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语言的途径

学习语言的途径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有成就的著名作家,都曾下苦功向生活学习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向书本学习也是学习语言的途径之一。但由于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因而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都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五、学习语言的途径

(一)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主要是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群众学习。群众口头语言是表现实际生活的,它具有词汇极为丰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善于形象比喻和经常运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特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群众的语言永远是写作语言的源头。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收集那些新鲜的、有意义的、富有表现力的大众语言,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

一切有成就的著名作家,都曾下苦功向生活学习语言。周立波在《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中说:“在农村和工厂,我常常留心倾听一切的人的说话,从他们的口里,学习和记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向人民群众学习,还要同学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老舍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中说:“明白了车夫的生活,才能发现车夫的品质、思想与感情。这可就找到了语言的泉源……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变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语言也和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

生活中的语言虽然是一切文学语言的原料,表达情意更简练、干脆、恰当、亲切,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如有些人的话不够规范,有些人的话方言土语较多,有些人的话不够明确和简洁。所以,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加工、提炼。去掉杂质,语言就会变得更纯洁和健康,正如赵树理在《语言小谈》中说:“从群众的话海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再经过我们充分的加工,把我们的语言锻炼得要说什么就能恰如其分地把什么说清楚,也就是把自己要传达的思想感情百分之百地传达给读者,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二)从名著中积累语言

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是语言的“源”,书本上的语言是“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向书本学习也是学习语言的途径之一。但读书要有选择、有辨析,不能乱读一通,不能良莠不分。要研读经典名著,因为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加工提炼出来的,具有规范化程度比较高的特点。它能为写作者提供生动的鲜活的语言运用范例。

选择经典名著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从中吸收有生命的语言养料,并逐步领会它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是唯一的研读方式。茅盾在《创作的准备》文中说:“广泛地阅读了各篇名家的名著,然后从中择取博大精深又有现代价值的名著来研究,这是有利无害的。”当然,对经典的研读不是生搬硬套,可根据个人喜爱的风格加以重点研读,然后努力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

高度重视运用语言的卓越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有重大的文学价值,而且往往对于发展他们的民族语言作出了贡献。如曹雪芹、鲁迅、老舍等人的作品之于中国语言,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之于俄罗斯语言,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之于德国语言,福楼拜、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之于法国语言,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人的作品之于英国语言,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之于西班牙语言,但丁等人的作品之于意大利语言,都是作出了杰出贡献的。

(三)从网络中丰富语言

随着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而“网络语言”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以其生动风趣、简洁实用及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用语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为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

恰当使用网络语言,能给文章增添不少时尚韵味,使行文更形象、生动,表情达意更准确、贴切,对表现事件的特征、揭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拓宽了传统文章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这主要表现在可选择更多的词汇来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思,被选择的词汇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鲜性。现在许多报纸的专副刊版面上,新鲜活泼的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如《徐州日报》的“网客”、《洛阳晚报》的“网友大本营”等专刊,其采编的稿件,均来自于网络或是富于网络风格的文章,清新、幽默、轻松。但由于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因而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都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阅读与探究

1.阅读下列文字,通过剪裁浮词的方式,使语言简练有效。

(1)有一则制鼓歌谣:“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

(2)清代有一位姓钱的秀才,写文章最不简洁,人们都叫他“啰唆先生”。他上京赶考,考完快要回家时,给妻子写了这样一封信:“吾妻:前日啰唆而今不复啰唆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棉鞋一双,希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希吾妻千千万万不要忘记。为省笔墨起见,吾不写草头大万字,故以方字去点代之……”

2.找出并修改下列不当的文字

水是清脆的。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可说的,谁也不把它看在眼里。

石头是坚强的。巨石的力量是强硬的。然而,这并不是永远的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滴水可以穿越巨石。在古老的庙宇里、山洞里,我们常可看到那一块块石头,被那一滴滴的水打个坑,钻个洞。

这是什么道理呢?一是准确,滴滴击在一个点上;二是日久年多,功到就成。

3.说说下列名篇段落文句修改的理由

(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初是这样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阴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就有无限趣味。”他后来进行了数处修改,一是将“树阴”改为“树叶”。二是将“泥墙根”改成“泥墙根一带”。为什么?

(2)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志林》载,这首诗中的第二句,原来是“到处看山各不同”。你觉得改成“远近高低”是否比以前更好?

4.请你对下面一段话进行修改,使其词语更丰富,更具雕塑感。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感觉到,清晨的风很凉,父亲的身体在风中摆动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蚕豆,迈开步子。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5.请你对下面一段话的句式进行修改,使其句式搭配合理,更丰富,更灵活。

昭君,出塞的那条路上,草尖上闪烁着你坚毅的泪水。马蹄下滚滚烟尘托满你无尽的辛酸。

茫茫大漠有你茕茕孑立的身影,昭君,驼铃声渐渐远去,你的身影在朦胧中逐渐消失,你背负着的是一种责任,一种美丽,那伤感的《出塞曲》是你在弹奏。美丽的昭君,你一定听到了风沙中的赞歌。

6.请你从下面词语中选择几个写一段话。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桃红柳绿,莼菜醋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天风浩荡,落叶满山。白草满郊,绿桑盈田。寂寂秋朝,沉沉春夜。冉冉白云,澄澄碧水。飒飒秋风,迟迟晚照。春风两岸,柳绿桃红。柳塘细浪,花径香尘。春棠经雨,秋菊傲霜。烟笼岸柳,风撼庭梧。秋雨潇潇,春风袅袅。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风月窟,水云乡,秋院落,小池塘。芳草渡,杏花村。桃灼灼,柳依依。霜菊瘦,雨梅肥。山岌岌,水淙淙。松郁郁,竹森森。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卢嘉锡.院士思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苏长灿,李栋.古今文人议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