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朝鲜族的节庆

朝鲜族的节庆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朝鲜族节庆有其独有的特征,除做节日饮食外、还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增添节日氛围。在朝鲜族中,春节是重要传统民俗节庆之一。朝鲜族春节有其特有的食品,统称为“岁餐”。能歌善舞的朝鲜族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朝鲜族清明祭中与亡者同餐的习俗还有其他寓意。
朝鲜族的节庆_吉林省民俗节庆

节庆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有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庆传承性的重要表现。节庆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化之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庆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朝鲜族传统节日包括“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三月三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四月八日)、“端午”(农历五月五日)、“流头日”(农历六月十五日)、“秋夕”(仲秋节)、“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和“八关”、“冬至”等。其中元日、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五个较为隆重的节日。朝鲜族节庆有其独有的特征,除做节日饮食外、还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增添节日氛围。

一、元日

农历一月一日,朝鲜族春节。在朝鲜族中,春节是重要传统民俗节庆之一。新年早上祭祀祖先,晚辈人向祖先贡献祭品和行叩拜大礼。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这是最重要的活动。朝鲜族人祭祖有严格的说法,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祭祀的程序也很严格。祭祀结束后孩子们向大人拜年,大人还礼祝愿。然后家属和亲戚们聚在一起玩掷毂游戏(用4个木块儿玩的朝鲜族传统游戏),跳跳板(姑娘站在长木板两端轮流地跳的游戏)等游戏。并把有“装福”意思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摸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人们到长辈家去拜过年后,就玩各种民俗游戏,如玩尤茨,跳跳板等等。孩子们则放风筝、玩陀螺、踢毽子、玩冰车等。

阴历年到来的时候,街道和村庄都披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年这一天,主妇们摆出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丰盛的年饭年菜,全家聚在一起欢度节日。饭菜中大米年糕、年糕汤、朝鲜八宝饭和江米条是不可或缺的。年糕汤是把年糕切成柳叶状,放入各种作料,用肉汤煮成,味道好,营养丰富,人人都爱吃。人们往往问孩子吃了几碗年糕汤,就是问他几岁了。

每年春节一到,朝鲜族妇女都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从早到晚都要在厨房里忙活,嫁到朝鲜族的外族姑娘也要同朝鲜妇女一样从早忙到晚。朝鲜族春节有其特有的食品,统称为“岁餐”。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饮食是“米糕片汤”。古代的朝鲜族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代表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象征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以前做米糕片汤的汤是用野鸡汤熬成,现改用牛肉或鸡肉汤代替。有的地区的朝鲜族还喜欢在米糕片汤里加入用山鸡肉、绿豆芽、蘑菇和泡菜包的饺子。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米糖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能歌善舞的朝鲜族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人守岁通宵达旦,伴随着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踩跳板、拔河、荡秋千,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竞相参与。正月十五夜晚,还要举行传统的庆祝聚会,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朝鲜族的“花甲宴”)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伴着长鼓、洞箫、唢呐奏出的乐曲,载歌载舞直到天明。

二、上元节

上元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是朝鲜族的传统岁时节日。这天,朝鲜族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燃烛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膳、五谷饭,喝聪耳酒。药膳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膳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谷类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

上元节有许多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炬最亮,燃的时间最长。车战,是比谁的车结实。所有娱乐活动,全村人都来参加。围观者敲鼓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据说谁最先看到圆月,便能沾上福气。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踏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但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朝鲜族上元节灯会

三、清明(寒食)节

清明(寒食)节在朝鲜族中被重视和盛行这与他们尊重孝道的理念有关。按习俗,在清明节朝鲜族要与祖先和故去的亲人同食一餐,把在坟前扫墓祭祀的供品当着故去亲人的“面”食用。这种仪式意在祭祀的同时也让故去的亲人看看他们的“心情”,以表达他们对故去的亲人的缅怀和敬畏。

