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客家文化是围屋的主要灵魂。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稳定和谐与否。客家社会和谐的良性发展与客家家庭和谐的良性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和谐家庭,主要是指以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系统和谐。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第五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和就是美,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可见人和的重要。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和”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其中,《广韵》的注解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从古至今,和谐都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谐更是被提上的重要日程。2010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时,称赞它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3]为什么南方众多的围屋、土楼等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被国家主席誉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追根溯源,一千多年前汉族支系客家人因战乱、饥荒等种种的历史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所迁徙之地自然环境大多恶劣,生产力大多低下,这种生活的压力迫使客家人以血缘为纽带组建大家庭,聚族而居,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为周济,以便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在千百年的迁徙历史和社会转型的变化中,客家基本上采用大家族或小家庭的居住模式,共楼或共围屋而住。一个大围屋或土楼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或者一座客家围屋往往就是一个村寨。围屋不仅是一个大家庭还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家庭小社会里,客家人彼此尊重,相互照顾,和睦相处,不分你我。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客家文化是围屋的主要灵魂。围屋等客家聚落模式,体现了客家人家族理想与世俗生活完美结合的理念,同时建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客家家庭或家族的生存秩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多维关系的一个交叉点。家庭还是人们安居乐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摇篮,也是消除各种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首道防线。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稳定和谐与否。客家社会和谐的良性发展与客家家庭和谐的良性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和谐家庭,主要是指以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系统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