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远未结束的悲剧

远未结束的悲剧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远未结束的悲剧2001年6月28日夜晚,当米洛舍维奇被押上前往海牙的飞机时,他不禁深情地望着那片即将永别的故土,大声说道:“再见了!我的塞尔维亚兄弟。”对于一个为了自身强大而流血牺牲奋斗了近130年的民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悲剧。由此可见,巴尔干各国仍未能最终摆脱延续一个多世纪相互残杀的悲剧。

远未结束的悲剧

2001年6月28日夜晚,当米洛舍维奇被押上前往海牙的飞机时,他不禁深情地望着那片即将永别的故土,大声说道:“再见了!我的塞尔维亚兄弟。”

如今,当米洛舍维奇离开人间的时候,他一生为之奋斗献身的塞尔维亚却依然前途未卜。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当地阿尔巴尼亚人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他们根本不把南联盟政府放在眼里,甚至随意杀害塞尔维亚人,以致大批塞族人四处逃亡,仅1999年便达15万人(8)。阿族人还擅自举行选举,成立不属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2006年初,属温和派的阿族领导人鲁戈瓦去世,由前非法武装组织头目切库出任科索沃政府的新总理,使即将开始由联合国协调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双方有关科索沃地位的谈判增添了不少不确定的因素。

在1999年有关科索沃的和平协议中明确写道:应首先“尊重南斯拉夫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当时西方大国的领导人都信誓旦旦地说科索沃是南斯拉夫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地事态平息后理应再归塞尔维亚管辖。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不少西方大国的领导人出尔反尔。如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便在欧盟外长会议上声称,科索沃正在走向独立,维持科索沃为塞尔维亚一部分的状况是不现实的。其实科索沃早就不仅仅是什么归属的问题,它已被列入北约战略的大棋盘中,美国在那里屯有重兵,建成了一个可容6000名官兵、租借期为50年的邦德斯蒂尔军事基地,自然不会轻言放弃(9)。难怪不久前美联社报道,国际社会目前已达成共识,即科索沃正朝着完全脱离塞尔维亚的方向前进。

科索沃是东正教文明的摇篮,塞尔维亚人在此接受东正教的洗礼,把它视为圣地。1389年,塞尔维亚军民在此抗击土耳其的入侵,未获成功。从此,科索沃便落入土耳其之手,成为塞尔维亚人一个永远的心头之痛。塞尔维亚人只得大批逃亡,取代他们的则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只有到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后,科索沃才重回塞尔维亚的怀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为科索沃曾时起争执,但南斯拉夫始终坚持科索沃应留在南斯拉夫的版图内。当前,虽然塞尔维亚的处境异常困难,但绝大多数塞尔维亚人都绝不会接受科索沃分离的这一现实。

黑山则是摆在塞尔维亚面前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黑山人和塞尔维亚人有着极其紧密的血缘关系和文化联系,他们同文同种,宛若亲兄弟,因此在1992年南联邦解体时仍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南联盟。但近年来,黑山和塞尔维亚却频生龃龉,黑山境内的亲西方势力抬头,要求和塞尔维亚分离。经历了长期纷争,南联盟终于解体,2002年6月成立塞尔维亚和黑山,它目前只是一个很松散的联合,塞尔维亚、黑山随时都可能退出。

这样,如果有朝一日科索沃和黑山都和塞尔维亚分离,那么到那时塞尔维亚的版图就会缩小到1878年塞尔维亚获得独立时的状态。对于一个为了自身强大而流血牺牲奋斗了近130年的民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悲剧。

米洛舍维奇的去世使不少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幸灾乐祸,甚至有人还断言,从此巴尔干少了一个大麻烦,历史将揭开新的一页。他们高兴得未免太早了,巴尔干今后发生冲突的隐患依然存在。大阿尔巴尼亚主义极可能乘机抬头。在阿尔巴尼亚确曾有人鼓吹把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西部、黑山和希腊部分地区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二战期间,在意大利的卵翼下,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和马其顿的西部曾组成一个所谓“大阿尔巴尼亚”。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大批阿尔巴尼亚武装分子于2001年涌入马其顿,在那里挑起武装冲突,后由于马其顿政府的反击和北约维和部队的进入,局势才趋平静(10)。这一场发生在马其顿境内的“小战争”确使巴尔干各国为之吃惊不小,也震动了西方大国,为此美国《新闻周刊》曾指出,阿尔巴尼亚人中的极端分子已成为北约当前的主要敌人(11)。马其顿前总统特拉依科夫斯基更忧心忡忡,大声疾呼:绝不能按种族的标准来建立越来越小的国家,如果这样,巴尔干就无法再作为一个地区继续存在下去(12)。由此可见,巴尔干各国仍未能最终摆脱延续一个多世纪相互残杀的悲剧。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他的民族、他所属的时代紧密相连的。二战后,除希腊外,巴尔干各国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共产主义确曾在那里辉煌一时,但随着东欧的剧变,到20世纪末共产主义却开始走向低潮,失去了往昔的光芒。塞尔维亚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南联邦中长期处于领导地位,成为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老大哥”,然而当南境内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泛滥的时候,塞尔维亚也就逐渐失去了这种地位,在南联邦解体的过程中更变得一无所有。

米洛舍维奇是位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他都曾为此努力奋斗过。然而,如今巴尔干的共产主义正处于低谷,而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也屡屡受挫,这样也就决定了米洛舍维奇必然失败和他悲剧的一生。

原载《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19页。

(2)兹玛科·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195页。

(3)辛夷等主编:《东欧剧变之后》,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2—123页。

(4)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3页。

(5)美国《时代杂志》1998年10月5日,第40—41页。

(6)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10月9日,第37页。

(7)法国《新观察家杂志》2000年12月13日,第15页。

(8)美国《当今史杂志》2000年第3期,第118页。

(9)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2000年5月18日,第7页。

(10)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2001年9月3日,第26页。

(11)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3月12日,第18—19页。

(12)美国《外交事务季刊》2001年 120,第1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