通常情况下,大家带着祭品(食物)去亲人的墓地(须用头顶着器具)。到墓地后,先要“踩圈”,即围着亲人的坟走上一圈,看看坟土是否有坍塌和破损。然后是“培坟”,俗称“加土”。接着是进行“土祭”,也称墓前祭。先倒上三杯酒,摆在坟前的石阶或土堆前的铺纸上,接着要向坟茔鞠躬三次(不磕头),再往下开始“敬食”。把从家里带来的冷食,供在坟前。有时也用买来的糕点做“敬食”。最后是上饭敬菜,给亡者留下食品,为了避免食物被鸟兽吃掉,要在坟前用土埋起来。

清明(寒食)节,既传承了朝鲜族野祭携带“寒食”的民俗,又把孝道和感恩的理念融入了寒食节,从而传承和延续了这个古老节日的习俗和理念。享用祭品在许多民族传统习俗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如敬佛供祖之后,人们往往喜欢取供果而食之,并称之为“吃福果”,取其“顺当”、“吉祥”、“健康”之意。这反映了人类祈福求祥的一种心理。

朝鲜族清明祭中与亡者同餐的习俗还有其他寓意。首先,与亡人一起“进食”的仪式表达了对祖先的真诚和敬畏,要奉上家里最好的东西,以示虔诚。第二,表达了尊老爱幼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无愧于先人的神圣表述。第三是传承美德,讲述先人的优良品德,以此教育后代。这是对清明习俗内涵的一种深度挖掘和放大效应。

四、流头节

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也叫“流头日”,是朝鲜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地区。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节日当天,人们携带酒食到江河岸边,在水中沐浴,称为“流头”。浴后会宴,称“流头宴”。最典型的是食用蜜水浇粉团,称“吃水团”。有的地区还将打糕扔到水田中,或用小木棍插在田埂上,举行“龙神祭”或“农神祭”。

流头节,人们身穿民族节日盛装,在白衣老者的带领下,高举“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举行了流头荐新仪式,并进行了东流水头沐浴仪式。随后,人们表演流头舞、顶水罐、跳板、摔跤、荡秋千等节目,特别是要进行拔河等集体项目的竞赛。人们还要进行打糕和泡菜制作的表演和比赛,充分展示朝鲜族的民俗风情。流头节,这一朝鲜族传统节日是一个集体性很浓、参与性强的节日,以农为本、祭农神、敬祖先,求丰收与平安,通过这一节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丰富了朝鲜族的文化生活。

朝鲜族流头节

五、花甲节

花甲节也叫花甲宴或花甲礼,是朝鲜族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有尊敬老人的传统,老人在朝鲜族内普遍地受到尊敬和优待,有着很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关怀备至,一到节日,先向家里的长辈依次恭喜问安,接着到村子其他老人家问好祝福,198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老人节”,并举行尊老敬老的活动,为老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条件,使尊老习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全社会的美德。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每到花甲节时儿女、亲友、邻居都要向老人祝福祝寿。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关于花甲宴的由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古代国王颁发了一条残酷的法规:人过60,不死即埋,后称“高丽葬”。一位姓金的穷人,把年过60的父亲藏入一座山的山洞之中,每天偷偷地给他送饭,始终没被人发觉,皇帝听说了“高丽葬”这件事,感到这条法规过于残酷,便给国王送去了三道难题,使他非常为难,后来山洞里的金老汉说了解题之法,国王听后欣喜异常,找到了解题人,方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穷老汉,于是国王醒悟到老年人阅历丰富,是国家的财富,从此废除旧律,通令全国尊重、爱护老人,那位金老汉于是重返家园,与家人团聚,安度晚年一直到寿终正寝。从此以后,花甲代替了“高丽葬”,敬奉老年人成为朝鲜民族的传统美德。

