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镜头组接剪接点的准确性

镜头组接剪接点的准确性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主体动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人物形体动作。因此,应该将三种情态结合起来,考虑到人物感情、人物声音、人物形体动作之间即人物情绪的综合性,恰当地选择剪接点来处理镜头的长短,以达到镜头组接在韵律和节奏上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 镜头组接剪接点的准确性

一部影视片,是由若干(几十个、几百个乃至几千个、上万个)镜头组接而成的。镜头组接是影视艺术基本的、特有的表现手段,贯穿于影视片的全部创作过程之中。它根据文学剧本或拍摄大纲的内容和导演的意图,按照蒙太奇原理和影视艺术要求,经过选择和调配,运用剪辑手段将若干镜头连接组合起来,形成一部影视片生动、通顺、流畅的镜头语言,进而完成这部影视片的创作。镜头语言是影视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声音、字幕构成完整的影视语言。镜头语言运用的好坏,可以决定一部影视片的成败。而在镜头语言的构成和运用的过程中,剪辑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善于构成和熟练运用镜头语言,是剪辑艺术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要求。评价一位剪辑人员艺术水平的高低,看其运用镜头语言的情况就清楚了。

镜头是影视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由曝光成像后的画格,通过连续放映形成的画面显现在人们眼前。因此,人们又习惯于将影视镜头称为影视画面,或称为镜头画面。在一般情况下,镜头与画面是同义语。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却有所区别。比如:在涉及造型处理时多用“影视画面”,涉及时间结构时多用“影视镜头”;谈构图、色调时称“画面”,而讲长短、远近时称“镜头”;说“镜头组接”而不讲“镜头剪接”,讲“画面剪辑”而不讲“镜头剪辑”,等等。因此,镜头语言与画面剪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相同、相通的。镜头语言是通过画面剪辑最后形成、定型而体现出来的。可以说,某部影视片画面剪辑的实施步骤,就是这部影视片镜头语言的形成过程。

任何影视片在后期制作中成败的关键在于画面剪辑,即在于镜头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由于片种不同、内容不同,影视片的画面剪辑手法,即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不过,众多的画面剪辑手法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就是必须随时依据影视片的叙事主体(剧情、节目、内容等)的发展要求和观众的欣赏需求,采取有机合理的镜头组接,使一切情节、细节、重点、要点都能鲜明有力地表现出来,又丝毫不使观赏者感觉有什么费解、误解之处,或产生不必要的猜度、疑问等心理上的不快之感,配合着节奏,选择好镜头画面组接的剪接点,从而形成通顺流畅的镜头语言。在此,准确地选择镜头画面的剪接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

镜头画面的组接,自然要寻找、选择、确定一个最准确、最适当的剪接点。无论是什么片种的影视片,都需要以原设计的戏剧动作、镜头动作等因素为基础,结合每个镜头的具体情况,去选择适合于剧情发展、情节贯穿、动作连续、语言通顺、节奏鲜明的剪接点。剪接点是影视剪辑专业的名词术语。它的含义就是把不同内容的镜头画面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或概念,这就是剪接点。简而言之,两个镜头画面相连接的点就是剪接点,它的代表符号为:

img31

镜头画面组接的剪接点的选取、确定,不能是随意的、任意的,而必须是经过认真寻找,反复权衡,多方选择才能最后确定下来。在剪辑艺术和剪辑工作中,剪接点的选择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所谓剪接点的准确性,是指从镜头画面的实际出发,选取到最适合、最恰当的剪接点,使镜头之间完美契合相连,产生艺术合力,呈现出生动、流畅、通顺、自然的状态,而排除板滞梗阻、跳跃突兀、矫揉造作的弊病,从而达成镜头之间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转换。由此可见,剪接点的选择和定位,对一部影视片的动作性和逼真性、结构和节奏、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能够准确地掌握剪接点,就能使影视片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更合乎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规律,就能使镜头的转换从形式到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剪接点选择的准确性,是影视艺术对剪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准确地选择剪接点,并非易事,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剪辑本身的艺术素养之外,镜头画面素材的缺欠,也常使剪辑人员难以下剪。那些前期录音的影视片,由于声音、画面的连带关系,剪接点的选择与掌握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歌舞片、戏曲片、音乐片的镜头转换要达到通顺流畅,对剪接点的准确性的要求也就越高。这就要求剪辑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克服各种困难,设计各种方案,力求选准一个最佳的剪接点,以达到镜头语言的流畅自然。

