武士的英雄豪气。吼叫声、铠甲的抖动声、长刀的咔咔声组合在一起显得舞蹈特别肃穆、威武、豪气。

img54

羌族舞草龙(茂县叠溪乡)

(五)哈日

哈日,羌语意为练兵演习。此舞属于出战前誓师的舞蹈。舞蹈在领舞者的率领下先列单行,发出吼叫声,晃动手上的兵器,走出各种队形,羌族人称“走花”。舞蹈至高潮时羌族人举枪鸣放,欢呼声与枪声交织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

受汉文化的影响,羌族的民间舞蹈吸收了许多汉族舞蹈文化元素,也引进了一些汉族的舞蹈形式,如舞龙、跑旱船等。此外,新中国成立以后,羌族的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舞蹈作品,如舞蹈《欢乐的山寨》《羊角花开》等等,它们是羌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