按天干地支推算法,60年为一甲子,通常将60周岁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此对花甲礼特别讲究。到花甲宴那天,儿女们为老人大摆宴席,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献寿是基本的仪式。儿女们为老人换一身特制的礼服,在大厅或在庭院内摆上寿席。花甲老人坐在寿席中,男左女右,同亲朋邻里中的长辈兄弟一起接受寿礼,寿桌上摆满粮果、鱼肉、糕点和酒类,寿礼开始,按儿女长幼之序,亲朋远近之别,依次敬酒献寿。或者敬酒,或者献祝寿诗,或者载歌舞。礼毕,子女们宴请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人们边吃边喝,唱歌跳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朝鲜族花甲节

六、回婚礼

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这种礼节同“花甲礼”一样形成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夫妇都需健在且为原配;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且无作奸犯科者;三是子孙俱全且无夭折,方有资格举办回婚节。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朝鲜族回婚礼

七、抓周礼

抓周礼,是朝鲜族格外讲究的一周岁生日仪式。这种礼仪在我国北齐(550年-577年)时期就已存在,称作“试儿”。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更加盛行,称作“拈周试睟”,后来在民间称作“抓周”。这种礼仪传到朝鲜半岛,逐渐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抓周礼。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抓周礼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内容包括:向“产神”致敬、给婴儿穿彩条绣袄、抓周和分享生日糕饼等。

举行抓周礼时,人们通常会聘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熟知朝鲜传统礼仪的人来主持,后来,逐渐出现一些较为固定的业余或专职的司仪,现在社会朝鲜族家庭过抓周礼大多请这些司仪来主持。

向“产神”致敬是在生日的前一天进行,要在一张供桌上祭奠主宰剩余的“产神”,到了生日这一天,母亲会给小宝宝穿一身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将其妆扮得漂亮可爱。若是男孩儿,要穿用红、黄、绿、蓝、灰、粉红、白等七种颜色的缎子缝制的彩条绣袄,头戴幅巾,腰系荷包。要是女孩,要穿上色彩艳丽的七彩裙。周岁孩子穿七彩缎服饰之习俗的由来,现在有多种解释。一是说过去朝鲜族妇女们善于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留给孩子做衣服穿;二是说出于信仰阴阳五行说,认为孩子穿上七色彩衣,可以避邪无忧;三是以美学角度上看,七彩缎色彩清新、明快、暖和协调,使小孩显得更加聪慧可爱,倍增喜庆的气氛。“抓周”,即在周岁生日席上摆放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让孩子任意抓自己的心中之物,摆放物件的桌子被称作“盘”,生日席上为“抓周”摆的各种物品,因孩子性别的差异而略有不同。男孩席上摆米、打糕、面条、水果、钱、弓、箭、书、墨、笔、纸等;女孩席上除饮食品同上以外,将弓、箭换成针、线、尺、剪子、熨斗等物品。孩子要在大人们期待的目光下任意抓取其中的某件物品,接受人生第一回考试。假如先抓了钱或面条之类,人们就会说他长寿;假如先抓了弓箭之类,就说他将来会成为武将;假如先抓了米钱之类,就说他会成为富翁;假如先抓了笔、墨一类,就说他会成为文人;假如先抓取了打糕、水果,就说他将来会是个老实本份的人。这种靠抓取物件的顺序来预测孩子未来的志趣和前程的风俗,现今仍然保存和延续。

抓周礼虽然源于古代的征兆观念,但实际上蕴含着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是对儿女美好未来的一份真诚祝愿,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这种礼仪增强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之心。抓周礼、婚礼、花甲宴和葬礼统称为朝鲜族人生四大礼仪。前两者是父母给儿女操办,后两者是儿女给父母操办,这些礼仪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也增进了社会的和谐。抓周礼是朝鲜族民俗节庆中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说明朝鲜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使其文化不断丰富。