剪接点可分为两大方面:画面剪接点(包括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节奏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包括对白、音乐、音响效果剪接点)。镜头本身包括声、画两个组成部分,因此画面和声音的转换衔接都有其自己的剪接点。

不论是画面剪接点还是声音剪接点,都是以镜头画面内的主体动作为依据的。而主体动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人物形体动作。人物形体动作,通常又是通过三种情态予以体现:

(一)人物的面部情态

面部情态往往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们的情绪导致面部情态的显现。面部情态是人物情绪的延伸和结果,是人物感情的流露和体现。

(二)人物的声音情态

声音情态也是了解人物情绪或感情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在人们未看到画面之前从声音就可以知道人物是何种情绪了。比如,京剧里的叫板、唱腔、韵白的处理和效果。同时,声音代表着人物的心态,如呻吟使人想到痛苦,嬉笑使人想到高兴,惨叫使人想到恐惧,等等。

(三)人物的动作情态

人物的动作情态主要指形体姿态,如摇头扭腰、收腹提臀、四肢活动之类。而手舞足蹈、捶胸顿足这种动作情态则是提供判知情绪的一种辅助手段。动作的表现,可能因人物的身份不同、文化层次分野和性格的区别而产生差异。

显然,这三种情态与人物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表现是人物思想活动的反映。因此,应该将三种情态结合起来,考虑到人物感情、人物声音、人物形体动作之间即人物情绪的综合性,恰当地选择剪接点来处理镜头的长短,以达到镜头组接在韵律和节奏上的和谐统一。

以下分别阐述画面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的特征和要领。

一、画面剪接点

(一)动作剪接点(包括歌舞、戏曲中的舞蹈动作)

这类剪接点主要以“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情境的行为(包括内在动作,如情绪、心态、节奏)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在歌舞、戏曲片中,以舞蹈动作和程式化的表现动作为依据,结合音乐旋律、节奏、乐句、乐段、节拍和戏曲的锣鼓点来处理。在歌唱场面中,则要依据歌词内容、乐句和节拍,结合画面造型因素来选择剪接点。

兹以人物的坐、起这一动作剪接点的选择为例。

一个人去参加会议,到了大门口进入会场。第一个镜头是全景,摄影(像)机架在场内正面拍摄,镜头从门口跟摇人走到桌前坐下。第二个镜头是中近景,侧面拍摄,人物走两步至桌前坐下。这就出现了两个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但表现同一个动作的两个镜头,也就是告诉剪辑:这两个镜头的连接自然是以“坐下”这个动作来选择剪接点。日常生活中,人的“坐下”看上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动作。但通过摄影(像)机的纪录,当把这个动作一格(帧)一格(帧)地分解开来时,就会发现“坐下”这个动作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在连续的中间有1~2格(帧)的停顿处。就是说,一个完整连续的大动作中有小动作,这个瞬间的暂停处正是“坐下”这个完整动作中的上半部与下半部的转折处。这个转折处就是剪接点。但要注意,上一个镜头一定要把停顿的1~2格(帧)用足、用完,下一个镜头从停顿以后动的第一格(帧)用起,这样衔接起来,动作流畅,画面无跳跃感,这个剪接点的选择就是准确的。

反之,人物从“坐”到“起”,剪接点的选择是同一道理。在正常情况下,“起”也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大动作中有小动作,也有停顿处。剪辑时,仍要在动作的转折处确定剪接点。把停顿的部分全部留在上一个镜头,下一个镜头从动的第一格(帧)用起。这样剪出来的效果,同样是动作流畅,无跳跃感,显得通顺自然。

不过,如果人物在起、坐时带有某种情绪,那么这个动作的剪接点的选择处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了。比如,某人在会议进行一半时,突然非常愤慨,一怒之下站了起来!这个动作的剪接点就不同于正常情况下人物“站起”所选择的点,而是要结合剧情内容和需要,随着人物情绪的进展,在原来正常情况下所选择的点的基础上减去1~2格(帧)作为这个动作的剪接点。此处切记:减去的格(帧)一定要在下一个镜头剪,而不能在上一个镜头剪。如剪上一个镜头,点的选择处就不是在动作的转折处而是在动作中,再接下一个镜头的动作,画面必然要“跳”,动作不流畅。因此,正确的剪辑应该是上一个镜头的点仍保留在原来停顿处的最后一格(帧),同时在下一个镜头减至1~2格(帧)。镜头这样衔接,动作急促而流畅,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这个剪接点的选择也是准确的。这是因为,剪接点的选择是依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绪而确定的。在这里,人物的外在动作与内在动作,通过剪接点的确定得到了有机的契合。

