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竞争与生活

竞争与生活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竞争与合作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竞争的氛围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环境,而亲密的合作工作关系,也是创造性工作所必需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在竞争中诞生的,并且它的继续发展也还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活力。目前,这一领域的竞争已进入到新超导体的应用阶段。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学中来,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

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竞争的氛围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环境,而亲密的合作工作关系,也是创造性工作所必需的。因此,竞争与合作不能互相排斥,为了竞争就必须要合作,也只有更好地合作才能有更大的竞争力。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代,就是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时代。

1.竞争意识是创造的驱动力

社会主义承不承认竞争?这个问题,在二十年以前,似乎还是一个禁区。一提起竞争,有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资本主义,似乎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在竞争中诞生的,并且它的继续发展也还需要竞争。只是后来逐步形成的僵化的思想观念和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竞争观念,致使我国的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缺乏活力。

同样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须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活力。教育方面的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师资水平、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但是,归根到底,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学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需要。那么,学校如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呢?这是一个国际上正在探讨的问题,但大家都认为,21世纪需要极富有竞争性的人才,也就是创造型人才。

作为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各种良好的素质,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矢志献身科学的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坚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专业知识等。但是,我认为增强竞争意识最重要,因为它是人们追求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原动力。既然如此,学校就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要做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整个校园变成一种促人上进的竞争环境。

(1)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教育。人不能没有理想,特别是青年人正值立志和创业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大,那么他的动力就越大,进步的速度就越快。什么是青年的理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奋斗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每个青年必须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的理想。但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来体现。所以,一个有崇高理想的青年,应当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最大贡献同追求个人事业的最大成功与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统一起来。如果没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最大贡献的出发点,那就失去了个人理想和事业的支撑点;如果没有个人事业的最大的成功,那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就是一句空话。

(2)教育青年要认清时代的特征,敢于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它像浪潮一样冲击着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部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认真研究和制定政策,以便在这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和赢得胜利。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们的目标越来越瞄准那些重大而又有开发价值的研究领域。例如,自1986年发现钡镧铜氧陶瓷材料的高温超导性以后,美国、中国、日本和西欧的科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超导科研竞争,现在已经获得了在室温下呈超导特性的新材料。尽管这项研究的诺贝尔奖桂冠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J.Georg Bednorz,1950—)和瑞士物理学家缪勒(K.Alexander Muller,1927—)所摘去,但竞争并没有停止。目前,这一领域的竞争已进入到新超导体的应用阶段。为此,美国国际商用机械公司在加州的实验室已实验了5000多种复合材料。虽然美国科学家在新超导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一种危机感。他们警告说:“在超导体商业应用的竞争中,美国有落在日本之后的危险。”[4]类似这样的竞争,当今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电脑、激光、能源等领域中也激烈地进行着。认清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一切立志献身科学的青年都要迎接挑战,敢于竞争,勇攀科学高峰。

(3)把竞争的机制引入到教育中,创造竞争的气氛。一所学校办得是否有生气,创造型人才能否涌现出来,关键看采用什么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实行的是统一计划的体制,一切实行大统一,因此挫伤了办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只有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中来,才能打破“吃大锅饭”的状况,才能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创造学校的竞争环境,不仅要在学生中提倡竞争,而且从学校领导、教师到一切管理部门,都要开展竞争。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应当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努力使学校的一部分学科处于同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竞争意识,对什么事都抱着“得之不喜,失之不惜”的办学思想,那怎么能率领广大师生去竞争呢?一个学校的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领导人的竞争意识。只要领导有了竞争意识,即使学校没有竞争的环境,他也会去创造这种竞争的环境。相反的,如果领导人没有或缺乏竞争意识,即使教师和学生有竞争意识,那么最后也还是会被窒息的。

