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饰民俗与旅游

服饰民俗与旅游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服饰民俗具有宏富的旅游文化内涵,国内外的旅游者才为它所吸引。从有利于激发旅游动机的角度看,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旅游资源与汉族传统服饰民俗旅游资源两大类。就目前的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而言,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已得到相当的重视,但深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饰民俗与旅游_中国民俗旅游

四、服饰民俗与旅游

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重要标志。当旅游者来目的地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当地人的服饰和民居建筑。饰以其非常鲜明的实用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成为一项重要旅游资源。

(一)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文化活动。离开了文化,就谈不上旅游。旅游涉及认知文化的广泛领域,又关联认知文化的各种形态。尤其是随着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颖而又奇异的文化的认知就越来越迫切,旅游也因之迅速发展。

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穿戴佩饰方面的物质创造,它既表现为“物”的文化形态,又体现了“精神”的文化形态,是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的目的是认知文化、享受文化,作为众多文化类型之一的服饰民俗自然成了旅游者观光、游赏的重要目标。服饰民俗所褒有的旅游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主要有:

1.服饰民俗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旅游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为一种审美活动,是旅游者对旅游景观、旅游资源进行观照、审视,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心灵愉悦的动态过程。服饰民俗的美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色调美、装饰美,而且还有结构美、搭配美、神秘美,它能给旅游者带来多方面美的享受与满足。云南大理白族生活在苍山洱海的白雪、霞光、碧波之间,妇女常着白色上衣,外罩红坎肩,或蓝色上衣黑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围彩腰,色调明快,对比鲜明,映衬协调,使人感到非常醒目适意。

2.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历史的缩影

服饰是时代的产物,透过服饰民俗可以看见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经济基础与宗教、文化对服饰民俗发展的驱动。比如苗族服饰图案丰富,黔东南多以花鸟虫鱼为图,象征吉祥幸福;黔西北多反映民族的历史,有的表示居住过的城郭、田园、山水,有的表示祖先迁徙过的江河、平原。看到上衣下裳,必然想到那是先秦华夏族的服饰,“水田衣”为明代的女服,旗袍那是清代满族的服装中山装则为民国的国服。服饰民俗旅游就犹如阅读一部“无言的史诗”,给人以文化启迪。

3.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标记

服饰民俗与居住民俗一样是建立在每一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基础上的,它一经形成,便被赋予强烈的感情,成为本民族的“族徽”。只要通过服饰,便能很快识别它属于哪个民族。身穿藏袍,佩藏刀,头戴藏帽的,肯定是藏族;头戴绣花帽,身着竖长条纹长衫,无疑是维吾尔族;着蒙袍,穿船型月牙高统靴的,自然便属蒙古族。考察、观赏服饰民俗的过程,也就是旅游者增长见闻、丰富文化知识的过程。

(二)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服饰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形成的最主要条件为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水平。服饰民俗便是不同地区与民族各自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由于服饰民俗具有宏富的旅游文化内涵,国内外的旅游者才为它所吸引。

服饰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学术界、旅游界已无任何的异议。从有利于激发旅游动机的角度看,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旅游资源与汉族传统服饰民俗旅游资源两大类。

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多达55个,有些民族还有许多支系。少数民族服饰各有独特风格,且形成了种种类型及亚型。像瑶族有蓝瑶、红瑶、板瑶、山瑶之分,他们的服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藏族服装,男女都是大襟袍式,但牧区的藏袍更肥大宽绰,农区妇女还多穿一件衬衣,外罩一件肥大的长坎肩,腰系彩色横条围裙。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旅游价值弥足珍贵。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开发民俗旅游都应以此为基础。就目前的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而言,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已得到相当的重视,但深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汉族人数最多,分布极广。汉族除极个别地区,如福建惠安妇女服饰外,服饰民俗虽然也有地域上的差异,但个性特征多不及少数民族鲜明。从景观旅游的角度分析,现当代汉族服饰的旅游景观价值不是很大。换句话说,也就是引起旅游兴趣、诱发旅游动机的内在动力不足。然而,汉族的传统服饰民俗却绚丽缤纷,不仅首服(头饰)、衣裳、足衣、手饰各有花样、款式,而且上下五千年中的各朝代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既有实用性的一面,又具备民俗旅游资源所必须富有的“新鲜感”、“奇特感”、“快乐感”、“美感”四性,它理当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遗憾的是,旅游界对这一重要旅游资源的认识严重不足,开发上大大滞后,这不能不说是民俗旅游的一大损失,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欠缺。所以,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开发服饰民俗旅游资源,首先必须加强有关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服饰民俗都是服饰民俗旅游资源,都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开发的目标与对象。

