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金兰:场倒留一耙的艺术家

王金兰:场倒留一耙的艺术家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雁过留声——民间艺人王金兰● 雁过留声陇东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较少与外界沟通,长期延续农耕作业方式,处于自给自足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开展的民艺普查活动,使大山里一个个民间巧女人、强女人走进大众视野,王金兰就是其中一位。“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金兰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看重名声。长期忍饥挨饿使王金兰的身体异常虚弱,添了一双儿女后身体状况更差了。

雁过留声——民间艺人王金兰

● 雁过留声

陇东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较少与外界沟通,长期延续农耕作业方式,处于自给自足的状况。穿衣、生活用品依赖脚下的黄土地获得,相对完整地保留着民俗文化遗存。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开展的民艺普查活动,使大山里一个个民间巧女人、强女人走进大众视野,王金兰就是其中一位。专家们喜欢上了她的剪纸,她认为出自自己的手,不值什么钱,便无偿送给他们。王金兰剪出的剪纸不计其数,听家人说陇东一位著名的民俗收藏家从她手中拿走上千幅剪纸分文未给,一部《传世剪纸纹样》中,收录王金兰的作品高达七八十幅之多,却找不到一幅署王金兰的名字。

img41

王金兰与老伴

王金兰的名气那么大,我想看她的剪纸却很难看到。费尽周折找到她女儿,让她在《民间传统剪纸纹样》中指给我看,得以领略这位杰出的民间艺术家的艺术成就。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金兰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看重名声。她一生受了那么多委屈,剪了那么多剪纸,慷慨送给那么多人,无非想得到人们对她艺术的认可,从专家的喜悦中,她看到自己的价值,一直剪到不能捉剪刀了。

● 母女手艺传承

王金兰1923年出生于甘肃省华池县一个叫王嘴子的深山里。她姥姥是上里塬一带有名的剪纸、刺绣高手。她母亲也是当地出了名的巧人,布置新房的顶棚花、过年贴的窗花、门神,给人燎病的送病娃娃,不用熏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剪出来。由于一家人窗花剪得出众,十里八乡的人时常上门索求剪纸,她们有求必应,格外受村民尊敬,落下了好名声。

img42

喜相逢

剪纸只是她们的副产品,是为绣花服务的。会刺绣不但是妇女心灵手巧的表现,也是一户人家有无内涵的表现,所以,每家每户的女人们很看重自己的刺绣活,争相养蚕染丝合线进行刺绣。自己不会画花样求人画,也要将男人和孩子打扮得鲜亮不让人小看。

王金兰母亲有着精湛的画工和刺绣手艺,绣出的褡裢、云肩、枕套、兜兜,人物造型古朴、花样鲜艳,件件精美,让许多人爱不释手。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伙土匪,听到风声人们四下里逃命,寻找藏身之处躲藏起来。王金兰母亲来不及带贵重物品,只拿了几件自己心爱的绣品出逃,这些刺绣都是她日积月累、点灯熬油绣出来的,舍不得穿,十分珍视。裹小脚的她背着一包东西,实在跑不快,看身前身后没有人,跑进一个废弃的山洞里,将绣品藏好,才依依不舍逃命去。等土匪走后,再去山洞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包袱,想是有人早盯上她的绣品了。

王金兰珍藏着母亲采用破线绣法刺绣的一个钱夹子。刺绣时将一根丝线又分几股来绣,针脚细、做工巧,这种绣法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很少看到了。同村的收藏家看到,说是他的一大发现,要拿去让专家鉴定一下,再还给王金兰。拿去了绣品便没有了下文,王金兰要了几回,要不回母亲留给她的念想,十分伤感地说给收藏家老婆听,他老婆回家数落他,收藏家上门兴师问罪,上演一场“倒打一耙”的闹剧,指责王金兰告了他的状,侮辱了他的人格,他过去是怎么对王金兰好,堵住王金兰的嘴。王金兰想要,知道要不回来了,钱夹子就这样遗了,成为她一生最懊悔的事。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对男女分工的划定,衡量妇女主要看家里打理得怎样、纺织刺绣活做得精细不。女孩子一降生,母亲就着意培养这些方面的技能,希望将来能嫁个好人家。在姥姥和母亲言传身教下,王金兰的画技进步飞快,并对剪纸纹样有自己的理解,经常改造母亲的花样,受到母亲夸奖。得到母亲的肯定激发了她不断创新的欲望,在刺绣方面用色大胆,使得绣品表现力不断增强。她善于运用“抢针绣”技巧,使丝线有规律地叠压,产生浮雕效果。她运用“乱针绣”使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丝线表现出绣品形体和色光效果,成为母亲的得力帮手。

