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大人的声音

北大人的声音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大人的声音2.北大人的声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当晚恰逢中国男排与韩国队的决赛。在各大学校园激动的潮水里,北大的力量最是撼人。“这几天来,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激荡着同学们的心,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北大同学在得知中国男女排球队双双获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冠军后提出的响亮口号。”偶然性里蕴含着必然性,“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如果当时不是由北大喊出来,那也一定会有人喊出类似的口号,凝聚起中华民族同胞的心。

北大人的声音

2.北大人的声音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春寒料峭的日子。

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在中国香港地区举行决赛,中国男女排球队将在这一天全力以赴,争夺此年11月东京世界杯的入围资格。

球赛把许多读书人从自修的灯光下吸引到电视机前的荧屏上。宋世雄的解说激动人心。当晚恰逢中国男排与韩国队的决赛。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热血沸腾。

第1局的比分是5比15,中国队输你没商量,第2局还是输,12比15,不过差距在拉近,看到了一线希望。第3局至关重要,如果屡战屡败,观众将悻悻然作鸟兽散。

但是,就是在第3局的关键时刻,中国男排处逆境而弥坚,比赛出现了决定命运沉浮的转折——15比5,中国队先扳回第3局。

是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观众的兴趣和激情被再一次调动起来,心提到了嗓子眼里。

呐喊助威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

鼓舞人心的5局总比分出来了:3比21中国男排急起直追,反败为胜,力克世界劲旅韩国队!

这是一场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的胜利。宋世雄的嗓音沙哑了,成功的巨大喜悦使天下中华儿女顿感扬眉吐气。男排主力汪嘉伟,一下子也成了万众瞩目的“卫国英雄”。

大学生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在各大学校园激动的潮水里,北大的力量最是撼人。脸盆和漱口杯、酒瓶子变成了狂欢的锣鼓,狂喜的欢呼、沸腾的口号,汇成了独一无二的交响。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拥出学校南门,边喊口号,边往清华走,人越来越多,至少有上千人吧。开始喊什么口号的都有,比如“进军清华”什么的,有些零乱,大家特别想喊点什么来表达和宣泄兴奋的情感,可喜悦来得太突然,一下子又想不起喊什么好。学生会干部走在游行队伍里,急切地感到非常需要一个奋发向上,确切表达人心、富有凝聚力的口号,突然,在队伍的某个角落传出一声高呼:振兴中华!这个口号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在很短时间里,几个骨干集中智慧,一致赞成呼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完全可以相信,这一口号肯定最能代表大家当时的心情。几个学生干部一带头,整个队伍就一齐高呼起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雄壮的声音划破夜空,大家仿佛一下子汇人了一支气势磅礴的洪流,顿觉豪情万丈,热血沸腾。

198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以《振兴中华贡献青春》为题刊载通讯。“振兴中华”首次公开见诸报端。“这几天来,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激荡着同学们的心,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北大同学在得知中国男女排球队双双获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冠军后提出的响亮口号。”

那天,五四广场上北大学生阵容整齐,秩序井然,气氛热烈,这在一贯以天下为己任同时又有点自命不凡的北大学生中是少有的气象。

作为主要当事人之一,置身于这一突发历史事件的漩涡中的张虹海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口号的诞生经过是如此简单,好像很偶然,当时绝对想不到会产生这么大这么远的历史反响。如果思考一下当时普遍酝酿于同学中的感情,经过一场大的历史劫难以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国家原来很落后,都憋着一股气,这时很需要一个响亮的口号来凝聚人气、民心。恰好,中国男排顽强拼搏、反败为胜的这场比赛,很及时很准确地表达了同学们的心情。偶然性里蕴含着必然性,“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如果当时不是由北大喊出来,那也一定会有人喊出类似的口号,凝聚起中华民族同胞的心。据说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命题.它寄托了中国人于落后挨打的屈辱中必欲崛起的百年梦想;近百年后,当被“文革”耽误了多年的中国重现生机,当落后的中国寻找追赶世界的道路时,中国人民和最高决策者,把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投向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4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长篇社论。1981年4月5日,《人民日报》予以全文转载。

1981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之际,《人民日报》再次提倡“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的名言:“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于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豪迈口号,再次显示了“老三届”的时代感悟力和历史创造精神。尽管如今“老三届”们已两鬓染霜,尽管机遇和挑战更青睐于敢冒险的少男少女,但是商海崛起了少帅,政坛选拔了新秀,博士硕士更年轻;电脑外语比记性,产业结构大调整,人才梯队讲年龄,朝气蓬勃的精力资源,无疑是当今社会的“龙头绩优股”。但当年的他们也不必叹息,哪一届也不可能永远是中流砥柱。凭他们当初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一充满真情的口号,就可圈可点。

1982年开始,自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前3届大学生相继离校,一批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进入大学。这样青春的年纪,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骚动,愿望与实现愿望的方式往往发生错位。所有这一切有可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负潮和暗流,对青年价值观合理科学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