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影视市场的文化环境

国际影视市场的文化环境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的文化感到非常陌生,没有形成对中国影视作品的消费偏好。文化折扣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亲和力问题是中国影视剧在西方受阻的重要原因。影视作品处在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编导和观众无法脱离这一语境。

第二节 国际影视市场的文化环境

影视剧的出口与交易国的文化背景、语言、审美趣味、文明程度、宗教信仰、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两个国家的偏好越相似,文化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中重叠部分越大,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文化亲近是地理距离、共同语言及以往影视贸易历史等因素的一个综合函数。无论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的差距目前仍然非常巨大。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的文化感到非常陌生,没有形成对中国影视作品的消费偏好。文化折扣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亲和力问题是中国影视剧在西方受阻的重要原因。

影视作品是在一定国家、地区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影视作品处在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编导和观众无法脱离这一语境。哈特立说,“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2)影视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映现,民族文化在影视剧中不仅表现为带有民族、地域特征的那些自然和人文景观,而且是流淌在生存着的人的血液中的鲜活的精神印迹,体现着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性。

影视作品体现着特定民族地域的文化风貌,即特定的时空里多种形态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从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是在某一区域内千百年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沉淀于人们的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成为影视剧创作反映与揭示的对象并为之提供极其丰富的创作资源,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创作者的审美理想、美学风格、艺术技巧与视听语言的运用。地域风土人情、民间风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生活习性、地理风貌、方言土语等都融入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并引导着创作者文化视界的形成。

每个民族都有她的民族精神,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它的文化精神。由于地域文化的浸润,许多影视剧都显示出浓烈的地方色彩。作品中的地域文化风格,主要来自作家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俗、方言、文化传统等,以及对作品中人物的文化心理、肖像、动作的把握。

带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影视作品在被异域观众接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信码的重新编码和解读。跨文化接受是对影视作品的跨文化阐释。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在历史、社会的各种不同背景里会有各种不同的意义结构。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赋予本文的意义,用A(Author)表示;一是由接受者解读的意义,用R(Reader)表示。将意义结构用S(Structure)表示,得到公式I:

S=A+R

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差异,接受者对作品的理解总是各不相同,所以R总是变量。A虽可视作恒量,但能被接受者解读出来的不一定是全部,故A值有(0-A恒)的无限可能。公式I实际上变为公式II:

S=(0-A恒)+R变

由此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观众的接受完全符合本文传达的作者意图,R变可不考虑,变为公式III:

S≈(0-A恒)

另一种情况是作品的恒定价值和意义很难确定,意义结构实际上取决于接受者的再创造。作品的意义恒量在接受之前只具备势能,只有通过接受行为才能转化为动能做功。于是产生公式IV:

S≈R

接受者代码R在历时态上会出现偏差,接受时间与生产时间的距离值越大,R同本文中原来包含的作者代码A的偏离值便越大。在共时态接受(水平接受)Rs 1—n(R即接受者,s即synchrony指共时态,1—n指活动范围)方面,在历时态接受(垂直接受)Rd l—n(R即接受者,d即diachrony指历时态,1—n指活动范围)方面,以及最后在两者(Rd —s 1—n)交错的接受状态,都有可能存在多种变化的接受形态R1—n。尽管如此,代码A却是结构所隐含的,不需由接受者来变为显性。这意味着,即使作者意向没有复原,尽管代码改变,由代码A所决定的结构依然在为当时具体的接受发出指示,在每一种接受中,代码A或多或少在做出反应,在发挥作用。(3)

艺术接受的“具体化”过程就是由读者、观者充实文本的空框结构、实现文本中的潜在要素的活动,其结果便产生了“具体化形态”。在具体化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观众总是按自己的知觉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同一作品的具体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差异,甚至同一观众每次观赏同一作品时所完成的具体化也不会完全相同。

前苏联的阿·塔尔科夫斯基说:“你在镜头中看到的一切,并不局限于视觉因素所直接揭示的含义,而是暗示某种散布在镜头之外的东西,暗示某种能突破镜头而深入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又碰到前面讲过的艺术形象含义的无限性。一部影片比它从感性直接给我们提供的内容更为丰富(当然,这是指一部真正的影片)。一部影片所蕴含的思想,总是比作者有意识地灌注其中的思想更为丰富。不断流逝和变化的生活本身使每个人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和感受每一个瞬间。一部真正的、在胶片上准确地摄录时间的影片,会扩展到镜头界限之外,而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时间之中,正像时间存在于镜头里一样。我想,电影特性恰恰要从这个双重过程的特点中去寻找。这时候,一部影片就比已拍摄和组接的胶片更有内容,比作为影片基础的故事或情节更有内容。影片仿佛摆脱了作者的意志,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独立存在。影片离开作者,开始过着自己的生活,使不同的观众对其艺术形式和含义引起不同的感受……观众将自己的经验‘接上’他们在白色幕布上看到的东西……”(4)

影视剧文本意义在具体化过程中具有阐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影视作品完成之后,还没有和观众见面之前,称之为第一文本,经过观众观赏过程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成为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是观众审美再创造的结果。任何影视作品的美学意义和艺术魅力最终都离不开观众的解读。接受者以其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前理解”参与这种对话,以积极的姿态去选择并重构对象,以达到一种视界融合。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接受者还会从新的文化语境出发,以新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与过去的文本对话、获得新的理解,从而使文本摆脱某种凝固的意义,永远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影视作品“文本的历史性”。

影视剧文本的历史性即影视剧作品文本中体现的历史性。影视作品,不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年代、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下完成的,都体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风尚、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影视剧作品中的话语精神体现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追求,当代人从新的认识高度、思维水平和审美趣味,来审视社会与历史,对社会与历史现象做出阐释。作品体现出所产生的历史时空中的认识高度和审美高度,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