王金兰14岁那年,母亲病逝,做饭、烧炕、缝缝补补的活全落在她身上,繁重的家务让她变得成熟懂事。两年后由父亲做主,她嫁到马岭安沟,嫁给一个无爹无娘的瘦小伙。小伙9岁时候就没了爹娘,由奶奶抚养成人。家里无一点积累,只有一孔烂窑洞,既是牲口圈,又是她的洞房,驴粪的骚味呛得她喘不过气来。窑洞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粮囤里没一点儿粮食,可以用家徒四壁形容当时的情景。

王金兰4岁,母亲就给她缠脚,为了将来嫁个好人家,将脚缠得小巧,王嘴子几架沟就她的脚缠得秀气,却嫁了最不及的人家。她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认命,再难受再不适应还得适应。她心里清楚,日月是自己奔出来的。山上的十几亩地,是他们的生活来源,风调雨顺还可以打点粮食,遇到干旱年籽种都难以收回,土地是王金兰唯一的希望,她坚信靠自己双手辛勤劳作,才能多打粮食过上丰衣足食的好生活;她还有母亲传给她的剪纸和绣活手艺,过上温饱的生活她有信心。她会用巧手将她的瘦男人打扮得光鲜精神,不让人小瞧。王金兰这种好强的个性贯穿了她一生。

王金兰找来破布、烂纸拍纸缸、纸盆、针线笸篮,用五彩画笔在上面绘制吉祥富贵花草;让小鸟在枝繁叶茂的树上唱歌;让戏里的人物在画纸上唱戏。

王金兰缝补衣服时发现没有粉笔画线,土墙上抠一块黄土磨尖磨细了画线;没有钱买布做衣服,她将破烂不堪的旧衣服洗干净了再利用,在煤油灯下精心缝制。大衣服改成小衣服,大人不能穿让小孩穿。有洞补洞,洞大无法补,剪一块规则布块,线角细密补上去,让人感觉原本就是那样的。

长期忍饥挨饿使王金兰的身体异常虚弱,添了一双儿女后身体状况更差了。在大女儿安芝琳印象中,母亲一直是跪着干活的,脚小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脚小限制了母亲做农活。安芝琳对我说:“人家女人脚小,让人看水上漂的走姿,我母亲没有风姿只有眼泪。”

家里没有磨,王金兰到有磨的人家磨面;没有牲口拉磨低声下气借人家驴。粮食装不上驴背,求人帮着推上驴背。为磨粮食挨冻受饿,经常深更半夜才能磨完。

● 挨打的王金兰

王金兰因劳累和营养不良患上了痨病,不想吃、不想喝,困得身上没有劲。打听到一个偏方,让她坐在绵绵土上,将瓦渣(瓷碗碎片)、玻璃研成细末用箩(比筛子细密的用具)箩过了,拌上白酒喝下去,有病乱投医,吃了好多这种药,情况没有好转。

痨病是一种传染疾病,王金兰婆婆得了这病早早没了。一家人看她患了这种病,十分担心。儿子放学回来,看到母亲有气无力躺在炕上,书包一撇跪在炕边,哭着问母亲想吃啥他去做。家里有啥可以做?烧火没有柴,做饭没有粮食。当时集体吃大灶,大女儿安芝琳记忆中,她整天领着弟弟在外边拾柴,挖野菜,一天到晚肚子都是饿的。生产队长嫌弃王金兰不劳动,不给饭吃,没有办法他们只好找人民公社反应情况。社长把队长叫去批评了一顿,认为队长思想觉悟有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让人没有饭吃?让分给王金兰一个人的口粮领回家自己做。当时村上一个人一个月的粮食定量是12斤麦子。

