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客家民俗与和谐社会

客家民俗与和谐社会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久而久之,壮族的一些民俗习惯,也就成为了客家人的习俗及其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客居壮族地区的汉族因受壮族影响而行此葬俗,客家人也是如此,从防城港客家人的捡骨葬来看,程序与当地壮族大体相同。可见,“捡骨葬”是汉族客家民系在迁徙入广西的过程中受它族影响而形成的。[4]客家民俗文化与广西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
客家民俗与和谐社会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第七章 客家民俗与和谐社会

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族群)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族群)、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是特定族群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节庆、礼仪、信仰等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喜好、风气、习惯等广泛流行而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产生与形成,都是由该民俗事象的一些创造者和执行者所在的那个特定时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两个方面决定的。自然因素,一般指的是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而社会因素往往指的是经济资源以及文化背景等。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中原汉人南下到达广西,始于秦代,《史记》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1]这些最早入桂的汉人还不是客家人,他们中有些人后来才被客家人同化了。秦汉以降,尤其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大量南移,跨黄河,渡长江,其中一支抵达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山林地区,与当地的土著畲族等互为影响,终于形成了客家民系。汉族人大规模进入广西应始于第四次大迁徙(约1645年—1867年),且以客家大迁徙为主要迁入者。明末清兵南下是此次大迁徙的重要政治原因。长期的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从福建、广东、江西等地迁入地广人稀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广西、海南等地。

客家人常说:“出门认路,进村问俗”,“入山随曲,入乡随俗”。客家人迁徙到壮乡后,为了站稳脚跟和发展自己,加强与土著民族睦邻友好的关系,做到融通共处,参与他族习俗是尊重原住居民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壮族的一些民俗习惯,也就成为了客家人的习俗及其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捡骨葬(尸体埋葬三年左右,再掘开墓冢打开棺材驱除尸骨外物,装入金坛封好,另择吉地再葬)是壮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许多客居壮族地区的汉族因受壮族影响而行此葬俗,客家人也是如此,从防城港客家人的捡骨葬来看,程序与当地壮族大体相同。可见,“捡骨葬”是汉族客家民系在迁徙入广西的过程中受它族影响而形成的。正是由于广西客家民俗文化重视邻里秩序的和谐,才能在保存好原有中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尊重并吸收它族民俗文化,实现与当地民俗的共融,体现孔子所提倡:“礼之用,和为贵”[2]的原则,积极构建一个和谐的族际关系。

如今,“广西有客家人700万人,遍及全广西的14个地级市以及100多个县区,”[3]各民族相处融洽,社会发展稳定。200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中共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4]客家民俗文化与广西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本章着重从宗教信仰、妇女天足、堪舆文化、客家山歌以及民俗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与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