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争论并未结束

争论并未结束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经过长期争论,詹姆斯—朗厄理论似乎难于成立,但是并未被彻底驳倒。情绪是在躯体舞台上演出的,而感受则是在心智的舞台上演出。事实上,以前在人们的争论中,往往把情绪和感受混为一谈了。因此情绪反应先于感受,情绪反应并非感受的结果。在一开始感受和情绪反应是并行的,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是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尽管情绪反应在时间上要先于感受。

尽管经过长期争论,詹姆斯—朗厄理论似乎难于成立,但是并未被彻底驳倒。当今情绪研究的领军人物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说过:

各种情绪就是许许多多动作和运动,其中的许多情绪当表现在脸上、声音中或是特定的行为里时,都是别人看得见的。当然也有些情绪成分是肉眼所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诸如激素分析和电生理波形模式之类的近代科学测试方法而变得“可见”。另一方面,各种感受则正如所有的心理像(mental images)一样总是隐蔽的,除了产生这些感受的主体之外,任何人都看不到。感受发生在主体的脑中,它是主体所具有的最私密的性质。情绪是在躯体舞台上演出的,而感受则是在心智的舞台上演出。

因此在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看来,情绪就是在肉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两者就是一回事,那也就无所谓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的问题了。而感受则不是,先有情绪后有感受。事实上,以前在人们的争论中,往往把情绪和感受混为一谈了。然而,即使如此,在笔者看来,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

虽然由引发情绪的皮层下结构(例如杏仁体)快速产生相应的反应(笔者称之为“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先于到达皮层产生感受,而要想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则只有在从这些皮层下结构发出的信号到达皮层之后才有可能。这从表面上看起来支持了詹姆斯—朗厄理论,但是发生在前的事件并不等于就是原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詹姆斯和朗厄的论据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把动作不只理解为外界观察者仅用肉眼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是主体的身体状态的变化,那么确实也不存在没有身体状态变化的情绪。即使是只能动动眼皮的博比在悲伤时,眼泪也还“流过护工涂在我双颊之上的皂沫”。此外即使不流泪,正如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所言,也还可以通过测试其他生理指标发现和情绪有关的身体变化,例如测量皮肤电导。如果真要找只有情绪而没有相应身体变化的例子还真极少可能,因此这两者无疑是紧密相关的。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情绪和情绪反应有没有区分呢?当刺激到达情绪中枢之后,将触发一系列身体变化,这些变化无疑是在刺激到达情绪中枢之后,但是先于由情绪中枢发出的信号到达皮层而产生感受之前。因此情绪反应先于感受,情绪反应并非感受的结果。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就不是情绪的结果。反过来,情绪反应略滞后于刺激到达情绪中枢,不可能有没有情绪反应的情绪,但是这也不等于说情绪反应才是情绪的原因。问题依然存在。现在还没有一个实验能做到在刺激到达情绪中枢之后,只保留其到达皮层的上行通路,而切断其到达其他皮层下结构和效应结构的通路,因此也无从得知是否有可能有只有情绪(表现为稍后产生感受)而没有情绪反应的情形。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断然地声称詹姆斯—朗厄理论是错的。

总之,以笔者的管见,当外界刺激到达皮层下情绪中枢(如杏仁体)之后,其信息通路一路上行到皮层产生感受,另一路下行到效应器官产生情绪反应。当然在以后这两路之间还会有相互作用,从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在一开始感受和情绪反应是并行的,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是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尽管情绪反应在时间上要先于感受。至于在刺激信息到达皮层下情绪中枢之后,如果这些信息既不继续下行到效应器官,也不继续上行到皮层,那么是否还有“情绪”,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把这称为情绪的话,那么无论是情绪反应还是感受的源头都是这种意义下的“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