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朝鲜族小学

朝鲜族小学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朝鲜族民众掀起的办教育高潮,对于当时普及中小学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例如1952年延边朝鲜族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了小学教育普及。由于山海关以南地区没有公立朝鲜族中小学,这些孩子无法接受民族教育,为此,一些朝鲜族人士在天津、北京、青岛等城市开始创办朝鲜族学校,这样民办朝鲜族学校又出现了。
民间教育_中国朝鲜族

第一节 民间教育

很早以来,朝鲜民众就重视子女教育,然而到近现代国家公办大众教育以前,各种教育启蒙均由民间形式进行。从朝鲜族民间教育形式看,可分私塾书堂教育和民办学校教育。

一、私塾书堂教育

朝鲜民众重视子女教育,在那移居拓荒的艰苦年代也不忘子女教育,只要一个地方形成一定规模的朝鲜族聚居村落,那里就会出现私塾书堂,就能听见孩子们的琅琅书声。私塾体现了当年刚从朝鲜半岛移居而来的朝鲜族教育热。

私塾或书堂教育属于平民教育场所,在近代学校教育开始以前,它是民间进行教育、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朝鲜族的私塾书堂教育继承了朝鲜的教育传统,没有脱离封建制度影响,“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大都以《千字文》开始,依次学习《童蒙先习》《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同时读一些《五言》《七言绝句》《四律》等诗词。教授形式主要包括讲读、写作和习字。据不完全统计,1914年延边地区延吉县就已经有朝鲜族垦民私塾116处。

私塾书堂的一切事务教师管理,如果学生较多,就指定学习好或年龄较大的学生帮教师给年龄较小的学生教习知识,教师不在时则由年龄较大的学生出面处理相关事务。

私塾书堂的创办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塾师自办的;二是有识之士独办或合办的;三是村落公办的。教师一般聘请当地或外地有名望的人,其居住、伙食及生活费用由学生家长共同承担,以实物支付。在私塾里就读的学徒年龄一般是7~8岁和15~16岁,也有20岁以上的青年人。

私塾设施简单,只要有一间屋子和一位先生就能开办,易于普及。尽管当时私塾书堂简陋,也没有学制及班级分类,但它为一般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为民族的文化教育启蒙作出一定的贡献。

夜校也属于此类。自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半岛以后,更多的朝鲜半岛居民来到中国。他们在各地开展抗日独立斗争的同时,纷纷创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并传播抗日爱国思想,因此夜校成为民间进行大众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二、民办学校教育

20世纪初,在朝鲜爱国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地区也兴起反封建、反日的民族文化启蒙运动,开始出现民办学校,向朝鲜族大众传授新知识,灌输反日爱国思想,打开了近代教育之门。1906年,创办了“瑞甸书塾”,这标志着朝鲜族教育由旧式私塾书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开始。

1907年,瑞甸书塾被停办后,朝鲜族反日志士在延边各地开办私立学校,陆续创办了昌东书塾、光成书塾、明东书塾、正东书塾等,1910年这些书塾发展为中学。到1911年,延边民办学校达19所,学生493人;到1916年学校数增至156所,学生数增至3879人[1]

img54

中国朝鲜族第一个学校(1906年)

朝鲜族民办的各类学校实施新文化教育和反日教育,以培养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反日爱国精神,灌输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设置的课程朝鲜语、朝鲜历史地理、数理化、修身伦理等。

1928年,东北朝鲜族反日民族志士经办的学校发展到388所[2]。这些学校的经办有4种类型:一是由朝鲜族各阶层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创办;二是依靠宗教团体补助基金创办;三是依靠学校创收经营的;四是由个人捐助的资金经办的。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东北解放区的朝鲜族民众办学热情更加高涨,各地掀起办学高潮。朝鲜族地区纷纷组织“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筹资金,自备建材盖校舍,创办了数百所中小学。例如,在1946年到1947年间延吉县就建立了18所民办中学。到1949年,延边地区已有小学647所,其中民办占86.7%;中学31所,其中民办占70.9%[3]。这些民办学校的广大师生艰苦创业,自己动手制作桌椅和黑板,种地创收解决教学所需。虽然教师待遇也很低,每月仅60~70斤小米或高粱,仅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是,民众办学热情很高,教师乐于教,学生愿意学,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朝鲜族民众掀起的办教育高潮,对于当时普及中小学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例如1952年延边朝鲜族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了小学教育普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渐将原来的民办学校纳入公办体制内。1952年,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关于把东北地区朝鲜族民办中学改为公办中学的决定》,延边地区将19所民办中学全部转为公办,小学采取合并或并入中心校的办法以减少民办学校比重。此后,民办中小学逐渐纳入到公办。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人口大量向山海关以南城市流动,其中包含不少学龄少年儿童。由于山海关以南地区没有公立朝鲜族中小学,这些孩子无法接受民族教育,为此,一些朝鲜族人士在天津、北京、青岛等城市开始创办朝鲜族学校,这样民办朝鲜族学校又出现了。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基础教育几乎全部由政府负担,在没有新政策出台以前,民办朝鲜族学校很难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致使已经出现的5~6所民办朝鲜族学校中,北京、天津的学校已经无法维持下去,青岛的两所学校只能勉强维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