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学中来,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对于教师来说,要真正实行职务聘任制,坚持标准,不得迁就、照顾;要试行挂牌选课,实行优胜劣汰;要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进行认真评估,论功行赏,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要实行分流制,打破一次高考定终生;要实行贷金制,把学习成绩与承担的经济义务挂上钩;开展各种学习与科研竞赛,鼓励优秀的人才冒尖,等等。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要定岗定编,实行聘任制;提拔干部,要经考试和公开竞争;要实行科学管理,定期评估办学效益,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学校各类人员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各个部门都有竞争的目标,那么整个学校就会呈现出一个竞争的环境,它就像大熔炉一样,一定会冶炼出一批创造型人才和创造成果。

2.合作是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

1966年2月19日,在普林斯顿大学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惠勒(John Wheeler,1912—)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合作品质——大学的核心”。他论述道:“大学并不是专业或者大楼,而是人。一所大学,并不意味着把一定数量的知识类别聚集起来,而是要把各种程度的合作者聚集起来……大学是一个联合体,包括刚刚开始接触知识的初学者,知识组织中的学徒,以及有经验的工人和探索真理的专家。”[5]这说明,合作品质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

教育和科学是人类文化事业中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今天的高度文明,正是建筑在数千年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和科学事业的连续性和合作的重要特征。

科学发展史充满着合作精神。翻开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合作的最好证明。尽管在历史上,也经历过个体和手工业方式的研究时期,但自19世纪末进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阶段以后,出现了有组织的、规模庞大的研究活动。这个时候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集体劳动与合作精神。

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迈克尔·布朗(Michael S.Brown)在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特别强调“合作”二字。他说:“我同哥斯丁教授合作了20年。彼此亲密无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还得到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遗传病研究中心的支持,得到了勤快学生的协助和医生的合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他还说:“搞现代科学研究,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合作,包括国际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在重大应用和国防科研中,这种合作的特点就更为突出。它不仅需要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还需要不同学科研究单位、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协作。例如,美国于1942年制订的曼哈顿计划,动员了15万人,耗资20亿美元,动用了全国1/3的电力,用3年时间制造了原子弹。美国于1958年开展的“北极星导弹”研究计划,共组织了研究所、大学和企业公司11000个单位参加。美国“阿波罗计划”更是空前的,它共动员了42万人参加,其中有120所大学、2万家公司,耗资300亿美元。以上事实均充分说明,当代的一切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无论是基础研究,或者是应用研究,都必须实行紧密的合作。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学研究不仅取决于天才,而且还取决于科学研究人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因此,作为创造型人才,一定要具有合作共事的能力,这也是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的重要保证。

教育是合作的事业。有人说:教师是个体劳动者。这话不确切,他们只看到教师不坐班,个人备课、上课。这仅仅是从表面上看问题,没有看到教师的活动是属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既与其他各种活动密切相联系,又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就拿教师上课所使用的教科书来说,这就是编写者所付出的劳动,如果没有教者与编者的合作,即使再好的老师或再好的教科书,都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一门课的教学往往分为若干教学环节,如理论课、实验课、辅导课、习题课等,如果没有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的配合,没有主讲教师与辅导课教师的配合,那也不可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此看出,教师不是个体劳动者,而是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一分子,只有当他同集体活动有效合作时,他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最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表现在师生之间的无拘无束,和和气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师生相互理解,在教与学上进行最佳的合作。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双方努力,但教师负有主要的责任。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适应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要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双方有了这些共同的认识,我想一定会形成教与学合作的良好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既然教育是一种富有合作精神的事业,那么它应当负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任务。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既缺乏竞争观念的教育,也缺乏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和配合的能力纳入到教育计划中。合作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和素养,它既是价值观念的反映,又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从价值观念来看,当一个人对合作产生需要的时候,一般来说,此时他已经超出了自我。他已不只是考虑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众人的力量;他已不只是考虑一个人的得失,而是想到集体的成功。一个人有了合作精神,他的思想就开阔,眼光就远大,才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实际工作看,善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包括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倾听和采纳他人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和现代管理学等;另一方面,要多组织一些集体的学术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与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