(二)情绪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要以“心理动作”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态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接点。在歌舞片、戏曲片中,结合音乐的旋律、节奏、乐句、乐段、锣鼓点来选择剪接点;而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影视片中,情绪的剪辑点处理时可将相关的镜头放长些,而绝不能短。例如在电视剧《马江之战》的一场戏中,张佩纶行使钦差大臣的权力,摘掉了夏康晔的顶戴花翎,震住了督府大人何璟,一时心情舒畅,在花园里观景吟诗。这是一个长镜头。全景中张佩纶从远处走来,镜头一直跟着人物而动,最后张佩纶站在台阶上,望着前方的景色,惬意地吟诗抒怀,镜头推至张佩纶的中近景。当张佩纶吟诗完毕,并没有马上切入下面的镜头,而是将此镜头放长,让观众从张佩纶的面部表情上看到他此时此刻春风得意的心情,把张佩纶的心态充分地表现出来。虽然画面上既没有语言动作,也无形体动作,但人物的心理动作仍在继续,情绪仍在延伸。如果镜头画面只从语言或形体上连接的话,人物的心态就不能充分地展现,观众的情绪也将受其影响,艺术效果也将大为逊色。

情绪的剪接点不同于形体动作的剪接点,它在镜头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画面内人物外部动作的局限,只是着重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为主。形体动作在剪接点的选择上,只要掌握动作(主要是外部动作)的规律,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情绪剪接点却全凭剪辑人员对影视片剧情、内容、含义的理解及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某种心理感觉,看不见,也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因此可以讲,情绪剪接点的选择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格式,很难以一般的规则去加以规范。只能说,剪辑师对影视片的内容及人物在戏的规定情境中的心态理解的程度不同,剪辑的蒙太奇效果也就不同。所以说,情绪剪接点是检验剪辑师的艺术素养的最灵验的试金石。剪辑师只有具备高深的功力、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感悟,才能准确地选取到最为恰当、最为精妙的情绪剪接点。

(三)节奏剪接点

节奏剪接点是指没有对白的镜头画面,主要以故事情节的性质和剧情的总节奏为基础,以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中的中心任务为依据,结合戏剧情节、造型因素、语言动作、情绪节奏以及画面造型的特征,用比较的方式处理镜头剪接长度。节奏剪接点在过场戏、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电视专题片、栏目片、广告片也给掌握节奏剪接点,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这些电视片种要求剪辑在选择画面剪接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声音的剪接点,也就是声画合一,声画对立,准确选择两者相结合的节奏剪接点。

兹以电视专题片《科技兴烟》中一组镜头的组接为例。这组镜头是介绍中国烟草业的发展,介绍各式各样的鼻烟壶。素材中,鼻烟壶的镜头不少,但由于拍摄时运用了推、拉、摇、移,使得镜头运动节奏缓慢。如果要将这些如同工艺品的鼻烟壶都介绍给观众,就得用很大的篇幅来表现,既拖延时间,又无节奏感。加之拍摄时技术不过硬,造型不够美,镜头晃得厉害,再加上解说词的局限,因此在最后编剪时不可能将这些精美的鼻烟壶全部地展现出来。鉴于此,剪辑师只得根据解说词的长度和含义,在所有鼻烟壶的素材中,省略推、拉、摇、移这些镜头运动部分,只用了6帧的固定画面,兼顾画面的造型匹配同时进行快速切换,与解说词“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相吻合,造成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艺术效果,从而使镜头画面既突出了主题,又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种画面与内容极度吻合的剪辑效果,正是上佳的蒙太奇形象效果。因此,节奏剪接点的选择一定要在节奏上体现出来,而节奏又必须与内容相适应,这就是节奏剪接点的特征。

总之,节奏剪接点有别于“形体动作”、“心理动作”的剪接点,它的特点是在完成画面剪接的同时,在有旁白、内心独白、解说词的情况下,要结合其内容的需要和声画的匹配,选择剪接点。这也是掌握节奏剪接点的要领。

二、声音剪接点

(一)对白剪接点(包括戏曲韵白的剪接点)

对白剪接点主要以人物的“语言动作”为基础,以对话内容为依据,结合“规定情境”中的人物性格、言语速度、情绪节奏来选择剪接点。在戏曲片中,有韵白(道白),要结合音乐与锣鼓点来选择剪接点。

