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功德育教育的基本标准

成功德育教育的基本标准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理论上的建构,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更为理性的视角去思考语文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在现实教育生活中的实施成效。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去描述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成功德育教育的基本标准

长久以来,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一直颇有微词,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似乎很难有一个一致性的标准来判断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因为作为思想领域的事物,德育教育涉及的因素太多、太杂。从笔者的角度看,判断学校德育教育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一)可检测的标准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说出前一阶段的哪种教育教学行为造成了学生今天的发展状态。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判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有效性的标准,而应把课时目标作为判断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依据。这个标准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课时目标,使课时目标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点上具体明确,而且可检测。不能把德育的育人总目标作为评价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有效性的标准。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检测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知识性的问答。如果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都能达成,那么德育课程将会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能观察的标准

能观察的标准,主要是看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德育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德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观察出来。如果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合作友爱,能够主动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就表明学生学得好,教学有效;如果学生在德育课堂上昏昏欲睡或无所事事,那么教学必然是无效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动起来”和“活起来”,把爱表现出来。

(三)促发展的标准

促发展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和教师的成就感。学校德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学生思想接受来实现的,学生越是自觉地接受,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是否实现这种自觉又是可以通过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的兴趣来衡量。当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产生兴趣后,德育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就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当德育教师能够带着成就感走出教室的时候,表明教学是有效的。如果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厌烦心理,那么这样的德育教育可能就是低效的。

上文之中,笔者主要从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一般意义的教育改革和感恩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道德教育两个角度入手,对探究学校感恩教育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这种理论上的建构,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更为理性的视角去思考语文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在现实教育生活中的实施成效。在笔者看来,上述几个方面的维度,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学生、教师和社会影响三个角度。因为学校之中的任何教育改革,实际上归根到底都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的结果,其积极意义也总是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生命情态、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同时,任何一项有意义的教育改革,势必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能够对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去描述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实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