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信的家世生平

郑信的家世生平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泰国人民的驱缅复国斗争是在郑信的领导下进行的。我们这次调查惊动了当地政府,澄海县政府将郑信衣冠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修缮。郑信的父亲郑镛,正是在这种移民潮流的裹挟下来到泰国的。石制的红头船1734年4月17日郑信诞生于家境富裕的税务承包商的家庭。郑信童年的生活情况,多为传说,无信史可证。郑信生于华人家庭,成长于泰国权倾朝野的财政大臣之家,从小精通华语和泰语。

1767年4月,缅甸军队攻陷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经过一番掳掠焚烧,留下孟族将领苏基率领一部分缅军镇守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镇三株菩提树村,其余主力部队迅速撤回缅甸。这是因为当时缅甸正在与中国清朝政府进行战争,乾隆皇帝派出的征缅部队已经打到阿瓦附近,迫使缅王辛标信急令在泰国的缅军撤回援救。缅军主力从泰国撤走,客观上有利于泰国人民的驱缅复国斗争。

泰国人民的驱缅复国斗争是在郑信的领导下进行的。郑信祖籍中国广东潮州澄海县华富村,一说祖上是海丰人。成书于民国年间的四十二梅居士著《郑昭传》说:“予家南洋(村名),距华富(村)仅数里,少时尝访其墓,颓败已甚,遗族数家亦贫不自存。民国初,邑人为之修饰,今犹焕然。” 1983年笔者在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读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泰国吞武里皇郑信评传》。在张映秋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到潮州进行实地调查。张教授是泰国归国华侨,祖籍也是潮州。她带着我走访潮州耄老,并亲临华富村外乌鸦地寻访郑信衣冠墓。我们还在华富村找到了郑氏宗祠,为一字形的3间平房,门楼前有一小石碑,可依稀辨出该祠重修于民国11年(1922年),估计是郑信后裔所为。我们这次调查惊动了当地政府,澄海县政府将郑信衣冠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修缮。

关于郑信的父亲,四十二梅居士《郑昭传》说:“父达,旷荡不羁,乡人号之曰歹子达。歹子犹言浪子也,以贫不自聊,且见恶于乡,乃附航南渡。”棠花《泰国古今史》也说:“郑镛年轻时在故乡,因行为不捡,被目为浪子,不容于乡党,遂南渡来泰。”其实,这种说法并未道及根本。郑镛是清季初年移居泰国的成千上万潮州人之一,他的出国原因也应与绝大部分潮州移民一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考察。潮州人为什么会大批移民泰国呢?这是因为潮州自古以来人稠地狭,如《澄海县志》所云:“土田所入,虽有大年,不足供三月粮。”在生齿日繁、物力渐耗的情况下,许多人靠泛海为生。加之,“澄居韩江下游,地势卑洼,故水灾之患,无岁无之”。天灾、人祸和兵燹使大批自耕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为了谋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

澄海郑王衣冠墓

距澄海不远的樟林港,因康熙年间的中泰大米贸易而兴起,在汕头因鸦片战争失败而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前,樟林是广东一个重要的海港。《澄海县志》说:“千艘万舶,悉由澄分达诸邑。”“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樟林码头上形成了一条新兴大街,长约300米,宽约5米,两侧是商店、仓库和货栈。街口有一石牌坊,坊前有一望海楼。附近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从这里搭船赴泰国。临行之前,照例要到这里的妈祖庙烧一炷香,这座妈祖庙是乾隆年间修建的。这些历史遗迹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郑信的父亲郑镛,正是在这种移民潮流的裹挟下来到泰国的。

从樟林港乘船去泰国的潮州人中,除了一些去做生意的殷实大户外,绝大多数是破产农民和城镇无业贫民。他们随身只带着一个竹篮、竹扁担和竹枕头,便漂洋过海。潮州有句民谣:“无可奈何蒸甜粿。”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因生活无着,被迫远走异域的心情。照郑明经《韩江闻见录》计算的航程:“潮之海客,舟往暹罗,云水程百零六更,更六十里,是六千三百六十里也。”每年9—10月间,乘东北信风出发,顺风一月半方抵暹罗。乘客出国带着糯米蒸的甜粿,作为途中食粮,既可存放良久,吃了又很耐饿。另外还要带上一个大冬瓜。大冬瓜有多种用途:压舱,抵淡水,遇险时当救生圈。潮州船俗称红头船,福建船叫绿头船。《澄海县志》说:“闽船绿头较大,潮船红头较小。”船头涂上红绿不同的颜色,是为了让官方便于海上盘查和收税。红头船代表了潮州人自由移民泰国的一个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随着汕头的开埠,蒸汽轮代替木帆船,猪仔华工代替了自由移民,潮州人乘木船自由移民泰国的时代宣告终结。为此,曼谷王朝拉玛四世在曼谷石龙军路的然那瓦寺修建了一艘巨型的石制红头船,以纪念潮州移民对泰国作出的贡献。

郑镛与无数潮州先民一样,历尽艰辛,九死一生,乘红头船来到泰国。他先在阿瑜陀耶城贩卖水果,做些零星小买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承包赌税,渐至发达,娶暹女洛央为妻,成家立业。郑镛的境况,在千百万早期华人移民中算是比较好的。泰国有一处专门埋葬华侨尸骨的地方叫义山亭,挂着一副中文对联:“渡过黑水,吃过苦水,满怀心事付流水;想做座山(注:潮人称老板为座山),无归唐山,终老骨头归义山。”道尽了绝大多数华人移民的辛酸。

石制的红头船

1734年4月17日郑信诞生于家境富裕的税务承包商的家庭。其父郑镛是华人,其母洛央是泰人。郑信童年的生活情况,多为传说,无信史可证。据说他出生不久,被过继给当时的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为养子。为什么要过继给昭披耶却克里?泰国方面有一个传说,见于泰文手抄本《祖先的伟绩》:“郑信出生三日,卧簸箕内,有巨蟒缠身,其父以为不祥,依中国俗应将他活埋。幸好遇见暹罗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遂将该儿收为养子。”这种说法是不足为凭的,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习俗,因蟒蛇缠身,就要将婴儿活埋。相反,照中国古代的迷信观点,龙蛇呈现乃帝王之相。郑信之所以被过继给昭披耶却克里,是因为其父郑镛包揽赌税,跟财政部业务关系密切,曾获坤钹陀那封爵,可算是昭披耶却克里的下属。两家又是近邻,过从甚密。鉴于昭披耶却克里无后,郑镛或许出于友情,或许出于对自身事业发展和孩子前途的考虑,才将亲生儿子送给财政大臣抚育。这种寄养关系,颇似古代贵族间的政治联姻。郑信到昭披耶却克里家后,养父家财运亨通,因而给他取名为“信”,即泰语财富”的意思。

郑信生于华人家庭,成长于泰国权倾朝野的财政大臣之家,从小精通华语和泰语。这种特殊的经历,对他日后的生活道路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童年时接受了泰国传统的寺院教育,又以官宦子弟的身份入宫充任御前侍卫。后来又被委任为达府的军政长官,封爵披耶,故人称披耶达信。清朝的官方文件《清实录》称他为披耶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