(三)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

服饰民俗是人们穿戴方面的习俗惯制。人们穿戴服饰的目的,除御寒保暖外,还以服装、饰物来体现人们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表现人的形体美、修饰美以及工艺美。服饰民俗的这种外显特征,实际上也就构成了民俗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服饰民俗外显特征越显著,它的旅游价值就愈突出,景观效果就愈好,同时所产生的感染力也愈强烈。基于服饰民俗的鲜明外显特征,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按下列方式进行:

1.博物馆陈列

建立专门的博物馆,或在综合博物馆中设置专厅,展示我国各民族及历朝历代的服饰民俗物品,供游人参观。民俗服饰装扮。在旅游风景点、景区及其他旅游接待场所,让旅游接待人员、从业人员以及所有民俗文化景观的组成人员穿着民俗服饰,烘托民俗氛围。这种方式,目前采用较为普遍,在民俗文化景点、民族文化村尤为多见,如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昆明云南民族村、贵州凯里郎德苗族村等无不如此。

2.民俗服饰体验

服饰的观赏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假如再穿戴上民族服饰或古代的民俗服饰,做一回某某族人或某某朝代的人,则更加上了一份体验,找到了一种感觉。当你踏上蒙古草原,住进蒙古包,穿上蒙古袍,系上长长的腰带,骑着骏马,当一回“蒙古骑士”,这样的旅游怎不让人留恋不已,铭记在心呢?

3.服饰商品

民俗服饰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穿戴物品,这些物品不仅满足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且由于它们都具有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还能全部开发为旅游商品,供旅游者选购。在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中,唯有民俗服饰的商品化开发潜力最大,种类最为丰富。目前,苏绣、湘绣、贵州蜡染、旗袍、壮锦、苗族银饰、藏刀等服饰商品已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只要我们进一步开发,旅游民俗服饰商品的市场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社会效益也会愈益显著。

4.服饰仿制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在翔实资料和认真研究基础上的仿制古代民俗服饰;二是吸取民俗服饰的精华,继承其风格,创制新的民俗性服饰。仿古民俗服饰可以在民俗文化村、古城镇等众多民俗旅游中使用,而新的民俗性服饰则仅限宾馆、餐厅、舞厅的服务人员穿戴,以体现接待服务的民族特色,否则,就有假民俗服饰泛滥之嫌。

服饰民俗是以人为载体的民俗,而人又有民族、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开发服饰民俗旅游资源还需特别注意以下五点:

(1)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服饰民俗可以开发成为辅助型的旅游文化景观,但不能成为主体性的旅游吸引物,它一般须与其他民俗旅游资源或其他旅游资源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景观体系。

(2)与环境相协调。服饰民俗景观应当与周围的民俗环境相适应,也就是说服饰民俗景观与自然环境景观、民居景观在文化内涵上要有一致性。不能穿蒙古袍,居傣族的竹楼,如此就不伦不类了。

(3)把握民族服饰的本质特点,注意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4)开发的方式既可采用单一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开发。

(5)要充分利用节庆,集中展示民俗服饰。节庆既是一次民族或地区的盛会,也一定是民俗服饰的盛会。节日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盛装打扮,服饰民俗更加绚丽多彩。节庆是开展服饰民俗旅游的最佳时期。

【思考题】

简述民俗服饰的演变及其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