人物对话剪接点可分为两类剪辑方式,五种处理方法。具体剪法如次。

1.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即平剪(也称“同位法”)。它有三种剪接方法:

(1)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一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要留有一定的时空;而下一个镜头切入时,画面与声音也留有一定的时空。这上下两个镜头都要根据人物对话的情绪选择剪接点(见图5-1)。

img32

图5-1

这种剪辑方法很适合于表现会议上人物发言,人物在正常情况下的对话、聊天等。

(2)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一个镜头声音一完即切,下一个镜头则应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动作,结合剧情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剪接点(见图5-2)。

img33

图5-2

这种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最为常见。它表明,上一个镜头人物话音一结束,就表现下一个镜头中人物的反应。这种剪辑方法比第一种剪辑方法较为灵活。

(3)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入。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完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即刻切入(见图5-3)。

img34

图5-3

这种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并不常用,只有在剧情需要时,如两人吵架,争得面红耳赤,用这种剪辑方法最为合适,因为它有吵架的气氛和较强的节奏感。

以上三种剪辑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平稳、严肃、庄重,都能具体地表现出人物在规定情境中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其不足之处,是显得较为呆板、平淡。

2.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即串剪(也称“串位法”)。它有两种剪接方法:

(1)声音与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地切出、切入。上一个镜头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一个镜头的画面上;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要与本镜头的口形、动作相吻合(见图5-4)。

img35

图5-4

(2)声音与画面不同时切换,也是交错地切出、切入。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捅到上一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见图5-5)。

图5-5

这两种交错式的剪辑方法在表现人物对话时较为常见。其特点是生动、活泼、明快、流畅,而不呆板。在镜头组接时,首先要从剧情内容出发,同时结合人物的表情及人物对话的内涵与画面造型因素相匹配,恰当地选择剪接点。这种声音与画面的交错式剪辑,既能产生人物情绪上的呼应和内容上的交流,又能使对话流畅、活泼,具有一定的戏剧效果。

(二)音乐剪接点(包括戏曲音乐的剪接点)

音乐剪接点主要以乐曲的主题旋律、节奏、节拍、乐句、乐段和戏曲的锣鼓经为基础,以剧情内容、主体动作、情绪、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基本规律,处理音乐长度,选准剪接点。音乐剪接点在歌舞片和戏曲片中特别重要。在歌唱场面中,则以歌词内容、乐句来处理画面长度,选择剪接点。

例如,电视剧《黑土上下》中,剪辑师将片头字幕的画面衬底留了两分钟作为主题歌的长度,但作曲家却将主题歌写了2分36秒。这长出36秒的乐曲时间无法与画面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又不能重新剪辑片头字幕衬底,只好在音乐上进行删剪,重新选择剪接点。经过多次试剪,将主题歌第二段歌词的上半部剪掉,当第一段歌词唱完间奏曲后,直接与第二段歌词的后半部相连接。这样处理,既保证了画面的完整性,又使音乐的旋律和谐统一。这是因为,在删剪音乐时,剪接点的选择是选在一个乐段结束时切出、切入的,毫无破绽,保持了歌曲旋律的完整性。

(三)音响剪接点(包括歌舞、戏曲及特殊音响的剪接点)

音响剪接点主要以戏剧动作为基础,结合各场戏的规定情境,以人物动作和情绪为依据,掌握音响与形象的关系,按照剧情的要求加以对比和选择。准确地选择剪接点,就能使音响效果在衬托人物情绪,强调人物动作,渲染人物内心活动,烘托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包括群众场面和战斗场面等)的真实感上更加逼真。

音响剪接点还要注意声音的衔接,包括强接强、弱接弱、强接弱、弱接强、强接静、静接强、静接弱、弱接静等不同方式,使音响内容具有更为真实、自然、随机变化的艺术效果。

音响剪接点在一部影视片中频繁出现,颇占分量,不可轻视。不同于对白剪接点和音乐剪接点,它在声音的处理上同画面剪接点一样,能自由、灵活地选择,可采用拼剪、挖剪、分剪等方法对声音进行艺术加工,使其获得一定的听觉形象的艺术效应。

