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客家宗法制度的特点

客家宗法制度的特点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客家宗法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决定其产生的宗法制度不同。因此,整个客家宗族的团体观念突出。客家长期是宗族社会,个人是宗族的成员,按照客家人的说法“同是一个祖宗下的子孙不分
客家宗法制度的特点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二)客家宗法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决定其产生的宗法制度不同。林晓平教授在《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一文中曾这样概括客家宗族制度的特色——崇祖、联宗、重教。他认为:客家宗族制度的特色通过祠堂、族谱、族规、祭祖仪式等方面表现出来。[3]

1.祠堂:祭祀供奉崇祖睦邻

祠堂分为宗祠和家祠,是家族祭祀祖先,商议众事,族长或家长实行宗法统治,族人“联宗”的重要场所。祠堂是宗族历史与荣誉的象征,是家族的标志。因此,客家人重视祠堂的修建,每个家族都把祠堂修建与修葺当做宗族的头等大事。祠堂比较讲究,一般建在聚族而居的乡村、府、州、县城之中,往往与文庙、会馆并为城中的重要堂馆。客家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一村一姓的家族,有合祠共祀的宗祠,也有各房的支祠。在广西,客家人的祠堂可以说是各个姓氏都有,随处可见,甚至一姓一族,建家祠、宗祠几处或十几处的并不少见。[4]祠堂是祭祀之地,平时威肃无比,但在祭祀之日,却热闹非凡,本村及附近村落的本族人齐聚祠堂,不少远迁他地,甚至移居东南亚各国的子孙都会回到祖居地参加祭祀。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方面是表达崇祖之情,希望得到祖先庇佑,另一方面也希冀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笼络族人的感情,实现宗族内部的大团结。因而,在祠堂举行春秋二祭仪式之后,一般情况下宗族随即要举行盛大宴会,由参加祭祖仪式的全体族人参加,宴席从族产收入中开支,颇为丰盛。酒宴中,族人们饮水思源,怀念祖先,共叙亲情,增强宗族成员之间的团结。祠堂不仅强化了祠堂所在地附近的族人的宗族群体意识,而且还使远在异国他乡的族人得以联络和归依,这使整个宗族群体更有凝聚力。因此,整个客家宗族的团体观念突出。作为客家伦理道德典范的文天祥写道:“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5]这种忠孝的情感,或许能解答客家人团结,少有族群矛盾的问题。确实,客家宗族团结观念浓厚,宗族凝聚力强,却不狭隘。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6]的口号。这与文天祥在蒙古侵略者践踏国家领土,在《永和文氏宗序》中告诫人们的“原自一家之亲,以亲四海之亲”[7]异曲同工。客家代表人物孙中山认为“天下一家,则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世之极治。”[8]这表现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相互敬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的思想,彰显客家人有容乃大,能容纳一切“族群”的广阔胸襟。客家还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谚,由此,也不必质疑客家在历史上是否能与相邻和睦相处。毕竟,相邻之间和睦相处,不仅体现了客家气量大,也是客家宗族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圈子小,社会关系较为简单,除了血缘关系外,乡邻关系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了。客家民系是由中原南迁的汉人与当地土著融合而成的,这种融合是在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自然而然的兼容和同化。客家民系之所以能取得较快的发展,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注重睦邻,从而创设了一个较为和谐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证词在此且引钟文典先生的田野调查为例,“广东兴宁人刘胜章,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迁马平,落脚桥板村。因为土著相邻相约对他不租、不卖田地,也禁止他自己开荒种地。他遂以养鸡、打铁并为相邻修理或打造农具为业,同时在家门前设置茶缸,免费为路人提供茶水。他的义举终于取得乡邻们的理解,知道其和善忠厚,于是合议卖给他5亩水田。他仍以养鸡、打铁、种田兼作,家业很快得到发展,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9]民以食为天,我们从客家春节的一个习俗可以深切感受到客家睦邻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在客家聚族而居的村庄,都要在众家厅堂里摆上几台八仙桌,各家将米酒、糖果、饼干端出,满满一桌,在相互酬酢中共祝新春。这种类似团拜的风俗颇有几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意味,反映了客家人将“小家”融入“大家”的和谐价值取向。客家人以邻为亲的特点,从一些颇有意思的称谓使用也可见一斑。如对长辈称“老叔公”、“老叔婆”,对同辈称“表兄”、“表嫂”;反过来,也有称父亲为“邻舍”的。

2.族谱:昭穆有序团结内部

我国的谱牒之学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主要记载家族的源流和繁衍发展的历史。族谱并非客家独有,但客家作为一个迁徙的汉族民系,因为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为了怀念故土、敬宗,防止血缘关系混乱导致家族的瓦解,十分重视族谱的编修。罗香林教授说:“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所谓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宋明以来,修谱的风气更盛。”[10]它利用文字记录列祖列宗的世代派系、迁徙足迹、家训族规等,有书为证,不忘根本。如果说家族的家祭、墓祭以及春秋两季的祭祀仪式是家族宗法制度的行为表述,那么造谱可以说是家族制度的行文表述。

客家族谱较之其他土著民族更为完善。家谱和族谱通常都由谱、牒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谱指图、表如世系图、人物表;牒指文字说明,每图之后,列字说明字行、生卒、妻妾、子女等等。反映了数百年家族繁衍的状况,明确了宗族内的辈分等级,保证宗族成员血缘宗法关系的可靠性。客家人编修族谱的宗旨是为了“尊祖、敬宗、睦族、知本。”目的是严姓氏,详源流,知亲疏,别长幼,辩彰血统,报本返始,敬宗睦族,弘扬祖德,使家族、宗族能得到认同,强调内部团结。有的族谱在引言直接把谱当做家史看待,说道:“家谱之设,何所仿哉?毋乃仿乎史而作业也。读国史则知天下之物之善恶,读天下史则知古今人物之是非,读古今史则知古今人物之得失,读家谱则知上祖创业知劳逸而及昭穆名分之风规,墓坟茔葬之名所,久远如斯,则谱之广俾后人也减非浅鲜矣!”[11]族谱是一份珍贵的家族史料,通过追寻远祖源流,以了解世系的先后,达到认宗收宗的目的。1997年10月,由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和闽西客家联谊会联合主办了“闽西、闽台渊源关系谱牒展”。谱牒展深深吸引了寻根意识强烈的台湾乡亲。可见客家族谱不仅起到“尊祖、敬宗、睦族、知本”的目的,同时也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客家长期是宗族社会,个人是宗族的成员,按照客家人的说法“同是一个祖宗下的子孙不分亲疏,团结互助,光宗耀祖,就是所谓的‘一家亲’”。“一家亲”思想将一家一族捆成一个整体,促进家族团结友爱,将宗族正确的意识转化为宗族整体的守法意识,维系宗族社会和谐有序。当然,在传统时期只有男性家族成员能登录名字,以示家族的香火绵延不绝,在当代,女性也得以入谱,使族谱的修纂得以反映家族的全貌。

可见,客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从法律的角度看,宗族已成为一个共同利益的集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会产生摩擦,宗族的存在与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也多少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只有科学地规范它,才能使三者良性互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了实现宗族的共同利益,理性地处理宗族内部、外部的利益纠纷,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是必要的。那么,客家族谱明确地记载的家规族训的作用有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