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月新丰镇电影队建设

年月新丰镇电影队建设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广播影视一、新丰镇有线广播50年代中期,新丰镇上就有有线广播,条件较好的居民和单位可申请安装喇叭,由县广播站提供。到2000年8月,全镇实现村村通光缆,在全区率先进行了广播电视同缆传输和全镇广播电缆联网。1987年开展全国首届农村科技片汇映月,新丰镇首当其冲。
广播影视_新丰镇志

第六节 广播影视

一、新丰镇有线广播

50年代中期,新丰镇上就有有线广播,条件较好的居民和单位可申请安装喇叭,由县广播站提供。1960年9月,新丰公社建起广播站,年底精简撤除。1965年3月至5月,新丰、净相、竹林公社均成立广播放大站,配有播音员和线务员。广播早晨播音较早,与农妇早晨起床煮炊基本一致,且能听到重要新闻和气象节目,还有戏曲可享受,很受农户欢迎,所以很快在农村得到普及。1970年,配备了报道员,竹林由卢永良任站长,新丰、净乡领导由政府兼管。1976年,新丰由张建明任广播站负责人,净相由王海甫负责。1984年,新丰广播放大站更名为广播站,净相、竹林均于1986年更名。1986年8月6日,嘉兴广播电视台下发嘉广台(86)23号文件,任命王福观为站长,党组织关系放在政府机关支部。净相、竹林分别由王海甫、卢永良任站长。1990年,全市统一改名为乡镇广播电视站。广电站除了按时转播中央和省市新闻节目以外,还设置了本镇(乡)新闻和其他专栏,领导经常利用有线广播召开广播大会,重大新闻也在闭路电视中播放,同时兼营广告、通知等业务。1992年7月,净相乡广电站并入新丰,领导班子由组织上统一调动,卢永良任新丰广电站站长兼书记,竹林由王福观负责。1995年5月,完成了新丰与净相有线广播的并网工作。1998年10月,竹林乡广电站并入,及时合并了有线广播网,由高云华任站长,卢永良为书记。新丰站址初期设在公社办公楼的3楼上,90年代初期紧靠镇政府翻建成单家独院,建筑面积243平方米。2001年10月,新丰镇广电大楼易地新建在广场路南侧,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

二、新丰镇有线电视

新丰镇上电视机在70年代中期才有,均为黑白电视机。1976年9月,在收看毛泽东主席逝世的追悼会现状时,绝大多数单位和居民尚未有电视机,政府组织部分居民集中到电瓷厂收看。80年代起,单位和居民逐步购买电视机,条件好的购置彩电,后发展到农村,电视天线屋顶上随处可见。1991年11月,新丰镇建立了有线电视网,镇上单位和居民均可参与集资申请入网,参与者个人每户集资250元,单位入网通过协商捐资助网。当年全镇入网有650多户,占镇上总户数70%左右。几家富裕单位,如新丰粮油厂、净相渔村等,他们自费安置闭路电视。1992年净相乡并入新丰后,电视网逐步扩展延伸。1995年起附近村陆续申请入网,根据市广电局和物价局规定,每户入网安装费为600元。1995年8月,被市广电局授予“一级乡镇广电站”称号。1998年,竹林乡并入后,于1999年底就实现了广播电视联网任务。到2000年8月,全镇实现村村通光缆,在全区率先进行了广播电视同缆传输和全镇广播电缆联网。光缆干线达到197公里(按二芯计算),11个行政村的电缆主干线达200余公里。2001年10月,新丰广电站易地新建后,大楼建筑和内部设施在全区乡镇属一流。现拥有固定资产700多万元。2002年11月,全镇城乡居民安装有线电视8700多户,覆盖率100%,入户率达85%以上;2003年,又新装280户,电视入户率已达到95.8%。

三、新丰镇电影队

建国初,解放军电影队为驻军和群众免费放映电影。1952年7月,嘉兴办起中苏友协电影队,到乡镇巡回放映《白毛女》等影片。1954年嘉兴103队试行“定点、定时、定线、定片”的“四定”计划,常到新丰放映。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村电影队得到发展,新丰镇也始有黑白电影,大多在新丰中心小学的内操场放映;雨天人少,有时安排在乡政府礼堂。遇有重大影片,由政府包场,免费让群众观看。当时农民最受欢迎的是彩色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8年6月,文化部发出《试办农业合作社自办电影队的通知》,提出“社社办电影队”的要求,在“大跃进”时期,新丰公社放映了一批宣传“大跃进”的艺术片、新闻片、科教片,公社备有1只电影船,不定期送影下乡。早期是手摇船,后改为挂浆船,电影队由严德林负责。1963年后,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多次放映《李双双》、《槐树庄》、《红管家》等影片。“文革”初期,免费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接着便大放“样板戏”。1970年9月,新丰公社创办8.75mm电影队,队长陈善根,用挂桨船下乡送影十分方便,此举在全县带了头,各公社纷纷效仿,社级电影队发展迅猛。1972年9月后,净相、竹林也建立了公社电影队,分别由糜红星、葛大仁负责。“文革”期间,新丰公社新建了大礼堂,会堂与影剧院兼用,有900多个硬座位,镇上居民和就近农民基本上每周有电影看。农村有8.75mm和16mm两部机子,由电影队统一安排轮流下乡,中小学也经常包场观看。80年代起,电影事业逐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室外转室内”、“包场改售票”、“小机换大机”的3个过渡,8.75mm机子逐渐淘汰,开始有35mm机子。80年代初,竹林率先建起影剧院。1982年下半年,净相公社也开始筹建影剧院,1988年1月正式开映。1987年开展全国首届农村科技片汇映月,新丰镇首当其冲。净相、竹林也积极提供场所,让农民观看。1990年新丰镇影剧院作为郊区集镇5个影剧院之一,利用35mm机子在开展移风易俗,普及科学知识“人口与健康”科教片专题汇映活动中,集中放映了《人口与经济》、《计划生育》、《保健与优生》等。当年秋冬又配合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进行系列电影放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9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尤其是闭路电视网的不断拓展,乡村电影便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3乡镇电影队相继解散,新丰已属危房的影剧院(即原公社礼堂)于1999年拆除,净相、竹林的影剧院均另作它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