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在校犯错老师每次都找家长

孩子在校犯错老师每次都找家长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及指导第三节 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及指导小强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但他的个子偏小,长得瘦瘦弱弱,学习成绩也不太好,老师和班里的同学都不太喜欢他。比如前面案例中小强的攻击行为,问题行为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并且以小学生发生的概率较大。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指导和纠正,则可能就会给家庭、学校、他人和自己带来一定的危害。

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及指导

第三节 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及指导

小强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但他的个子偏小,长得瘦瘦弱弱,学习成绩也不太好,老师和班里的同学都不太喜欢他。最近这段时间,小强的班主任和父母都非常头痛,因为小强几乎每隔几天就要跟班里一个叫小寒的同学打架,更让人不解的是,小寒在班里个子是最高的,相对比较强壮,而且每次都是小强先去惹恼小寒,然后两个人就会打架,最后小强还经常是被揍的。但小强似乎乐此不疲,每次两人打架后,老师都要教育他们,小强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面上是虚心接受,几乎老师说什么,他都无条件答应。父母也是采取严厉的惩罚,每次小强在学校打架后,父亲总是会被老师请到学校,放学回家后的小强就会挨父亲的一顿打骂。但奇怪的是,隔几天后,小强还是照常地去惹恼小寒,这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小强的父母也是头痛不已,大家都怀疑小强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甚至还有老师提出,小强是不是有受虐倾向?

小强到底怎么了?

小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和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小强?

一、何谓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正确行为。它既不是躯体症状,也不是某种精神疾患症状,而是指那些偏离了正常群体儿童的行为,即正常儿童没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称作适应不良行为。比如前面案例中小强的攻击行为,问题行为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并且以小学生发生的概率较大。

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种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表现。一个人要很好地适应社会,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儿童则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这些行为准则,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儿童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很好地习得或者只是部分地习得了这些行为准则,他们自己的行为模式又往往与社会推崇的相违背,因而他们的行为也背离了这个社会的要求,从而被评价为问题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

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指导和纠正,则可能就会给家庭、学校、他人和自己带来一定的危害。比如前面案例中小强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辅导,则可能会使他的攻击行为越来越严重,老师会更不喜欢他,同学也会因为害怕而远离他,小强会变得越来越孤单,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交流。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影响他人格的发展,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我国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总体检出率在8. 25%—30. 4%,而且所有的研究都显示男孩的问题检出率要高于女孩。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出现问题行为,从而提早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也能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小学生们正常健康地发展。

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其原因往往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小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势必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了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影响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因素

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的社会,家庭环境会极大地影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家庭的养育方式(包括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和亲子关系等)、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正常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

(1)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对儿童影响最大、影响最多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许多其他因素也通过家庭教养方式产生影响。父母会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传递着父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所以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研究者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①专制独裁型:这种教养方式一般对孩子采取高要求,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权威,无视孩子的正常需求,只要与成人的要求不相符,就采取拒绝的态度,主要采取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②民主权威型:这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要求是成熟、有责任感、独立,但是会对子女保持温和的态度,在家庭中重视子女的想法,往往能与子女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能与子女平等相处;③溺爱放纵型;这种教养方式往往无条件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对子女的行为不做任何的约束,甚至有时会为子女的不良行为开脱;④忽视冷漠型:这种教养方式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缺乏对子女的关爱,既不关心孩子,也不约束孩子。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专制独裁型的教养方式无视孩子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只要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一味地拒绝,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很多的研究者也提出,挫折感会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因而在父母身边遭受到的高挫折感会引发孩子种种不良的问题行为。而溺爱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则一味地放任孩子的行为,致使孩子无视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无法辨别什么行为是合理的,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进入小学后,他们当然也无法约束自己的问题行为。忽视冷漠型的教养方式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因而进入学校后,也会表现出冷漠、不恰当的交往行为。

(2)家庭结构。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产生了很多单亲家庭,由此也会对生活于其中的儿童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一般家庭中,父母在离异之前常常会经历长期的分歧、敌对状态、争吵不休等家庭冲突,这样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他们会变得孤僻暴躁,从而导致其产生反社会行为。甚至有些孩子为了阻止父母的争吵,不惜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久而久之,很可能导致孩子一遇到让其焦虑、无法处理的事情时,就会采取自残行为。我国学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做过具体的研究,结果发现,与完整家庭的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都比较差,而且自我评价较高,表现出问题行为的人数多。其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有:爱哭、情绪低落、易烦躁发怒、孤僻冷漠、自卑感强、学习困难、有怪毛病和偷窃、骂人、打架撒谎等(陈会昌,1990)。