img43

吉兽进宝

在领导心目中,王金兰是有手艺的人,是保护对象。在这之前,村上领导知道王金兰手巧,能剪会绣,让她剪忠字,王金兰病得下不了炕,一口回绝。村干部认为她故意不想剪,用狠话、脏话骂了一顿,扭屁股走了。王金兰愁得哭。她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不知道“忠”字是啥模样?儿子放学回来,王金兰灵机一动,让儿子给她写一个“忠”字,儿子写好后递给她。王金兰拿在手中反复看,将一张纸对折,拿起剪刀真剪出了具有政治色彩的“忠”字,让儿子送给村干部看行不行。村干部看后赞不绝口,让王金兰剪了许多“忠”字,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她剪的“忠”字。

二女儿安惠琳告诉我,听母亲给她讲这段故事后,她一看到“忠”字经常出神,觉得母亲太神奇了。

生活的拮据、丈夫的劣迹压得王金兰喘不过气来,她绝望了,那年秋季发大水,她想逃离这看不到边的苦海,打算跳到滚滚的河水中,眼不见心不烦,却被孩子们发现,追上她拽住衣服不松手。女儿、儿子跪在她的面前不停说是他们不好,惹妈妈生气了,以后他们一定听妈妈的话,伺候好妈妈。王金兰看到一双儿女哭得那么伤心,心软了。如果她走了,谁来照顾这两个可怜的娃?王金兰搂着孩子抱头痛哭。她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

孩子使王金兰看到了希望,只有多生孩子这个破家才能红火起来,她要使安家人丁兴旺,又生育了两儿一女,王金兰的身子更加虚弱了。

丈夫看王金兰病不见好转,心情压抑,三天两头躲着不回家,回家后要么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要么无精打采倒头便睡。王金兰拖着病身子按时给丈夫做饭,竟然将丈夫叫不起床。委屈时数落几句,丈夫火冒三丈破口大骂她是丧门星,随之拳脚相加。

丈夫从小寄养人家,受人歧视,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心里苦,加上妻子的病,他感到绝望,认为是自己命不好,有了宿命、认命的观念。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事都有定数,生有时分,死有地方”,以此为借口逃避现实。当年给人家放羊养成玩赌习性又捡了起来,嗜赌如命,一有钱就去赌博,王金兰苦口婆心劝丈夫,他哪里听得进去?

王金兰无奈告诫儿女们,不要学他们父亲,要走正道,堂堂正正做人。

img44

抓髻纸人

安芝琳长到15岁,嫁给一户富裕人家,换回400块钱。王金兰本想用这笔钱给女儿置办嫁妆,余下钱贴补家用,买几尺布料缝制衣服,家中很久没有做衣服了,好多衣服没有办法再缝补了。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把这笔钱拿去赌博并输得精光。王金兰刚升起的一点希望瞬间又破灭了。

安惠琳的心里更多的是对母亲的同情,对父亲粗暴的憎恨和惧怕。她清楚记得有一次,她在炕上睡觉,母亲坐在炕上纳鞋底,父亲坐在炕上抽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母亲和父亲争吵起来,父亲隔着睡觉的她动手打母亲,母亲一个劲喊:“看把娃吓了!”父亲好像没有听到,扑向母亲不管不顾一顿拳头落在母亲身上。安惠琳一骨碌爬起来看到母亲口角流血,头发散乱,吓得哇哇大哭。

还有一次,父亲与母亲又争吵起来。母亲让她出去玩,过了一会儿,她不放心跑回家看,父亲将母亲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还不解气,看她进门,喊她将烧炕的灰推拿来,还想用那个打母亲。安惠琳看见灰推赶忙藏起来,这时,家里来客人了。母亲看到客人,拍拍身上的土,用手整理了零落的头发,强装欢笑招呼客人。父亲和客人在窑里说话,母亲含着泪出了院门。