朝鲜族抓周礼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广泛,各种思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渗透。朝鲜族作为少数民族,其生活方式极易被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影响,朝鲜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朝鲜族传统特色难以传承。特别是一些朝鲜族日常生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逐渐与外界趋同,一些80后、90后的朝鲜族青少年在思想上、行为方式上已经体现不出朝鲜族的传统特点。朝鲜族民俗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存延续力,是朝鲜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朝鲜族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家园。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朝鲜族的发源地,要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培育强大的民族感召力,最大程度发挥民俗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在朝鲜族集中的区域,设立朝鲜族文化保护区或建设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可以充分利用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朝鲜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有效的传承和利用朝鲜族民俗文化,更好地发挥朝鲜族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积极作用。

八、百种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做百种节,又称“长工节”或“农夫节”,是朝鲜民族传统节日中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具有特点的节日。“百种”是古代传说中专门管理各种农作物种子的农神的名子。七月十五日是农夫们祭奠农神“百种”的日子,“百种节”由此而得名。

朝鲜族农夫节

起源:《礼记》载“百种,司百谷之种之神也。”在朝鲜民族中流传这样一段传说:在远古之时,玉皇大帝来到人间,不知何故,想要惩罚人类,便召见主管风雨的乌龟吩咐道:“你要让今天晚上刮起狂风,下3尺半深的大暴雨。”这话恰巧被放牛娃“百种”听见。他感到大事不好,等到玉皇大帝升天后,他便学着玉皇大帝的嗓音对乌龟说道:“我改变了主意,你让今天晚间刮微风,下小雨。”乌龟听从了这一命令。于是人们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人们为了感激百种的大恩大德,把百种去世的七月十五日定为节日加以纪念。

关于百种节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京都杂志》(柳得恭撰于18世纪中叶):“七月十五日,俗称百种节,都人盛设馔,登山歌舞为乐。”在《洌阳岁时记》(金迈淳撰于19世纪初)中记载:“百种节始于朝鲜半岛新罗时期(公元前57年-935年)。”

百种节又称“百众节”,“百众”是“百种”的变音。对于“百种”这一传统节日,在韩国、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民俗学家们所撰写的民俗著作中均有记载。百种节作为传统节日在中国朝鲜族中得到传承。

节庆形式:农夫节正值水田和早田除草结束,是农民开始挂锄休息的农闲期。农民们利用这一农闲时间开展各种民俗活动。选拔村民代表祭奠“百种”神;选举农夫状元予以奖励;开展摔跤比赛等民俗游戏;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餐饮,载歌载舞,尽情快乐。

祭祀苍天大地,选拔村民中的农夫状元,不但给予奖励,还要抬着他在村子里走,以歌颂劳动。同时各地把最好的歌舞在这个村落节日中上演。农夫节,是朝鲜族重要的民俗节日。《丹东民族研究》(1981年出版)中载:“旧时每逢百众日,要摆设百种饮食,举办大规模的宴会,并招请民间艺人演出歌舞,欢度节日。”

特征:百种节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百种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个日子很特殊,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会日,汉族称之为鬼节。所以,百种节是一个与其他节日相重叠的节日,这种多重性特点在朝鲜族传统节日中绝无仅有。

其二,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内涵。百种节是农民们为祈求农业丰收而祭拜农神的节日。

其三,百种节庆祝活动,一般只允许亲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加,不欢迎不劳而食的地主参加。所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们把百种节贬称为“长工节”。

朝鲜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传统的礼仪、节日等民族特色。形成了当今生活的民俗文化景观。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喜庆的婚俗、感人至深的花甲宴、爱意浓浓的抓周、情浓似酒意味悠长的回婚礼、激烈隆重而又古风淳朴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至今;风味独特的朝鲜族冷面、狗肉、打糕、泡菜等几十种朝鲜族美食美名远播;独特优美的民谣、传统的歌舞、特色的民居、亮丽的服饰,都渗透着朝鲜族浓厚的文化底蕴。现如今龙鼓舞、象帽舞、背架舞、长鼓舞等十几种民间舞蹈广为流传,既展示着古老的民俗风韵,又洋溢着朝鲜民族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展现朝鲜民族文明礼让、恭敬谦卑的民族品格,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为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