对白剪接点由于受画面内人物口型的制约,在声音剪接点的处理上,必须与画面相匹配。音乐剪接点也是如此,它受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乐句、乐段的局限。而音响效果的剪接点尽管从属于画面,但并不受画面的制约。它是根据剧情和环境气氛的需要,对音响声音的强弱、远近进行制造气氛的艺术处理。特别是战斗场面音响效果的处理,剪接点的选择就更为灵活、自由。比如,表现炮弹在空中飞行声的音响效果,剪接点的选择首先要看是属于前景的爆炸声,还是属于背景声,距离多远,是从敌人阵地发射的,还是从敌人后方发射的,根据具体环境,参照画面进行具体处理。距离近,炮声及爆炸声可强,飞行声可短,形成:嘭,嘘(轰;距离远,炮声及爆炸声可弱,飞行声就可长,形成:嘭,嘘(轰!如果原有的炮弹飞行声不够长,还可以将其飞行声加以拼接。这种放长、剪短、加强、减弱的剪接,就是音响剪接点的选择。再有,为了制造战争气氛,多种声音如炮声、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人的喊叫声等都将出现,剪辑即可将各种声音分剪开来,插接其他音响声音,也可将各种音响拼接使用,如炮弹声可在其中间插接机关枪的声音、人的声音,形成这样一种音响:嘭——嗒嗒……啊——轰!这一层次分明、声音清晰、混合多变的音响效果,就比单一的炮声或没有层次的各种音响声混在一起的效果更具有战争氛围。

剪辑时,对音响效果还可做挖剪处理。比如手枪声,当剧情不需要那种平稳地一枪、一枪地射击时,那么就可将每枪的头音相接,把尾音挖掉,形成:砰…砰砰……砰砰砰……短促、有力、清脆、紧张的效果。但间断处和结尾处要有余音,不可戛然而止。又如人的笑声,如果太长而剧情又不需要的话,也可将中间的笑声挖掉,而注意在笑声的强弱变化处选择剪接点。

背景音响的剪接点尤为灵活、自由,只要能造成所需要的战斗氛围、环境氛围、自然氛围即可,在声音的处理上,剪辑的自由度较大。比如,指挥员在前沿阵地正研究作战方案,与此同时,敌人发起了进攻。这时的音响效果的剪接点就可根据剧情,先剪什么,后剪什么,声音的处理或强或弱,或远或近,自由地发挥。当然,这要符合剧情的需要,合乎战斗音响本身的逻辑。

环境音响的剪辑也比较自由、灵活,但要注意分清主、次、强、弱,予以妥帖、巧妙地安排。比如自由市场的嘈杂声,就要处理好其与前景人物的对话的关系。背景的音响声音要服从前景的人物对话,而不能将人物对话湮没在背景音响声音之中。但是,在正常状况下,又不能没有背景音响,只有人物对话声,那环境气氛就将体现不出来。背景声可以自由地处理,如叫卖声、嬉笑声、讨价声、吆喝声,等等,可随着人物对话的间歇、转换处加强、减弱,可远可近,越是显得自然随意越好。

音响效果的剪接点的选择有着较强的创意性和技术性,可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但这又不是绝对的自由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它受到剧情的制约。比如,一个人坐在那里沉思,画面运用钟摆的滴答声来比喻人物此时此刻复杂、烦乱的心理。这种音响效果的剪接点就必须与画面内钟摆的摆动相匹配,而不能任意发挥。还有一些渲染环境气氛的自然音响效果,如海水冲刷礁石所发出的巨响及落下水的水声,这种音响效果也必须与画面内海水的起幅、落幅动作一致,否则,画面与声音将是脱节的,而造成镜头失真的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知,在影视片的剪辑过程中,无论选择哪类哪种剪接点,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要结合素材考虑和判断,都要力求准确、适当、合理。剪接点选择的准确与否,要以银(屏)幕播放出来的艺术效果(包括画面、声音、气氛、节奏等)为标准。也就是说,镜头组接之际即剪接点的确定之处,要看是否最能符合、最有利于剧情的发展,情节的贯穿,动作的连续,语言的通顺,节奏的流畅,等等。而这一切,都最后体现、展现于银(屏)幕之上。所以说,剪接点选择的准确性,最后要看银(屏)幕效果。一般来说,在两个镜头相连接时,只有一个最佳的剪接点。但是,剪接点的选择,又往往受到镜头造型因素和戏剧动作的制约;同时,导演、剪辑师在镜头组接及处理方法上,由于修养、喜好和习惯的不一致,也直接影响着剪接点的选择。因此,剪接点的选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艺术课题。对于剪接点的掌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处理方法。虽然如此,作为有作为、负责任的剪辑师,正是要面对那些制约和局限,采用合理的剪辑手段和处理方法,尽素材提供的可能,去选择那唯一正确、恰当、适合的剪接点。剪接点的准确性,应该是剪辑人员始终追求的艺术、技术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