父亲长时间不见母亲进窑,找遍家里没有,让安惠琳去找。安惠琳在河边看到母亲围裙挂在树上,赶忙跑回家叫父亲。

父亲慌了神飞奔而去,连拉带拽把母亲弄回家,对安惠琳说:“要不是去得及时,你母亲就上吊了,身边还有农药。”父亲让安惠琳寸步不离守着母亲。

安慧琳告诉我,他们是在父亲和母亲的吵闹声中成长的,看到父母吵架便极懂事、极乖巧,做饭的做饭、烧炕的烧炕、熬药的熬药,屁股后面好像长了一双眼睛。

● 王金兰的剪纸

王金兰强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贫穷度日,剪纸和刺绣成了她抚慰心灵的载体。她将自己的委屈和眼泪融入到一枚枚剪纸与绣片中,一生从没有中断过创作。从1958年被人们发现,直到去世备受关注。尤其全国的民间艺术普查活动,使她从民间走入专家视线中,她剪的《富贵龙》《蟾蜍》《猪头花》,外形饱满、纹样华丽,极具观赏性。流畅的柔性剪纸线条,使得作品有一种亲和力,摆脱了陇东传统剪纸粗犷线条带给人们的生硬感,让人感觉柔性线条勾勒出的剪纸更具有艺术美,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

为了更进一步感受王金兰剪纸带给我的美感愉悦,我两次拜访王金兰的女儿安惠琳,她拿出塑料纸封装的母亲剪纸。我透过塑料纸看到王金兰剪的顶棚花:《狮子滚绣球》《牡丹》《蝶恋花》《四娃祈福》《吉兽进宝》……线条流畅舒展,王金兰将柔性线条发挥到了极致,欣赏老艺人的作品是对大美的一种享受。

《四娃祈福》中王金兰巧妙运用大五角套小五角,将怀抱寿桃的娃娃和蝙蝠排列在五角之间,用莲花组成祈福的光环将各种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

《状元龙》,是娃娃们的保护神,父母们希望龙能够保佑爱子像芝麻开花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王金兰将娃娃顽皮、机警、趾高气扬的神态表现得很充分;同时也将龙的服帖、与人为善表现得极其到位,你能感觉她塑造的龙就是我们家养的牛和羊,陪着娃娃们玩耍,将神人化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img45

状元龙

《喜相逢》中,两只小鸟扇着翅膀,嘴对嘴叽叽喳喳兴奋地倾诉着,你能感觉出它们就像一对一见钟情的情侣有说不完的话。

王金兰的作品能紧扣当时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符号融汇到作品中。创作的大量剪纸作品能得到政府文化部门的关注,参加多次剪纸、刺绣文化交流,千余幅作品被民间工艺美术专家收藏。《陇东民俗剪纸》收录她多幅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法国艺术家皮埃尔·吉莱姆夫妇专程去她家考察,收藏她六七十幅剪纸;港台民间剪纸爱好者协会,特意去她家收藏了她六十余幅作品。

大女儿安芝琳受母亲言传身教,人物剪纸古朴有神韵,继承民俗剪纸表意手法,连环画式的戏剧人物剪纸,线条粗犷表现力丰富;小女儿安惠琳成长为国家级剪纸艺术大师,作品多次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备受关注。目前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王金兰的手艺得到很好传承,看她女儿们的作品,依然可以感觉到老艺人的影子在她们作品中灵动闪现。

2007年王金兰被“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授予“终身成就奖”,第二年老艺人安然合上双眼,享年85岁。

王金兰去世后,女儿安惠琳饱含深情对她母亲一生做了总结,念给灵前的母亲听,我就用她的悼词作为此篇的结束语吧。

安门王氏金兰。  

豆蔻年华,    

许配夫君安广岐。 

公公婆婆早仙逝, 

生活重担压肩上。 

趴着跪着做活忙, 

左邻右舍人人夸。 

为了安族人丁旺, 

生了一个又一个。 

三儿两女还嫌少, 

吃了上顿没下顿, 

衣不遮体招寒风。 

煤油灯下摞补丁, 

含辛茹苦拉成人。 

娶媳妇嫁女窑里空,

剪个门神来站岗, 

剪个老虎来辟邪, 

剪个鸟儿飞上墙, 

剪个烟袋包老汉爱,

绣个绌绌娃娃抢, 

窗花绣品落万家, 

终身成就艺术家。 

功德传世人敬仰, 

仙升千年富满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