(3)父母自身的行为。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父母则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对于理解能力还远远不如成人的儿童来说,有时候与他们讲大道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儿童行为的发展,反而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会成为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父亲用“武力”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屈服,那么孩子在学校也会用“武力”来迫使其他同学屈服;如果妈妈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那么孩子也可能会学会给同学取外号、嘲笑同学,这样的学习往往在亲子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发生。尽管父母一再地向孩子强调不能打人、不能说别人坏话,但他们自己的行为却强化了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

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当,惩罚过严、缺乏正确的引导,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1)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几乎每一位小学生入学后,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老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因此在班里,老师最喜欢的也常常是那些学习成绩很好,平时表现乖巧的学生。成绩一般甚至成绩低下的学生往往不讨老师的喜欢,但是这些学生也有着与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样的渴望,那就是赢得老师的关注,这些学生无法通过获得优异的成绩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他们就会想其他的方法。比如案例中的小强,他为何乐此不疲地与小寒打架,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哪怕只是批评,小强的目的达到了,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批评非但不能制止小强的问题行为,反而强化了小强的打架行为。

(2)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品行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并不能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比如有的学生自身学业成绩不错,但因为害怕同学超越自己,平时有同学向他请教问题,并不真心帮忙,同时在妒忌心理的驱动下,故意破坏同学的课本等。有些老师则可能因为其本身学业成绩比较优秀,而舍不得批评,放松了对他品行方面的要求,导致这些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多。

3.自身的因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相对还不稳定、不完善,有时还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理解。现如今社会上针对小学生的诱惑很多,一些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进而产生问题行为,比如逃学、偷窃等。

(2)学习成绩不理想,屡遭挫折与失败。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小学后,学业成绩一直不理想,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听不懂,一旦听不懂就干脆不听,40分钟的一节课对他们来说就变得非常漫长,这对于本就自控能力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更是无法坚持,因此在课堂上就会有很多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产生,如开小差、玩橡皮、甚至招惹旁边的同学等。

(3)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儿童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世界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成长和发展,但一些学生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尝试,甚至有时明知不对也要亲身体验一下,以显示自己的“成熟”。而且很多影视、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利于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而小学儿童还不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只是一味地模仿,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会变成一种难以改正的恶习。调查显示,酗酒嗜烟、赌博、盗窃大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比如某个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是勇敢的男子汉,敢公然违背学校的校纪校规,为了不让同学“看扁”,就经常翻学校的围墙到网吧打游戏。

当然除了以上的一些原因之外,有些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行为,也可能有其生理的原因,比如多动症就是典型的案例。

四、问题行为的预防与辅导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不管儿童因为什么原因(除生理原因之外)而产生的问题行为,都有其一定的目的,因为问题行为的产生达到了他们的某些目的,所以这些问题行为才会一直存在。因此我们在预防和指导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了解了其相应的目的,我们的干预策略才能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1.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儿童的成长往往要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预防和辅导儿童的问题行为,也应从其所处的环境入手。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对于预防儿童问题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主动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同时也与老师沟通教育方法,从而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预防孩子产生问题行为。当孩子发生问题时,家长不应将责任推卸给学校,不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同教师一起探讨孩子发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2.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已经进入学校,但父母对其的影响依然非常重要,对他们问题行为的干预尤其要重视父母的作用。父母可以通过积极游戏、强化良好行为、冷处理不期望行为等增强亲子沟通和互动。当孩子出现良好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给予激励和强化,增强这种行为出现的倾向性。比如当一个小学生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了书包和书桌,那么父母就应及时肯定他的这种行为,同时也要表达父母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良好行为后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促使孩子产生更多的类似行为。而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父母的愤怒和处罚可能无形中让儿童习得一旦事情的发展不让自己满意,就可以用愤怒来应对,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冷处理的方法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让儿童希望通过问题行为来实现的目的无法实现。当然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应通过商讨,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父母还要通过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情绪和教育方法等,消除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3.进行学校教育的指导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不能因为学生在学校中有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就简单地把他们送到工读学校来推卸学校本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比如老师在课堂上需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制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当然对于一些暂时相对落后的学生,老师也需帮助他们制订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允许他们在低水平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其在学习上的自信心。而对于一些希望通过问题行为来获得老师关注的学生,老师也可以使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消退这些问题行为,同时老师还应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如帮助他人、有序的排队、提高成绩等)才能获得老师的赞赏。此外,老师还需管理好班级,使班里形成良好的氛围。

4.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加强其社交技能的培养

儿童由于经历和经验的缺乏,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所以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任何情况。如对退缩内向者通过自我积极暗示法等鼓励其主动,对攻击外向者要培养他的耐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此外,社交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儿童被同伴拒绝和孤立,有些学生可能有着良好的交往意愿,但是由于交往方式的不当从而导致其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恶化,进而让儿童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所以家庭和学校要重视对儿童社交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