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电影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型微电影是所有微电影类型中最具有观众缘的种类之一,大量的微电影受众群体和反馈让它在“螺旋式扩散”和“培养受众媒介观”方面具有其他种类微电影不可比拟的优势。虽然没有系统的评价机制,但电影型微电影的口碑营销对其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电影型微电影在大众传播中的效果。这种传播效果在以《调音师》为代表的电影型微电影中尤为明显。

电影型微电影是所有微电影类型中最具有观众缘的种类之一,大量的微电影受众群体和反馈让它在“螺旋式扩散”和“培养受众媒介观”方面具有其他种类微电影不可比拟的优势。虽然没有系统的评价机制,但电影型微电影的口碑营销对其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中,关于电影型微电影具体作品的评论和转发虽然评价标准不一,但舆论的力量让支持或反对的声音形成强大的意见气候,少数人代表的少数声音不断弱化。同时,微电影传播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人们生活在微电影的“象征性现实”之中,从而影响着自身的“主观现实”。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电影型微电影在大众传播中的效果。

(一)《调音师》强化了“螺旋式扩散”

网络社会拓宽了人们的网际交流空间,同时也削弱了现实交流的可能。在复杂的意见气候环境下,媒介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大大增强,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造成了沉默的螺旋。这种传播效果在以《调音师》为代表的电影型微电影中尤为明显。微电影《调音师》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仅豆瓣网就有近六万人对《调音师》进行了评分,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观众给出了四颗星和五颗星的评价(满分为五颗星),换算成十分制,《调音师》得到了九点一分的高分。在热播微电影的讨论中,网民一般会分成不同的观影评论倾向,即赞同、反对或中立。但翻开《调音师》的讨论,赞扬的声音不断演绎出新的影评与观感,而反对及中立声音在影片开播之初尚存在,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却开始销声匿迹。在赞扬的舆论氛围里,拥有相当粉丝和知名度的博友或影评人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该片的推崇,之后不断出现网友的顶帖与跟帖,一边倒的意见气候显然给反对者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压力以及对自己意见的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甚至中立的声音都在这种赞扬的意见气候里调转了方向,沉默的螺旋渐渐凸显,并得到加强。

(二)《微博有鬼》系列对受众媒介观的“培养”

现实社会中,大众媒介呈现出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着人们心中的“主观现实”,而这种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微电影《微博有鬼》系列正是通过这样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呈现给人们“主观现实”中的微博生态。《微博有鬼》系列的《目击者》揭露了人肉搜索的伪真相,《私信》揭示了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们安全感的缺失,《@谁谁》揭露了人们将精神寄托于虚拟世界的荒谬,而《微博有鬼》系列第二部的三部作品则表达了微博的双面性和盲目性,号召人们远离网络暴力。《微博有鬼》系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可怖的微博网络生态图景,到处充满着欺骗、罪恶、狂妄、伤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似乎正被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世界所吞噬。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很大一部分是网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确会受到来自微博等网络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因此,人们很容易与《微博有鬼》系列所呈现的网络环境达成某种共识。同时,《微博有鬼》系列在传播中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即微博是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它的优点的时候,也存在着受到伤害或者成为帮凶的风险。从这一点上来看,《微博有鬼》系列用不同的故事与内容,表达着同样的传播倾向,即在浮躁的年代里,人们内心存在着病灶却不自知,有药却不自治。在微博这一社会化的媒体面前,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对待微博这一新型社会化媒体的正确态度,以及对自身的审视。但“培养”的效果始终是建立在“象征性现实”而非社会现实之上的,由此也正形成着媒介观和社会观的“主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